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德育方式和思想品德培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我国中学德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传身教原则。

言行一致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不仅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论和思想教育,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2)正面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意味着在德育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而且要尊重、关心、爱护和信任学生。

集体教育原则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应该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励和约束每一个学生。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有:讲解、谈话、汇报、讨论、走访、面谈。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真实可信,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2)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雄榜样来教育和感染学生的一种方式。青少年热爱并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鼓励学生把对英雄的学习付诸行动。榜样示范法是中学德育的有效方法。

(3)情感培养法

情感陶冶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教育文学作品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方法。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人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熏陶的重点是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所以要求教育者善于创造自然的情景,不断加深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自学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中学生按照道德规范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在运用自我教育法时,必须将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实践锻炼法,是教师引导中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投入到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持之以恒。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可以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三,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方式是教育者影响学生德育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包括科技活动,团队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

在中国,学校实施道德教育有几种方式。

(一)政治等学科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德育形式。教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来实现的。各学科的教科书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榜样具有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的习惯。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是学校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施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3)课外和课外活动

课外和课外活动是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外教育活动。课外和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福利劳动、自助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拥军优属和会员活动)。校会、周会、晨会是学生德育的经常性活动。校会是学校举办的全校性的学生聚会,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方式。每周开一次周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时间短,每天都可以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从而教育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和培养一个健全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班主任应该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会终生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多么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对此,我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就是用真实的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现象,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道德品质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有了水污染,我们可以吃自来水。如果空气被污染,使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丢,对土地的污染完全看不出来;环境污染更没有意识到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所以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砍伐,污水排放,河流恶化,鱼类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满天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越来越多。”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铁的事实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于是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刻萌发。有效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创造美好家园的道德情操。二,充分发挥积极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爱劳动的孩子品德高尚,在以后的生活、人际关系、遵纪守法等方面都远远优于不爱劳动的孩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有劳动意识,说明心里有别人,懂得尊重老师,关心他人,孝敬父母。但是,很多小学生不喜欢劳动,不会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现在很多家长总爱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在父母眼里,家务和社会福利实际劳动都不重要,只要你成绩好,学习好,就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很多研究证明,一个缺乏责任心,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好。这说明,让小学生形成劳动习惯,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开始。

文化和体育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小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成长,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小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更容易被接受。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跳绳、打篮球、双人跳等比赛。我让大家积极参加,但是有些同学性格孤僻,胆小孤僻,不想参加,就让比较大方的同学带他们去参加热闹的跳绳比赛。刚开始有点拘束,后来看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渐渐适应了,也很快融入了集体。这样的小组活动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勇气,教育他们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把自己锻炼成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第三,利用学生集体来教育学生。

小学生的班级集体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和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进入学校以来,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逐渐明确了班集体的概念。

知道自己在哪个班级,成为班级集体的一员,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和班级活动,逐渐培养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应该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实际的德育活动基础上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把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放进去。实践证明,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每个班级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同学朝着目标奋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与集体同呼吸、共患难,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强调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全心全意地参与,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体验、理解和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比如,通过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家庭生活,培养他们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怀,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养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要求,就会理想。

第四,从集体意识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学比赛、晚会等活动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绝佳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集体的荣誉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同时鼓励学生齐欣为班级争光。学生的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他们享受胜利时,一种集体荣誉感就形成了。

五、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年人往往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成年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道德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情感交流主要是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感染。教师用爱对待学生,用社会道德标准产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处于重要地位。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师德好的教师,都是热情友好有爱心的,否则情况就会相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处处发挥示范作用,这对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影响也最直接、最深刻。马卡连柯指出,“你自己的行为是决定性的。不要以为只有你和孩子说话,或者你教孩子学习,命令孩子,你才能开展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在你生命的每一刻教育孩子”。父母的道德品质,他们的政治观点,思想觉悟,道德情操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同时也决定着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所以我们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要求家长热爱生活,兢兢业业,热心待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教育,孩子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培养爱父母的感情。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而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形成,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小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