浙江省温州府的官职是什么,粮食分五级?

总督被提升为总督-谷物次政府、谷物捕捉次政府、总督-谷物道路和总督。明清时期,国家开始设立专门的水运和河道机构,管理世界水运事务和大运河的畅通。在这两个朝代,京杭大运河紧张有序地脉动了500多年,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每年向中央政府、北方戍边部队、全社会输送大量物资,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府两任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先后在大运河最古老的中心点淮安开房,为淮安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本文拟对淮安地方史中的一些问题,如曹云巡抚和曹云军事官员的历史功绩,以及他们与淮安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的关系,作一简要的考察和描述。

漕运总督的设立

漕运自古就有,管理漕运的官吏和官员也有。一开始,水务没有单独的官员,因为这是相关政府自身业务范围内的正常工作,由他们按规定完成。即使有特殊需要,官员的临时编制和职务晋升也是指即时设置和撤销,并不是常设机构。唐代以来,设置了专门的官员管理,但多由其他官员领导,专职官员很少。另一方面,明代设立的漕运总督,不仅设置了专职的漕运官,而且以漕运官为职官。他兼任其他职务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运粮任务。

明初并未初设漕运总督,而是沿袭元朝的办法,初设京畿漕运司。洪武元年(1368)被任命为漕运使,他只是一个四级官员。因为天下富贵粮食多在南方,都城在南京,水役不忙,十四年就废了。朱迪当了皇帝,并计划迁都北京。永乐二年(1404)起,设置漕运将官,负责管理漕运。当时还有副将和运粮将军,和总兵一起带领官军海运。后来航运被废除,专门由内河运输监管。因为水运离不开河道,天顺元年(1457)让水运将官也管河道。漕河运粮有一整套人,各省都有总经理。天顺元年总经理12:南京2、江南直隶2、江北直隶2、中都1、浙江2、山东1、湖广1、江西1。运粮总指挥部和运粮总指挥部由12总指挥部指挥,各卫生所运粮分设不同部门。这位12总裁带领127600人,搭载11700艘船。还有一个覆盖海洋的总司,7000人,350艘海船,专门从事海运粮食。这个13总裁叫云君。禁卫军(清代称为卫戍)和千家万户的指挥官总是负责这些警卫。他们是专门护送油轮运输谷物的官员。

第一任漕运将军是平江爵(1365—1433),他负责整个漕运,包括海运、河运和陆运。海运是通过海路进行的,而河运则沿袭了元人早期的道路,从南运河向西北,过黄河,水陆到达北京。从永乐九年开始,汇通河道完成,京杭大运河恢复,废除海运和陆运,单独使用河运。此后,陈玄在铁路沿线各地,尤其是淮安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比如,沿袭宋代乔沙河的老路,完成了清江浦,避免了五坝被驳、淮河被淹的风险。

其间,陈轩四处奔波,基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淮安是大运河的中段,黄淮交汇处,是整个水运的关键。后来运河管理准备就绪,陈玄大部分时间都在淮安度过。因此,宣德二年(1427),朝廷命运粮诸将军开淮安,并加“镇守淮安”称号,故又称镇守淮安诸将军。陈玄掌管漕运三十年,奠定了明清漕运的基础。宣德八年(1433)卒于淮安。接任漕运指挥的多为开国功臣后代,为世袭侯爵或伯爵。陈轩家族先后有四个人担任过这个职务。他们是陈玄本人,他的曾孙陈瑞,他的曾孙陈雄和他的六代孙陈望谟。他的孙子陈郁虽然从未担任过漕运将军,但他曾在景泰五年(1454)随姜渊到江北、鲁豫考察水患,请求朝廷修建淮安月城,以保护常营仓。他还对水的运输做出了贡献。淮安人民非常感激陈玄,在清江浦为他立了一座庙。

宣德年间,漕运事务日益繁忙,漕运广泛涉及各省的行政和军务,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不是一个军政大臣能完成的。为此,朝廷经常临时派遣文官如侍郎杜、、等参与监督漕运。到了景泰二年(1451),朝廷认为文官参与必须常态化。当初,前途无量的王洪被任命为漕运总督,住在淮安,与陈武共同管理漕运,俗称“第二军校”。他们的分工是文官负责从各省收粮,陈武负责押运回京,称为“杜文催粮,武都运粮”。

漕运总督的头衔和职责

明代漕运总督的全称一般是“都察院钦差顾问,漕运总督,兼军务提督,凤阳总督”。

第一个题目是《都察院都御史》。大部分是带“右”字的御史,因为一般情况下,左御史负责北京都察院的正常事务,所以不能给他们加上“左”字。有时候是资本的暗示,资本的暗示是低一级的,大概是因为新人资历浅。虽然都御史的头衔有点虚,不能参与都察院的正常事务,但可以像其他都御史一样,对辖区内的文武官员进行弹劾和惩处。因为漕运总督是跨省官员,这个头衔对他很重要。

第二个头衔是“曹云州长”,这是他的核心职责。漕运总督驻杨珊,总督掌管天下漕运事务。湖广、江西、安徽、浙江、南直隶(清代称江南)各省设置粮道的地方,由漕运总督掌管,负责征集待调粮食。这些省份的粮船到达淮安,要经过运粮总督的检查,才能经运河北上。山东、河南两省的运粮船虽然不经过这里,但也必须由下属官员按照粮督的统一要求监督,按时做好运粮工作。

第三个题目是《提督军务》。和其他省份的省长一样,他有一定的军事权力。明代漕运总督,掌管颍州军防路、徐州军防路、淮阳海防路,均留凤阳、唐红守备、庐州守备、高邮守备、仪征守备、滁州守备、徐州守备、淮安守备、大河守备、邳州守备、益州守备、泗州守备、寿州守备、苏州守备、海州守备等七卫。因此,运粮总督被称为帅、大帅和。他有军门,包括钟君、左颖、右营和城营。他所在的淮安城的守卫不需要山阳县、淮安府等地方政府的监管,而是由总督运粮署负责城内驻军,地方政府只是协助。如遇战事,还可调动辖区内的兵力,如扬州营、徐州营等。有时候,朝廷也因为需要而扩大军事力量。据《明史》(卷21)记载,嘉靖元年(1522)二月,徐兵受任。由于山东农民起义,皇帝命巡抚劝谏于说:“你不如做原来的工作,和总兵吕刚一起当山东太守。”

第四个题目是《凤阳总督等地》。也就是说,他还兼任总督,像普通总督一样管理一个地方。因为凤阳是明朝皇帝的故乡,虽然明确开了淮安,但叫凤阳,不叫淮安。但有时人们还是称他为“怀府”,而不是“丰府”。“平处”指淮安府、扬州府、凤阳府、庐州府,以及河州、滁州、徐州,合称四府三州。庐州府、贺州、滁州在今安徽,庐州府在今合肥。它包括长江以北的整个淮河中下游地区。虽然他的管辖范围与南直隶有交叉,但他仍然负责管辖范围内的事务。明末张火烧凤阳,曹太守杨首级。所以淮安好像是一个省。漕运总督既是职业官员,又是省级官员,而淮安是准省级城市。漕运总督和其他总督一样,应该是本省军政的宰相,包括监管钱粮、训练兵马、修城、安抚军民、严禁变法、奸诈等。如果发生战争,可以选调兵力,组织准备。不称职或不听命令的官员,文官五等以下,武职四等以下,都可以请教、质问,甚至搞军法。至于弹劾,一个下级官员被降职,被打死,都是小事一桩。

淮安其实前面有总督,后面有运粮总督。总督水运之前,淮安有总督。《明史·转运河曹》卷二十四载:耿九畴,景泰元年(1450)10,刑部右侍郎,任凤阳总督。他说:“过去我奉命巡察盐法,现在又特命我为凤阳、淮安、扬州、庐州、楚、徐、贺州等地的总督,帮助百姓。“其范围与后来的巡抚、运粮总督相同。

漕运总督的事务本来就够忙的了,这么大的地方,往往忙不过来还得有一个总督,所以往往另设总督。成化八年分,第二年合并,郑德十三年分,十六年合并。嘉靖三十六年,因倭寇骚扰,另设巡抚,以李遂为职。敌人平息后,又割并四十年。崇祯十四年,再次分裂,直至明朝。

也有一些头衔时有兼任:

掌管河流。明初刚设漕运总督时,也是管河道的,也就是管运河、管黄河等河道。后来有个管河的巡抚,就不再担任了。然而,当对这条河有争议时,这条河的管理者经常负责这条河。清朝也是如此。河督不在时,往往兼任漕运总督。

还要管理海防。这一称谓始于明代的与杨。崇祯六年(1633),任漕运总督,头衔最后加了“兼管海防”四个字。八年(1635),他被捕后,他的继承人朱大典也有了。十七年(1644),田阳在担任漕运总督时,也曾担任此职。但到了清朝,就成了固定的职责。

在清代,漕运总督的职责是不同的。顺治元年(1644),只有漕运建议,次年五月设漕运总督,仍驻淮安,但不再担任凤阳总督。顺治六年(1647),仍仿照明朝,曹云巡抚兼陆锋巡抚。十六年后设江北巡抚,漕运巡抚主管漕运,不再担任巡抚。后来,他被解除了江北省省长的职务,他仍然是曹云的省长。但不封凤阳、江北,改叫淮阳,提督军务不变,加海防、粮食等职衔。咸丰十年(1860),因为太平天国革命,局势紧张,授权漕运总督控制江北镇和道道的官员。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江北巡抚,正式建立新省江淮省,次年废止。

清初虽仿明制设漕运总督,但新统治者在定阁之时有点不安,于是顺治三年(1646)增设了管漕运殿。满洲侍郎中的一员成为宰相,与漕运总督一起监管漕运,名曰“向吴”。实际上是监督漕运总督的机构,权力远比漕运强大。根据吴予希对杨珊的记载,这是对开始做官的人的一种礼遇。“刚进中国的时候,我不会说话,气质也不一样。公务我没管,一切都是他老婆的责任。与梁相联者,凶暴残忍,内外勾结,从阴阳说,以贼为良民。”因为是多余的机构,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顺治八年(1651)被废。13年(1656)恢复,18年(1661)永久废止,水务管理仍由水督独家掌管。水运司衙门在淮安新城。明朝末年,刘泽清封东平伯,利用大和圩的官邸将其改为藩属国。吴明、刘泽清被斩首,遂以藩府为署任。运粮堂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只存在了十几年。

漕运总督府下属机构

常应仓为了满足运输的需求,永乐时期在运河沿岸建立了多个仓库,以方便粮食的随时储存和转运,主要是淮安、徐州、德州、临清四大水仓。住建部每年派出4名负责人,分别派驻上述4个仓库。怀时常应仓之名,建于永乐十三年(1415)清江浦。做官的大多是文人,经常聚在一起唱唱歌。其中朱林与吴承恩有着诗性的关系。仓库里还有一个投递亭,程写了一个投递亭来表达他的人生如一个驿站的感受。吴汝璈等人还编著了一本书《长缨苍枝》。万历《淮安县志》已出版3年。当年有3个官厅,6个仓库,3个体验厅,100多个房间,用墙围起来,年储藏量70多万石。之后停止运粮,全部用军丁常云,但停止转运制度,常营仓长期沦陷。《明穆宗实录》已出版64年。到了五年(1571)65438+二月,漕运总督王建议恢复漕运,淮安州郡的粮食都存放在仓库里。未来一年,淮安将由海路出京,常颖仓库的80多个仓库将因官员任命而重建。但年底后出货停止,仓库空置无用,仓库官无所事事。万历八年(1580),朝廷将淮安府的四税、商税交由仓库征收,于是仓库开始负责收税。康熙九年(1670),税务业务全部并入怀官,长营仓彻底废除。

抽水工厂。明初溥设清江、渭河二厂,监督船只的建造和运输,并任命一名工部水部委员监督管理。当时用于运河水运的船厂大多位于淮安府山阳县,每年建造560余座,耗资5.2万两白银。当时船厂附近经营钉、铁、油、麻等造船材料的店铺很多,以淮安河为最多。河下的张芬巷、竹巷、绳巷、铜巷、钉铁巷也以此命名。船厂的隶属关系在不断变化。当初明成祖命陈玄直接管理。后来又有南京、山东、凤阳、直隶四个总厂。各总厂分厂由各卫生所官员负责,主管工业部水医。嘉靖年间,渭河提举司被裁撤,工程全部由清江提举司承担。清江提举部位于半闸与石峰门之间。后来这个权力交给了漕运总督,由他挑选有能力的卫生站来指挥船政,并把千户、百户、甄宓等卫生站官员作为各厂的领导。万历四十年(1612),漕运总督陈建提议设立东河、西河两个航运管理局,管理所有船厂事务。东河船务部由淮安府的同事负责,西河部由扬州府的同事负责。(《国缺》卷八十二,万历四十一年三月记载此事)东和厅管理南京、山东二总厂,西和厅管理凤阳、直隶二总厂。这两个装运办公室位于清江浦。到了清朝,情况又变了。顺治二年(1645),南京厂改为江宁厂,直隶厂改为江南厂。江宁厂造船业务转移到龙江船厂,其余船厂时有设立,时有停办。康熙七年(1668),西河殿并入东河殿。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全面关闭了这里的所有造船厂,终止了这里近300年的官营造船业。但是,它的dock已经存在很久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渡淮河时,他的龙舟大多停泊在直隶厂。当时工业部也收税,所有造船用的竹木都要征税30%。视货物数量而定,最初没有限额,每年约12000两。后来拉货,有一部分参与油轮,为了拉分,为了羡慕,为了船上的钱。若有河工,则大门、石价、梁头、扣利、夫名得银51225438+0两。康熙九年(1670),该厂并入淮关后被裁撤。

负责河道的有两个人,一个在安平镇,一个在高邮,一个在济宁南。济宁是一个分界点。后来设置了河长,一开始就驻扎在这里。

关宏。工部派了两个校长,一个在徐州洪,另一个在吕。徐二红和吕二红是河道的咽喉,陈玄刻石疏通河道。虽然正统中有“巡抚运粮官不得任命吴懿掌管闸坝”的命令,但运粮总兵和将军们每年都时刻关注淮河水患的维护和管理。唐节第二次洪水的速度太快,非常容易损坏船只。上游建堰逼水回月亮河,河南建闸蓄水。用大石头和铁锭筑起两道堤坝来支撑。

管道制动器。工部派了两个校长,一个在沛县,一个在济宁。

关泉。工业部派了一位负责人驻宁阳。

后来有了河道总督,管理厂、洪、闸、泉的河官也逐渐划归河道总督管辖。

管理惩罚。刑部所遣,驻郑德淮安,《淮安府志》卷六记载,“在府西南隅。有3个檩条,3个天井,6个厢房,3个茶室,3个书房,3个书卷室和一个碑亭,位于大门的东部。大门西边有三个神龛。有3个仪器门、3个闸门和1面墙。“淮安城里原来有一条刑部街,大概就在那里。淮安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街名了,但它位于大禹市西街的西端。当年离运河很近,出入方便。其他部门无权过问水运案件,还得由这个衙门处理。

抬两个人,一个在清江浦,一个在临清。清江提举公司成立于正统元年九月,其土地在移风栅后用于监管船只的建造和运输。

住建部或刑部派出的上述官员,基本都是一年轮换一次,有的是三年轮换一次。他们仍属于原司,由原司任免,但同时受运粮总督的管理和控制,协助运粮总督处理各种相关事务,就像今天的临时综治工作组和办公室一样。

淮徐路在郑德设立六年,有时在淮安,有时在徐州。

淮阳路、淮海路等。明代总兵府的官职最初是通过水路运输的,见关于总兵府经过水路运输的一节。

曹楚道参政。到了末年,实行海运,热衷于海运的山东布政使王升任刺史。隆庆六年(1572)正月,王说,开展运输服务比较麻烦,宜加官专管。于是,山东参政员潘云端被迁到淮安,主管漕运。这是曹楚道第一次参政。这是由于康熙初裁不足,前后已有49人担任此职。在这次改革的同时,决定削减运粮合作社的参与者。这一举动为文官单独监管水运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撤销淮安水运连长奠定了基础。(《明史·穆宗》卷六十五)曹楚道部于六年建于隆庆,府治之南,山阳郡校之北。(万历《淮安县志》卷三)

淮海守备路成立于天启二年(1622)。掌管镇守杨珊、清河、桃源、海州、赣榆、盐城等地的钱粮,驻守淮安府城。(光绪《淮安府志》卷10)军令部在府治西南,山阳县学西百步。(万历《淮安县志》卷三)

陈武退出,漕运总督独立掌管粮食。

镇守淮安漕运的将军都是官阶很高的,大多是明朝开国领主和大臣的后代。他们继承了他们父亲的父亲的领主,所以他们可以成为仆人。《清史稿》称之为“超质”,即在九品、十八品之上,远高于同职的公务员。虽然他们的工作和漕运总督互不隶属,只是互相协调,但在见面和互相拜访时,武官一直凌驾于文官之上。这与他们的官阶和政治地位有关。另外,曹政最初是由陈武管理的,这可能也有关系。高级门是最大的!

明清两朝的督抚等级有同有异。相似点是掌管一省或几省的军事、政治、司法事务的省官,或专事;不同的是,明朝的巡抚是中央派来的官员。虽然在地方工作,但还是都察院的官员。《明史正史》记载,“除御史、副御史、副御史等职衔外,尚有巡抚、知府、巡抚、知府、巡抚。”这显然是承认“都察院御史”的头衔是一个额外的头衔,但总督一职的性质和职责范围仍与其他都察院相同。清朝的历史,官方记载不一,总督形容为“洋官”。《明史》没有单独讲督抚的等级,只讲督御使和督御使的等级,从正二等到下属三等。州长所指的意义。《清史稿》说“总督随同味”,与中央六大臣同味。省长没有说清楚。其实这些等级只是一个类似的规律。其实也不是固定的,也不一定是省长或者省长的级别。也要看资历,主要看他升职前的职级,原来是几品,后来逐步提升级别。所以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是从一品到二品,二品、三品甚至三品最低。一般来说,一般相当于六部侍郎,有些漕运总督有工部或兵部侍郎的头衔。然而,他们的地位与六大臣相同。

文官虽然官阶低,但政治管理和协调能力优先,再到后来基本都是漕运总督在管,武官的作用逐渐减弱。尤其是蓄水渠建立后,押运事务也由文官和总管直接打理,使武官显得可有可无,政治地位下降,势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万历年间,有一个漕运总督叫李三才,是明清两代任职时间最长的漕运总督。从万历二十七年到三十九年担任漕运总督12年,不言而喻。他处理事务威严刚毅,打击了陈增等矿税稽查员的威信,实行了很多惠民政策,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名声也渐渐远播,头衔也升为财政部部长。他是当时激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被誉为“言足以令现世之讳而无任何风险,功足以令正直之人之伟大而无任何惊喜,风足以令正直、倔强、懦弱千年而无其高度”,因此成为地方官员中最有名、内阁中呼声最高的人。王是的孙子,当时是漕运的连长。虽然在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被任命为淮安漕运连长,但经验不足,身体虚弱。李三才“气在上面”,王不敢反抗,只好“动在下面”,改变了卑躬屈膝的传统。(乾隆《淮安府志·历代水运》)。很快,因为海运已经停止,文官们就可以完成河运,不需要武官监督运输了。万历四十年(1612),王向家人报告,朝廷取消漕运连长的空缺,不再派官。(《淮安万历志·补编》卷七“兵”)崇祯末,朱国弼,阜宁侯,被派往淮安镇守,主要是对付农民起义军,与运粮无关。从此结束了文武院校的局面,漕运总督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漕运总督。

漕运将官与漕运总督官职

淮安总兵府位于淮安南门大街西侧,由当时的淮安知府彭渊利用宋元时期的黄三庙旧址重建。周围仍有不少驻军,所以明代称为永安营。当时陈玄的府邸就在这里,西边是私宅,东边是官邸,也就是连长官邸。这个地方已经改成了滁州宾馆。当年总兵府有五个正堂,中间一个平额,名曰“运粮将军堂”。还有五间后厅,匾上写着“勿欺”。除此之外,还有几十个房间和仓库,以及仪门、大门和照壁。(郑德《淮安府志》卷六)因为这个府的主人不是公爵就是伯爵,自然应该有一种深似海的气派。

但后来又有了新的总兵府,位于淮安府的东面。当时,原来的府邸叫扶南,新建的府邸叫北府。明万历《淮安府志》(卷三)说:“我与总兵府二在老城南门西行,与巡抚都察院合并。陈公祥镇守时,知府彭渊在成化五年,知府杨云秀,今称。一个是在淮安府治东,叫北府,住在里面。万历元年,灵璧侯唐公室隆重修缮。"

后来,当运粮的总兵被废除后,总兵府就成了各种机构。《淮安万历志》卷七云:“曹云守总兵府,一在县南门,一在县东。今改为东淮海路。”同治《山阳县志》卷二记载:“淮阳路署位于城东,属总兵府,其后为海运、淮海、淮阳路署。”在《余华》卷五中也有记载:“淮阳路原驻府城,乾隆五十八年迁至清江浦。嘉庆九年,废司改为富友帝君庙,俗称吕祖庙。形势广阔。当初从北到道观部,比如小坝转城河船,进北水关,在吕祖社上岸。两岸都是旗亭、酒馆,生意极其兴隆。从北门东到豆腐巷,到东市神区,蜡烛街,泰山庙。左右称为“路的后面”,东边称为“路的东边”。自从道部废除后,瓜畦就备受期待。

为什么会有新的总兵府司?可能是与漕运总督有关,漕运总督衙就建在总兵府的西边。由于总督府的扩建或其他原因,总兵府被排挤,此地逐渐成为运粮总督府的统一国家。新府的位置在淮安府所在的东门街东端,后来改为淮阳路办事处。清代改为富友帝君庙,俗称吕祖社。解放后改为工厂。如今,已无踪迹可寻。乾隆《淮安府志》(卷11)说:“淮阳道署初设在总兵府,后设在海原道,现为淮阳道署。乾隆12年重修。有鼓亭2座、仪门3座、大堂3座、厅堂3座、后堂7座、卧房7座、厅堂5座、厅堂6座、厢房7座、七星楼3座。”

陈玄任运粮连长时,住在总兵府西侧。陈雄在郑德做了五年的漕运总指挥,得罪了刘瑾。房屋被没收,以14400梁的价格拍卖。陈玄后总兵的住处不在这里。因为那房子就算不没收也是陈的私有财产,当然得另找地方住。郑德《淮安县志》卷六说:“将军府在府东四亭。“不知道四望亭今天在哪。有人说新总兵府是明朝漕运总兵的官邸。那么今天的淮阳道术遗址应该就是四望亭所在地。

运粮将军的官署在哪里?《万历淮安府志》卷七只有一条记载:“漕运将军府在县城西。隆庆已经经商六年了。“六年前的隆庆,淮安只有一个法院,即漕运总督署。在西边,当在今天的茶园街的西边。郑德《淮安县志》卷六也有一篇,说:“参将军府旧在宇文坊,郑德十一年改馆。”元老院的宅邸是否在一起,文房是否位于茶园西街,无从考证。

巡抚曹云在淮安有三处遗址。首任巡抚府位于总兵府西侧,与总兵府并排朝南。说运粮总督署和运粮总装备署是“两署相通,一署管事,合称帅府”。这里曾经是陈璇的故居。因为运粮总督有都察院的称号,运粮总督叫都察院,所以这条街叫茶园街。后来漕运巡抚署迁走了,依然是察院,是御史巡察、御史升迁、来淮驻防衙门的地方。因为北面有新建的漕运巡抚署,又叫茶苑,所以这里叫南茶苑。清代在此设置考棚,在此举行县、政、书院考试,考青年学生、学者。

嘉靖十六年,漕运巡抚金舟将巡抚府迁至城隍庙(今滁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以东,这是漕运巡抚府的第二处旧址。

万历初,漕运巡抚凌云逸将巡抚府迁至淮安市中心,也就是今天保存下来的漕运巡抚府旧址。其地原为元代淮安道总督府,唐宋时为滁州官署。万历《淮安府志》说六年修大道。明初建为淮安府署,后华云龙为淮安府署,隶属淮安府。万历被漕运总督收回,成为漕运总督署的官署,一直沿用到清末。《乾隆淮安府志》(卷11)记载有1大照壁、2个鼓亭、5个大门、3个角门、3个仪门、5个大堂、5个中堂、4个东、西厢房、5栋楼、5个后堂...3间酒店,4间厅堂。此外,还有书法风格的翻译办公室和3个牌坊。光绪末年,这里创办了江北陆军学校,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从民国开始就是运动场。如今已被发掘为重要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

评论| 2 4

蓝泪| 6级的采用率是33%

擅长:英语翻译、手机/通讯、外语学习、地理单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