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10]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但航天事业需要接班人。太空教学就是让孩子热爱太空。首先,让他们亲近和了解空间。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空间的向往和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将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命的关系和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讲座还将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很难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东西搬到太空中,实验现象会更直接直观,不需要使用推断等方法。直播等科学探究值得期待。
身处太空,面向地球,为地球人民授课,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位航天教师,展现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范和风范。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期待着能够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感知和探索神奇而奇妙的太空,收获知识和快乐。”宇宙浩瀚,宇宙神奇,复杂多变,宇宙中的许多奥秘都值得探索。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2.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天宫课堂”第一堂课定于2月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全程直播。
本次太空教学活动将以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地面主教室在中国科技馆,地面分教室在南宁、广西、汶川、四川、香港、澳门。届时,3名航天员将介绍和展示中国空间站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航天教学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全程直播。
教学活动将以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地面主教室将设在中国科技馆,地面分教室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届时,3名航天员将介绍和展示中国空间站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8年前,在距离地球300公里的天宫一号,航天员王亚平为xx“太空课堂”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现在,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第一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全面升级!三名宇航员将在微重力条件下演示更多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3.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一场“太空讲座”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如果说我们更多的是为过去和过去载人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而自豪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自豪的是对航天技术和实验细节的生动而美好的展示。太空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可以强国,可以重振国威,可以带来民族凝聚力,这在以前可能有些抽象。但面对天宫课堂上一次次、一个个、一次次的科学演示,人们会由衷感叹航天科技的强大和先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向青少年展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机会。
二是对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一些枯燥的物理公式活了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包含许多科学原理。一个宇航员的称重,包含了简单的科技应用,不仅让年轻人感兴趣,也让成年观众更喜欢科学。航天科技不是空洞的、难以解决的,最终是服务于科学生活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空间科技对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有很多民用技术。航天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地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体温计、挂面、尿布、心脏泵、液体补充剂,都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被广泛种植服务于人类生活,太空科技功不可没。
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在太空看完这个讲座,即使是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同学,也会觉得科学可以如此有趣、生动、实用,从水滴到失重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一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把科学知识从枯燥学到有趣。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宇航员一定认为天空是蓝色的。通过这次“太空讲座”,我们知道宇航员看到的太空是一片非常明亮的黑色天空,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空间技术不仅强大,还关系到我们一家人的科学幸福生活。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4.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星海未停,航天英雄再出。北京时间10年6月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三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他们成为空间站第二批“居民”,也是中国的核心舱。天宫课堂的直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999年神舟一号的发射,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的升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国人”!
世事变迁,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飞行和超越,都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太空之旅。这个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真实的旅程却令人难忘。国庆期间,讲述父母祖辈为新中国建设默默牺牲奉献的电影《我的父亲》在荧屏上炸开了锅。其中一章,诗歌,是对中国太空飞行的赞颂。在戈壁滩早期研究的多事之秋,身为烟火雕塑家和太空工程师的年轻夫妇告诉他们的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丈夫牺牲后,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感人的一幕让观众突破了防线。如果说爱国是最深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的告白。献身民族复兴和航天事业的身影,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壮丽的人间诗篇。
“身在中国,仰望星空。心中有诗,远方有家。”说起诗词,中国航天这个名字就有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田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不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数不清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中国尖端的高科技擦出火花,让中国的航天既“传统”又“现代”。将载人飞船命名为“神舟”,充满了美好的寓意。
今年是中国* * *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成立65周年。中国人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的时候,从“游客”变成了“房客”——“身份”的改变代表着国家实力的增强,这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应该铭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次太空授课不仅充满创意,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将延伸到更深远、更未知的领域。中国的航天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那是对无垠太空的“心向往之”。我相信,这份以国家名义的诗意告白,终将凝聚成一份“奋斗吧,中华儿女”的* * *共同心声!
5.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飞天梦永不减肥,科学梦有无限张力。”8年前,“太空老师”王亚平给中国6000多万学生上了一堂课。如今她再次踏上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望着声音,神秘而遥远的深空离我们越来越近,美好的“飞天梦”正在成为现实。
16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距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个月。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广福组成的新“太空旅行三人组”乘载人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从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项“首次”,并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基础上开展更多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
“席地而坐,日行八万里,遥望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杨利伟发射升空,用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华民族首次飞天的梦想。从18开始,已经有7次载人飞行,间隔从年到月。“出差”的频率更快,联系更顺畅,准备更从容,显示了中国在科技上自立的能力。从“一日游”到“季节游”,再到长达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商务之旅”用的时间更长,迈出的步子更大、更远、更坚定,展现了大国自信的骄傲。
6.20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我从小就对太空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我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同时,父亲也告诉我,宇宙中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听了父亲的话,我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去太空探索和解决这些谜团。
曾经有人说我是傻逼,有人嘲笑我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人类没有飞行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和发明飞机。现在,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当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时,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刘洋成为第一个飞天的中国女性,我很激动,很佩服,也很羡慕。我知道要成为一名女宇航员,我必须有强壮的身体,科学的头脑和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努力实现我的太空梦是值得的。因为我知道:“古人做大事,不仅有过人的才能,更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时,我看了《放飞梦想》这本书后,梦想之火越烧越猛。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决心。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一样开着飞船去太空参观。我第一次来月球,嫦娥阿姨热情的接待了我,让我绕月参观,详细的给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然后,我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其他许多星球。虽然这些星球离地球很远,每个星球上的生存环境也不一样,但是外星人对地球人来说是很不一样的。
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了父亲。父亲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做了一个伟大而美好的梦。要实现这个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还需要广博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成功,实现梦想。
“青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我们自己的太空梦和祖国的繁荣,我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我的美好梦想,让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这一代人感到骄傲!
7.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这个太空讲座向年轻人演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在地面上很难看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精彩而奇妙的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现场多次听到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靠近大银幕,我也被这些奇妙的现象深深震撼了。当王亚平老师表演一个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在水膜上粘一个中国结,我感觉现场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小图标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当它牢牢地粘在水膜上时,那种喜悦和感动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突出天地差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航天甚至科学的兴趣。这次教学活动在青少年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必将伴随着学生们一生的寻找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老师,与学生亲切对话,拉近了代表中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和关注,这是对青少年的中国情怀的潜移默化的传递。航天员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准确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非凡的智慧、出色的技术和近乎完美的身体素质,这当然能体现他们勤奋、优秀、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的老师树立了榜样,值得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科普、教育等领域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缝合作,对物理老师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我和历史艺术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听取其他领域的教学意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8.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是长远还是不远的将来。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为什么不呢,因为我在电视上看过宇宙中那颗巨大而神秘的星球,我也知道了宇宙中的长度单位——光年,一年可以飞行94605万公里!银河系的直径是654.38+百万光年,但宇宙中有数千亿个这样的星系。太传奇了,太诱人了。因此,我必须去广阔无垠的太空世界看一看。
我也从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过一些真实星云和行星的彩色有趣的照片,但我一直看不够。比如直径约25光年的猎户座星云;膨胀的蟹状星云“肚子”里有一颗直径不到20公里的中子星。所以,我一定要去奇妙有趣的太空世界看看发生了什么。
我记得在电视上看到杨利伟、费龙军和聂海胜三位宇宙英雄成功遨游太空的新闻,并了解到科学家们的新发现。他们发现,类似“太阳系”的另一个“地球”很可能存在生命;我们还在太阳系小行星带的一些行星上发现了大量的金、银、铜、固体石油和稀土矿物等珍贵资源。就像一颗金星,一颗银星。这激起了我对太空探索的无限向往和激情。
我想和那些外星生物交流,开发那些宝贵的矿产资源,为祖国做贡献。现在我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的中学,高中或者大学。我准备考上航空航天系,接受模拟火箭发射、失重、太空旅行等专业训练,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做好充分准备。
9.201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太空教学”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教学的新途径。这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必然会启发学生在社会领域面临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作家和学生面对面授课,比如企业家和学生面对面授课,等等。办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各领域的责任。我们都知道这一责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教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我坚信,这一伟大的步伐必将导致更多领域的社会教学,这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全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将得到很好的落实。
“空间教学”由一个演讲者和两个人合作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教学。这是一个创举,打破了教室里一个人授课的传统。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在实地进行尝试和推广。一方面,我们班学生多,老师很累。一方面,多人授课更加生动、立体、多样,必然会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实的学习氛围。这是教育改革的创举。
“空间教学”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行教学,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与知识和环境融为一体。教师沉浸在教学中,学生沉浸在学习中,真正做到了教师、课堂、知识的形象合成。作为地面教学的课堂,我们应该借鉴它,根据现场环境、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师个性来创建课堂。只有好的教室才是最美的教室。
“太空教学”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教育现代化的成果,必将激励我们的教育中国梦更加灿烂。
希望在我们的中国梦教育中能有更多这样的太空讲座,比如在工厂、商场、军舰、飞机上的讲座。中国梦是教育立体化、社会化、现代化、形象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具体梦想。
10.2438+0天宫课堂第一课体验
几代航天人,一个强国梦。老一辈航天人的丰功伟绩已经牢牢地铭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到以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无线电播发歌曲《东方红》的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航天员,再到逐步完全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五代航天员。“嫦娥”、“田文”、“祝融”轰鸣,“中国印记”如今已闪耀天际,在载人航天、探月、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中国的航天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换回来的。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都会代代相传。
天高地广,宇宙无限。回国不是终点。我们从未停止探索宇宙。新的“太空旅行三人组”即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起航进行为期6个月的太空旅行。持续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使中国人探索太空走得更稳更远,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