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四中校史
学校增设初中成为完全中学,更名为汕头私立中学。改革后,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体育竞赛成绩、学风建设都处于当时汕头教育的一流水平。由于开学期间学校经费不足,1930年,校长郭英清出资2000余银元,修建了一座两层小楼作为校舍。1930学校董事会立案,郭子彬、郑耀南任董事,学校产业正式移交给上海潮州会馆。公会决定“学校经常一年花2000元,不够就补。”又一次宣布学校的主任是俱乐部的主任。“如果俱乐部的董事换了,经理也会跟着换。”7月,1932,汕头市大众中学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注册。当时的大中校风淳朴,学校管理严格,很多学生都待在家里。每天有六节常规课。早操晚操极其认真,教学质量非常好。“后来,为了学校今后的发展,1935年,郭校长从安尹庄划出6000银元购买土地,扩建学校面积。1935年2月,汕头市大众中学获得教育部批准备案。1937“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日军飞机轰炸汕头,于是大中学校被迫迁至当时被称为“小上海”的潮阳通榆乡,并借用通榆公学的部分校舍和“明德寺”、“祠堂”、“程心寺”等祠堂,在新寨修建了一批竹棚教室继续办学。上海沦陷后,生活在上海的潮汕商人自顾不暇,“大中”校董事会名存实亡,学校经济来源断绝。学校的经费和教职员工的工资都是由校长郭英清从学生学费中计划的。1946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中从通榆乡迁回汕头。此时,校舍已被日本侵略军拆除,破败荒凉。建一座校舍需要一大笔钱。为此,郭校长改变了卖家对大英百科全书的占有和祖上在汕头的房地产业,将应得的款项全部投入学校,使大中学校得以及时复课。为了重建被毁的校舍,上海潮州会馆出面筹款。除上海外,还从海外募集捐款,主要为暹罗潮州总商会、新加坡潮州会馆、新加坡潮州公会、香港潮州八一商会、潮州旅游协会、暹罗潮州会馆。得益于上海等地潮州会馆、商会的慷慨支持,大中学校得以维持。汕头四中被评为晋源区一流学校。2001,1也被评为汕头市一流学校。二十年来,在吴希希、郑百洪、、李等校长的领导下,在四中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十年来,汕头四中的高考和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圆满完成了“政治课堂与社会课堂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在创新教学和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等国家级、省级大型项目的研究。目前,四中全体学生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升华发展动力”为发展思路,以“环境优美、校风良好、特色浓郁、质量上乘、国内一流”为办学目标。新一代的四中学子将继续弘扬四中精神,不断丰富学校内涵,不断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