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之书——《道德经》第十八章:大义大忠

《老子》这一章只有26个字,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很大。

前十七章差别不大,因为只涉及天道和个人的,有些玄虚。

老子在这一章中直接提出四有,反推四无,痛斥世人推崇的仁、智、孝、忠,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拉开了儒道之争千年的帷幕。

原文:

大道废,有义;智慧带着极大的谬误出来;六父母不和,有孝心;国家大乱,有忠臣;

直译:

路被弃,可见仁义。当独创性出现时,就会产生虚伪和狡诈;孝顺只有在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忠臣只有在国家混乱的时候才会出现。

我的解释是:

解读这一章,虽然只有26个字,但是真的很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查了很多资料,苦苦思索,还是有点模糊。

其实今天的主要时间都花在这26个字上了。为了理解这些概念和儒道之争,我特意翻看了韩愈高中时写的《原道》,仔细分析了韩大整篇文章的意思。感觉这儒道之争就像火与水一样,针尖对麦芒。

韩愈高度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将其作为世间万物尤其是人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韩大的这篇文章完全是针对老子这一章的。

他颇为轻蔑地写道:“古语云,君子有小人,德则凶吉。老子小仁义不灭,眼小。”也就是说,老子的见识小,见识不够宏大。

他还说:“老子所谓道德云,无仁义,也是一人之私言。”也就是说,老子平时谈道德,总是要离开仁义,一味退缩,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仁义道德,因此,他所说的,只是一种狭隘的观点。

今天仔细琢磨这两位大神的文章,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老子只有26个字,而韩愈却能说会道一两千字。他用全力反驳老子,笔法雄浑,立论有理有据,不得不佩服他的文采。

我记得当时学这篇文章有些费劲。现在对比这《老子》十八章,我明白了一些东西。

但是,在比较老子和韩愈的观点时,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学课本都煞费苦心地把韩愈的文章收入课本,比如《原道》、《殇》,而老子的文章却很少收入?也有很多儒家的论语?但是老子的几乎没有?

我在苦苦思索,沉思自己的认知能力,然后反复阅读《道德经》第十八章这26个字,终于明白了。

因为,老子,两千多年前的愤青,撕掉了仁义道德的伪装,暴露了不该暴露的地方。

就像我们学过的《皇帝的新装》,那家伙光着身子走在大街上,以为自己穿的是骗子织的非常漂亮的衣服,所有人都纷纷效仿,看着他在不说实话的情况下出丑。

而老子则上前一步,大喊一声:“你光着身子。”这一声惊叫让皇帝大失所望,也让所有人都不高兴。

虽然是裸体,但毕竟每个人都有一层衣服给皇帝穿,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所以肯定会激起民愤,所以大家都会起来攻击。

所以,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老子今天是怎么戒酒的。要理解这一章,你必须先读一遍,然后反过来读。积极的认识,逆向的揣测,正反对比,都能给我们启示。

首先,大道废而有义。过去人的生活(比如古代)自然符合道的要求,所以当时的人很幸福,没有假丑,没有私欲,没有虚伪,所以没有仁义之说。

只有当人有了私欲,人的行为就偏离了道,就有了与道相悖的行为。但是,仍然有人坚持道教。于是,圣人出现了。他引导人们重新回到道路上,存在着仁与非仁、义与非义的对立。这样,仁义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这种仁是人的必然的副产品。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这种义越凶,这个社会就越不人道。只有大家都不再讲仁义,这个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其次,智慧出来,有大假。六父母不和,有孝心;国家大乱,有忠臣;按照上面的思路,我们很容易搞清楚。就是人有虚伪的掩护,也可以利用这种虚伪获取巨大的利益。所以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伪装自己,打着仁义的烙印来达到目的。

家庭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六亲不睦(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妻),这份孝心才显得格外珍贵。只有国家动乱,人民贫困,才能出现忠臣。另一方面,忠臣出现的越多,国家必然越糟糕。

如果家庭和睦,国家稳定,政府和谐,就没有所谓的孝与忠。

是不是有点绕路?有点,但是如果用一些例子来支持老子的观点,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汉武帝,表面上提倡儒家,实际上用的是儒家。他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导致了很多家庭和人民生活的毁灭。

三国时曹操的背信弃义尽人皆知。但他的背信弃义是一种智慧。正是因为他的智商高于常人,才能在三国鼎立中占得先机。只有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才会为后人树立榜样。

东汉时期的王珂,谦逊仁厚,谦恭贤惠,充满仁义道德,孝悌节俭,但这些都是表象。时机一到,他毫不犹豫地撕掉伪装,废除汉人自立门户,得到了后世阴谋家的推崇和发扬。

人们更感同身受的是,如果一个时期有很多将军、元帅、英雄,那么国家就会因逆向推理而陷入大灾难。

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绝不会有那么多的将军元帅和英雄。

老子的忠义也可以反推。忠臣的出现,是因为君主发呆。

你越坏,你就有越多忠诚的臣民。对忠臣来说,一定是不朽的,传奇的,但对那个时期的人来说,一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为君主偏离了大道,就有守道的人来谏。这样的人是忠臣。虽然他是有识之士,但从现象来看,这个统治下的人一定是不幸福的,非常不幸福的。整个社会也是混乱动荡。

所以老子的本意,正是因为人不守道、不学道、不守道,才用德。德行不行,仁义再行不通。义再不行,天下大乱。

所以社会上仁智孝忠臣越少越好,这是正常的,也是理想的。它们的减少甚至灭绝,正是道之道。

没有这些,人类就和谐了。只要恢复古代人民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欺不盗不抢不攀不贪不占,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是我们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一些GCJY理想。

老子当时发出的震撼性的惊呼,就像一个巨大的惊雷,在深秋的树林里炸开,把人性、孝道、智慧、忠臣像枯叶一样摇动,露出了本来面目。

更有甚者,让打着这些名号违法的人闻风丧胆。所以引来了巨浪般的一波又一波言行。

因为,他剥去了华丽的外衣,露出了丑陋的本质,让人千百年不敢直视,不忍目睹。你想想,大家都在仰望英雄,讲仁义道德,孝顺父辈,你却鄙视他们。那不是别的吗?

但是,反过来看,越是讲仁政的社会,越是不仁政。越是崇尚道德,越是可以违背道德的事情。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些。从积极的认识来看,他的本意是大道断了,所以要遵守大道,用一些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回归大道。

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一切手段迫使人回归,社会健康,那么仁义道德的忠臣就会少一些,幸福安康的日子就会到来。

从本质上讲,老子的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生活的目的。只有理解和表达上的不同。其实殊途同归。

儒家会用一些蛊惑人心的漂亮话来粉饰,老子则一针见血地揭露。

就像一个花花公子试图魅惑,一个粗人试图求爱,前者花言巧语,后者笨手笨脚,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肯定能把美女赢回来,后者肯定会被所有美女集体灭掉。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这么多年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孔子如此受欢迎,为什么连丧尽天良的朱成理学所提倡的“饿死是小事,失身是大事”也能流行千年?

为什么伤害女性的缠足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最根本的原因是“自私”取代了“无私”,或者说它背离了人的单纯和纯真,用一些畸形的规范框定了人的思维,从身体上、精神上、行为上禁锢了人,以大多数人的牺牲来实现个人的自私。其实才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所以越读《道德经》,越觉得老子的价值。因为,他真的能让人回归自然,返老还童,让我们沉浸在名利中,回到婴儿期。

我想,如果能这样,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来说,真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