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教育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创建象山郡学(儒学)。作为宁波最早的县立学校,王官撰写了建校碑。

850年,唐玄宗在蓬莱官游创建蓬莱学苑。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丹山书院在栖霞关东成立。

元朝二十八年(1291),有50个居民作为合作社,选社长教耕桑,称为社学。

明初请了一些学生来训练人民子弟兵,从正月开始,到腊月结束。成华室有24个社会科(1465-1487)。

明万历三十年(1602),在儒南建立聚奎书院。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龚雪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改名蒙阳书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水影书院建于蓬莱书院原址,道光年间改名迎西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彝族人在石浦所北建崇德义塾。

清咸丰二年(1852),里仁出资在南翔新塘修建凤阳逸墅。

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德义塾改为金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改为专用小学。

清光绪二年(1876),在城西偃师建书院,又称丹山书院。

清光绪八年(1882),人在义亭奎兆墩创办竹山书院,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竹山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香榭幽影都司废署为郑阳书院。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一高级小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清政府设置教务大臣,次年颁布学校章程。丹山学院改为县级完全小学堂,迎西学院改为公立师大高等小学堂。到32,师大小学改为私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七,郡劝学在郡小学(丹山书院)的帮助下开办教师进修所,教授教师科学知识,二月毕业。从那以后,他连续三年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经营这个作坊。

清第三年(1911),有小学18所。

民国元年,郭昶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校,石浦基督教卫理公会开办私立Fidi小学。后来,何徐娇创办了广智女子学校(四年后停办)。

4年,丹城天主教会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民国9年,傅桂清组织县级全女小学,劝导妇女免费读书。

10年,全县有79所小学。

18年增加到120,其中公办学校89所,民办学校31所,学生5246人。

民国27年(1938)3月,墙头欧石办了一所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初中学生私立补习学校。

2008年6月,陈侗成立了“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争而辍学的初高中学生,不久又改为第三分校。

28年有高级小学14所,初级小学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民国29年,乡镇完成小学,称为乡(镇)中心民族学校。该村是一所初级学校,名为包国民学校,第三分校并入“”中。次年,日军入侵,到达义亭竹山寺。抗战时期,小学减少到11,小学减少到95所,学生8750人。

31年,“定襄县联办战时初级中学”成立,校址设在宁海和平番普福寺。

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第三补充学校为县民办初级中学。

民国33年65438+2月,批准为象山县初级中学。

民国34年,政府实行“义务教育”,但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40.7%。

民国37年,乡(镇)中心有民族学校26所,民族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37年象山县初级中学和县私立初级中学在校生510人。

民国38年,“庶人中学”成立并很快关闭。

从65438到0949,小学减少到192,285个班,8170名学生,入学率20%。政府接管了两所初中。

解放后,小学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小学增至325所,在校生21081人。

1952 12 2月,李三成为一个公共办公室,并更名为县第二初级中学。

1953,经过整改巩固,减少了96所学校。

1956,县第一初级中学增加一所高中,更名为象山中学,第二初级中学改为第一初级中学。竹溪、儒雅洋、东溪小学设有初中班,分别命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1957年,石浦以原Fidi小学为校舍成立私立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1958年秋,建立西周初中,县库、南庄、口堂、合浦,以五、六、七、八、九命名。那一年,全县有265,438+065,438+065,438+0名高、初中生。宁乡合并时期,南庄、仙磨、西州初中被取消。

从65438年到0958年,乡村学校转为私立学校,私立小学增加到243所,公立学校减少到68所。

1960,石浦、竹溪两所初中增设高中,新民主、新兴两所初中成立。宁夏、湘乡分县后,调整了中学布局,撤销了十中、诸中中学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级中学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级中学)。学生人数减少到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公立小学恢复到279所,私立小学减少到26所。

1964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政策,建立了351所小学,次年增加到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有小学885所,在校生58790人,入学率89.6%。

“文革”初期,大部分小学停办,少数转私立,中学“关门闹革命”。

1968,“工人宣传队”和“贫中农宣传队”进校。

1969年,除城镇10小学外,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返校任教”。1972恢复。

1969后,打着“初中不离社”的口号盲目发展。到1970,中学多达74所。1976,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减为47所,初中附属小学66所,学生23325人。

1979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纠正文革时期的盲目发展,6年间180小学相继合并。

1980有9所初中,31所初中。1981年,丹城中学成立。1983后,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六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1985年2月,建成郸城二中。当年全县有中学9所,初中32所,395个班(其中高中56个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个班,学生45778人,入学率98.2%。

截止2012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高中7808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6486人,县职高建筑专业被评为市品牌专业。有29所小学,33,926名学生。现有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22850人,新建省级三级幼儿园5所,省级二级幼儿园2所。省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1%,学前三年净入学率达到99.1%。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99.72%。98.04%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示范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宁波市被认定为现代大港学校的中小学、幼儿园67所,其中2012新增5所。享受学杂费、教科书作业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的学生5400余人,总金额3500万元;享受困难补助等各类救助的学生12680人,金额827万元。全年教育经费预算支出6.75万元,比上年增加365438元,增长0.8%。校舍改造至9,000平方米,增加了265,438+000台电脑,教室内建有297套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