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什么意思?

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国外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恃强欺弱,双方实力存在差异;二是重复性,即重复实施;三是造成伤害。中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如何定义校园欺凌?“在我国,是否构成校园欺凌,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第一,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的行为;二是主观上有故意,即故意或恶意欺负其他同学;三是借助身体、语言或网络实施欺凌或侮辱行为;四是造成伤害。”佟丽华介绍。

就这四个要件而言,主观故意有时很难判断。学生通过物理手段、语言和互联网进行的玩笑和恶作剧也可能对其他学生造成伤害。也就是说,同样的行为和后果,有的可能是校园欺凌,有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或恶作剧。具体如何确定,还需要结合同学关系、双方日常表现等综合情况来做出判断。

所以,这算欺负人吗?谁来鉴定霸凌?学校认为“逗你”不算欺负吗?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调查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必须有法律程序,调查不应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因为学校也是利益相关者,跟学校的声誉“有关系”。所以很可能会被学校行政淡化甚至撤销。校园欺凌涉嫌行为的调查处理应由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进行。学生事务中心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代表(社区代表、NPC代表)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召开听证会,听取学生答辩,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罚,并告知学生如果不服处罚,

什么是校园欺凌,它和校园暴力有什么区别?

在了解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区别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校园欺凌:欺凌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只有当攻击者在身体、权力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攻击才能被视为欺凌。校园欺凌可以是单挑,也可以是围攻,即一群人欺负某个人。

校园暴力:指发生在学校内部或校外附近场所的打架、侮辱、虐待等行为的事件,一般包括学生暴力、教师暴力和校外暴力。

其实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使受害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而非单一事件。校园欺凌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不同待遇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和骂,传播受害者的负面谣言和八卦等等。相比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伤害更大。

校园暴力并不局限于学校范围,而是突发性的,性质上更为严重。

但无论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抑郁、创伤后遗症、焦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等。

校园欺凌主要包括哪些行为?

打人、掌掴、吞秽、脱衣等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往往因为能触及社会关注的“痛点”,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和谈论。但与校园暴力不同,校园欺凌往往没有那么血腥和刺眼。不仅是学校,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也往往认为没有严重的肢体暴力,没有打人,没有重伤。所以校园霸凌被很多人简单的认为是一个普通的同学打架冲突,他往往对学生甚至家长的反应不够重视。但是,必须承认,校园欺凌确实容易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有些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可分为五个方面:责骂、殴打、破坏、恐吓和传播:

言语上:使用侮辱性绰号或侮辱性词语,嘲笑讽刺(有了异样的感觉),造谣诽谤他人,威胁、恐吓、强迫他人做t a不愿意做的事,勒索钱财,干涉他人个人财产。

行为:故意忽视:在一个群体中把你当成一个隐形人,或者在别人试图和你交流的时候打断别人,纠集别人排挤你,孤立你。此外,暴力和身体攻击是校园欺凌最常见的形式,但往往被认为是“孩子打架很正常。”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发布的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语言和社交,昵称、调侃、造谣或谎言位列前三。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都是“软暴力”,而掌掴、扇耳光等暴力行为仅占29.2%。

据统计,从2014到2015,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有43起。发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欠发达的青海、广西、云南,从东北的辽宁到南方省份的海南。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其中87%的学生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

如何建立有效的预防、调查、治疗和应对机制

事实上,在中国,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引起了官方的重视。为了治理校园欺凌,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165438+10月,教育部发布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专项治理纳入长效防治,提出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等几项要求。但如何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落实政策,司法机关、学校、家长和学生在应对“校园欺凌”危机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熊丙奇认为,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建立和完善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机制极为重要。没有健全的惩罚和惩戒机制,就无法给学生最基本的法制教育。“归根结底,治理校园欺凌,需要依法治理教育,特别是要明确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司法机关也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坚持不越权、不缺位。针对不同的欺凌行为,只有综合发挥教育、行政和司法的作用,才能有效保护学校经营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熊丙奇说。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童丽华也认为,应尽快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包括学校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处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和学生伤害事故。“无论是学生因玩笑、恶作剧受伤,还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学校都应及时启动相关应对机制,以及时、有效、专业的方式进行处理。包括中关村二小在内的很多学校都缺乏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调查、处理和应对机制。”

此外,童丽华还为应对“校园欺凌”出谋划策:无论何种校园伤害事故,及时、友好、妥善的处理是对孩子权益最好的保护。就加害人而言,家长要及时教育孩子,真诚地向受伤害的孩子道歉,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出现问题及时积极处理,避免久拖不决,矛盾升级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法律法规的建设。国家要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新问题及时提出新的法规,做到上下结合。美国中小学会严格遵守‘不容忍原则’,学生即使犯了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也会受到惩罚,家长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次,应对校园欺凌,要从家庭教育入手,对孩子进行家规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第三,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另外我们的网游,影视剧等。经常通过暴力和色情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社会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接受搜狐教育《智慧》采访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介绍。

校园“熊孩子”大多受家庭环境影响。

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过于注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父母过分夸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急躁脆弱,在学校遇到挫折后往往会有暴力倾向。此外,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恶化和家庭暴力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关键。“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玩网络游戏,但游戏中有太多的暴力倾向,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暴力、色情的内容,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陶宏开说,“另外,现在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孩子也有影响,学生通过收保护费来获得金钱的现象也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