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在辩论赛中做家务吗?
中国有句话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我父母那一代,几乎没有不工作的人。可能和当时家庭条件有关吧!但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家庭条件好了之后,我们的中学生中却找不到经常做家务的人?
现代社会,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养尊处优的人不是我们的父母,而是我们。可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吧!有些父母太爱他们的孩子了。那种爱不是真爱,是溺爱。话虽如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却成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任务。因此,做家务成为培养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的首选。
做家务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其实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东西,如何又快又好地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做家务就像学习一样,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做家务就非常轻松,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有很多打零工的“少爷”。比如一个美国小孩——17岁的史蒂文。他是父母的独生子,父亲开了六七家文具连锁店,母亲温妮是一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督察。按照中国人的眼光,他简直就是一个“少爷”。然而,他利用假期来到皇后镇,帮助碧利斯夫妇修缮破败的庄园。史蒂文来到镇上,是温妮用她自己的雪佛兰送来的。温妮说:“需要他做什么很清楚,他一定会做好的。”果然,史蒂文就住在那个乱七八糟的房子里,每天吃面包喝热牛奶,每周回家一次改善生活。三个星期后,他把需要修补的地方拆了,里里外外什么都没留下。他也应该得到800美元。他的母亲温妮说:“史蒂文上个假期去了我们银行总部工作和打扫卫生。”我每天要扫四十多个厕所,我的同事告诉我,史蒂文打扫的厕所比过去任何一个清洁工都干净。”温妮带着自豪的神情说道。
可见,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要的是自理和自立的能力。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只会让很多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社会,我觉得绝对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亲爱的中学生们,请看看你们父母花白的头发!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父母!社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检验自己所学能否为社会所用,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取长补短,完成学业。
前不久,央视播出了一个广为宣传的节目:有一个大概十四五岁的男孩,早上从来不叠被子,也从来不洗衣服。出去玩够了,回家张着嘴吃饭。吃完后,他倒在沙发上听音乐看书。真是松了一口气!他的父母呢?洗碗、扫地等。,屏幕上的八个字就是最好的概括:“保姆妈妈,少爷儿子。”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倾向:学生不做家务。?
那么,学生到底做不做家务呢?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行,学生不应该做家务。这样的家长和学生害怕做家务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所以家长不会让学生做,学生自己也不会安心做。连小手帕都是父母洗的。这样的学生,学习再好,也只能是“高分低能”。老师曾经给我们读过一个新闻,一个研究生出国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原来他从小被奶奶宠着,什么家务都不做。上大学后,他把臭袜子、臭鞋子和脏衣服打包回家,让奶奶洗。他学习成绩好,父母不怪他。结果出国后,因为缺乏自理能力,没人照顾,性格孤僻,孤独而死。多可怜啊。?
活生生的事实表明,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不用做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多做家务就是好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很笨,不会有大的成就,但在学习上几乎什么都会做。所以要求学生做很多家务,有的甚至以赚钱为主,学习为辅。这样孩子分心太多,必然影响学习。年级越低,父母越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家务就越多的堆在孩子身上,造成恶性循环。这样下去,只会给社会增加“废品”,对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我认为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是有益的。一是可以“努力”,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本领;二是可以减轻父母和家庭的负担,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第三,做饭,洗衣服,美化环境,不仅可以调节紧张的心态,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这个问题,让学生做适当的家务,健康成长。永远不要为社会培养“废品”和“高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