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满女子高中办学历史
北满女子中学的校舍原是明朝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住处。清初赐与顺治皇帝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家族,故称“富通”。学校的大门是典型的明式建筑,高檐高齿,红柱绿椽,彩画青瓦灰墙。在大门路中间,有一块长6米,宽2米的汉白玉。雪白的石头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从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玉中间有一尊观音像。墙上的砖面上刻着明朝和次年之间的印刷数字。这些都显示了王宓贵族的奢华风格。大门以前是一个小院子,有三个门通向后面。中间是大宅的第二门,两边的门隔着院子通向东西。第二扇门是一扇金色的吊花门。走进去,以前是典型的宫廷庭院。比如第一院的正房,就是原名“循怀堂”的正殿;二院有枝繁叶茂的紫藤,北室名“紫螺轩”;第三个院子里,原本种着能结出丰硕果实的蟠桃树和葡萄架;最后一个院落,一簇翠竹靠墙摇曳,所以正房叫“翠竹亭”。东校园里有一排松树和几棵洋槐...西校区被开发改造成学校操场、食堂、宿舍。这里的一切都安静、和谐、美丽、庄严。几经沧桑,许多房屋和场地被重建,平房被拆除,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有些地方仍隐藏着王宓的痕迹。较早毕业的校友会记得它的原貌,仍然喜欢称它为“富通”。可以说,“富通”这个称号不仅仅指的是童飞娘家的含义,还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即大家对母校优雅幽静的环境、严谨独特的布局、和谐统一的结构所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这所百年历史的学校所培养的无数人才的强大精神凝聚力,等等。
北满女子中学最初是由美国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其创始人是来华传教士艾莉莎·北满夫人。1864年,北满夫人在北京创办北满女子小学。学校位于灯市口大街以北的大古城胡同,规模较小。她独自负责学校事务。之后有来自中国的老师,逐渐发展起来。到1895,已经初具规模,成立了四年制女子高中,命名为北满女子高中。1902,校舍向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道北公理大院。1905在北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名为协和女子大学的大学课程。后来由于生源增加,联合女子大学于1916迁至伏苓。灯市口的校址只是北满女中所在地。1920协和女子大学合并通州协和大学(由六合学院升级而来,其中翟系后更名为六合中学,建国后曾更名为通县一中,现已恢复六合中学校名)和北京汇文大学(位于东城区盔甲厂,中学部分曾叫汇文中学, 并在建国后一度更名为二十六中,现恢复原名汇文中学)。 协和女子大学,更名为燕京大学女子学校,仍设在同福。1923,北满女子中学改为三分之三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与男校合并,迁出市区(现北京大学所在地)。北满女中迁至同福,中学仍在灯市口公理堂。1927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命名为北平北满私立女子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曾更名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抗战胜利后,学校于当年9月恢复校名。此时学校已经发展到高中9个班,初中12个班的规模。1949北平解放后,1951学校更名为五一女子中学,高中仍设在同福(1952命名为第十二女子中学),从而结束了北满女子中学87年的时代。是北京166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