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李英强·李英强和他的“创始人计划”

“2018年春天,28岁的艾志兴骑着自行车由北向南来到广东省浮图县大华镇,看到一栋独立的小楼,立起了一块招牌:守仁图书馆。进去后看到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大房间,一边是几排书架,另一边是木质桌椅,上面放着几台电脑。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借书台看书。打过招呼后,艾知行上线了。处理了几封邮件后,艾知行和图书馆的年轻人聊了起来。”

这是李英强在博文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的直立分馆”,但实际上,他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16个这样的直立分馆。

打开博物馆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石城乡、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茶坝中学、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江西省九江市永修一中、重庆市晋城市泽州县、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列出这些地址,只是想表达

2007年9月,李英强和余世存、叶雪、张寿利、张大钧、杨民路等朋友一起启动了农家书屋项目。第一站是李英强的故乡湖北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

其实,李英强原本的打算是利用父母在青石镇叶铺村的两层小楼,办一个小图书馆,把他和妻子在北京各种书市淘来的2000多本书放进去,由父母管理,供村民借阅。图书馆成立后,他回到北京继续原来的生活。

然而,在家里呆了几天后,他深感忧虑。农村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村民们空洞的眼神和麻将桌旁慵懒的生活状态,让他觉得此时的农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纯粹了。

“我不希望我的这2000本书,像很多送书下乡的活动一样,在启动仪式的喧闹之后,被灰尘沾到。”李英强改变了主意。他决定留下来和妻子一起管理这些书,让它们流动起来。按照他的设想,他建造的所有图书馆都将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看艺术展、看电影、听音乐、听各种讲座。“直到它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当他们在异地游荡,想起家乡时,他们才能怀念图书馆这个温暖的地方。”

经人介绍,李英强见到了当时青石镇中学的校长,他的想法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由此,青石镇中学成立了第一个里仁乡村图书馆。因为大汉学家黄侃先生是从青石镇走出去的,所以第一分馆也叫黄侃图书馆。在的设想中,每一个立人居住的村落,只要有文化名人,都要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分店以颜、木兰、命名的原因。

丽人

李英强的“立人”一词,出自1908写的鲁迅《论文化偏差》中的一句话:“争他国是事,先立人,人立而为事。”

里仁乡村图书馆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所以李英强对书目的选择非常严格。第一分馆的2000多册书,全是李英强夫妇挑选的。2007年夏秋两季,他们经常出现在北大的“周末书展”,蓝旗营万盛书店旁边的小卷首特色书店,王四营周边的小二手书店。

在这些书籍中,针对小学生的书籍有近200种,内容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李英强主要推荐了《小王子》,他认为可以读的是关于三四十岁生活话题的《绿野仙踪》、《夏洛特关于友谊、信任和爱情的网》以及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飞人卡尔森》等。

中学书的内容随着年级逐渐加深。琳达的《历史深处的烦恼》,刘玉的《民主的细节》,鲁迅和胡适的书,钱穆、汤因比、费正清、、、葛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中,的《经济学原理》也在其中。李英强推荐初中生阅读《苏菲的世界》、《动物庄园》和一些世界文学名著。

立人还有专门的“选书委员会”。从2011开始,选书委员会每个月还会发布几篇简短的书评。

管理员除了要为学生办理借书手续,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更高频率的读书会。李英强的想法包括放映电影(一周一次)、邀请学者讲课(一学期至少一次)、写作比赛(一年一次)、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李英强希望图书馆能成为农村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青少年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里的人们不仅索取,也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这已经成为农村生活的新开始……”

如今,立人图书馆拥有12个县级分馆,管理运营所辖乡镇图书馆16个,藏书7万册,活跃借书证4000多张,月读者3万人。目前有30多名全职员工,包括实习生。

节日戏剧

尽管李英强对该系列教育产品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但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他一再强调“有多大的能力才能做多大的事”。“其实立人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未必是好事。立人追求的不是越大越好。”在他看来,只要立人乡村图书馆建成,一个和100一样,只要能为当下的中国教育找到另一条出路,立人的存在价值就实现了。

在一些报道中,有一些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下午充足的阳光让村民们的行动慢了下来,他们聊起了自己都不太清楚的话题。只有猪在快乐地跑来跑去。李英强抱着一岁的女儿,坐在立人第一分校大楼前的台阶上,不时摸摸额头,父女俩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李英强新租的四层小楼里,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房间三面墙上摆满了书。房间中央摆放着几张供阅读的大桌子,志愿者们正忙着整理二楼,搭建阅览室。

看着村民的时间白白流走,一位志愿者忍不住说:“有时候真想把他们拖进去!”而李英强却对这一切很淡然:“时间长了,慢慢会有人进来,一个人进来,很快就会有十个人进来。”

在采访中,记者对这些图书馆能发挥多大作用表示担忧,但李英强说:“我做的工作就像在沙漠中种树。我的想法是,活一棵树,就活不下去。只要继续种下去,总会有生存的。”

著名记者、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熊培云是立人学生崇拜的偶像,也是立人董事之一。他在家乡江西省九江市永修一中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分馆。在分析立人现象的《两千年一变》一文中,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总能改变一些小环境。小环境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变。“试想,中国2000多个县,如果换一个县,那就是两千分之一。如果你让一个县有了像样的图书馆,那你就完成了千分之一的改变。”

“乡村图书馆最初不是为民主而生,也不是为改变人们的感情而生。它首先意味着一种公民权利,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它所体现的,首先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幸福和自由的理解和赞美。”这是熊培云在另一篇文章《送托克维尔下乡》中对反对派乡村图书馆的评价。他说,反对派乡村图书馆的建立,让他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实:“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只要你愿意实践,你总能有所作为。”

云英

李英强告诉记者,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公益组织,既不在工商注册,也不在民政注册,因为注册会导致很多非公益色彩。目前包括借书,听课,都是免费的。“虽然在很多地方,我们想通过收费来确定谁真正需要这些资源,也希望通过收费来维持我们的日常开销,但是难度比较大。”

立人最初的几个分公司,大多是通过董事的“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分校设在李英强的母校青石镇中学,第二个分校设在张大钧主任的家乡淮滨县古城镇。第三、四家分店位于袁万明导演的家乡四川巴中。

那么,里仁乡村图书馆从何而来?李英强说,起初,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在北京做生意的朋友赞助的,每月收入5000元。“后来新平基金会也加入进来,为每个新开的分馆提供买书的钱,保证了立人图书馆走下去。”

随着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普及,一些支持者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为立人服务的专职人员开始领取生活补助,每人每月约1000元。李英强希望这些努力工作的全职工作者最终能够获得体面的补贴,以确保结婚生子的基本生活水平。

为立人服务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在农村工作的全职员工和长短期志愿者,一种是在城市提供支持的。“立人在各分公司都有服务期在一年以上的全职员工,大量短期志愿者参加立人的寒暑假和平时组织的活动。”李英强说。

最新的好消息是,杜南基金会开始向反对派进行为期三年的定向捐赠,每年金额为65438+万元。

怀疑

记者在里仁乡村图书馆网站上看到,第十座里仁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行知馆已经关闭。对此,李英强解释说:“每个在家乡经营图书馆的志愿者都有充分的自由。如果他遇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他有权关闭图书馆。志愿者有这样的权利。行知图书馆去年8月关闭,至今已运行半年。我们也及时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个消息,希望捐书人不要再给这个分馆捐款了。这个图书馆的关闭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是个案。”

在立人的网站上,有建立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申请条件。李英强说,立人不是主动在某个地区建图书馆,一般是先在县级市有意愿建图书馆的人邀请,然后在乡镇设分馆。

对于愿意建博物馆的人,李英强开出的条件很苛刻:要有独立产权的房子,最好是独栋,出入方便;对手的目的和取向更能被认同,我也能长期参与;最好是愿意在当地有一定调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疏通分馆与当地各方合作关系的...

对此,有网友质疑:有启动资金,有独立产权场地,有人脉。如果这些条件都存在,为什么要开博物馆?

李英强的回答是:“有了这些,它不会自动成为一个真正起作用的库。立人所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资源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李英强给记者打了个比方:Xi安打算开一个儿童乐园,所有条件都已经具备,但Xi安还是想加入迪士尼乐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迪士尼不仅有游乐设施,还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开儿童乐园,但如果你不申请,那你一定不是迪士尼乐园。里仁乡村图书馆也是如此,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人群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种交流可以产生阅读之外的快感。"

活着

李英强出生于1979。他现在生活的重心不仅仅是立人的教育产品,他刚满一岁的女儿李宗道(小名卡尔森)是另一个重心,也是另一个快乐的来源。

李英强和他的妻子张馨月曾经想过不要孩子。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会让生活变得无法控制。但在农村生活后,妻子突然觉得有孩子的生活也很好,于是卡尔森在父母牵手七年后出生了。

记者多次与李英强通电话,几乎每次都能听到电话那头卡尔森的声音,让人觉得李英强的生活充满了味道。

李英强的生活深受妻子的影响。他在多个场合表示,妻子喜欢农村有鸟鸣、流水的生活,这也是他们回到农村的原因之一。

张馨月的家乡是甘肃天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关键是看你的心态是什么状态。看着那么多孩子每天读书、借书、还书,看着一些变化发生在他们身上,如果你有心,是不可能不开心的。我们自己得到的可能比给孩子的还多。”

李英强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2001。在中国联通济南分公司工作3年后,到北京大学读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这一经历显然会让很多人羡慕,而李英强也表示自己很幸运。他坦言,正是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才有了选择自由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希望更多的农村少年不要因为学习环境不好而放弃获得这种自由的可能。

李英强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65,438+000个关于教育的奇妙想法”的文章。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许多人只是倾向于指出问题,而没有给出答案。“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的。关键是要有人站出来解决。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一个。”

最近,李英强一家搬到了成都,并致力于立人大学第二届暑期大学的招生工作。

立人大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大学,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民间“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和一批有着崇高理想的大学教师聚集在这里。导师自愿来上课。他们不仅没有讲课费,还要自己出差旅费,换乘各种交通工具,住镇上唯一的旅馆,每晚收取80元房费。

去年,立人大学第一届暑期大学在李英强的家乡举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课程分为深度阅读、讲座讨论、调查研究三个部分。

在李英强的嘴里,我听不到“困难”这个词。他总是淡淡的笑着说,前进的路上所有的困难都变成了祝福。他也避而不谈“成败”这个词,因为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在这里可能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