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的相关记载
18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系进修,由江苏省昆虫局资助。2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赴康奈尔大学深造。21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江苏省昆虫局技术培训主任。在华北蝗灾地区的调查中,他曾发现东亚飞蝗因种群密度不同而畸形,掌握了蝗虫的生态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防治蝗灾的方法。他进一步研究了水稻螟虫、白背飞虱等水稻害虫的生长规律和防治方法,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论文,为水稻害虫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民国22年,邹被任命为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亲自搜集资料,编写了《农业害虫防治法》、《普通昆虫学》、《经济昆虫学》、《昆虫生态学》、《中国果树害虫学》等教材。这些教材后来被其他农业院校采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农学院迁至重庆。在川东农村,他发现螟害与水稻品种和种植时间密切相关。在中国,他首先提出了改良水稻品种,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避开螟害高峰期的理论。34年春,任西北农学院代院长。民国35年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邹任二部主任,负责农学院、医学院和新生学院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将蝗虫防治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近十年来中国飞蝗的发生与防治成果(1937-1947)》一文发表。37年,中央大学二部撤销,他任农学院专职院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邹调任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兼昆虫教研室主任。每年暑假,他都会去各个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写于1956的《太湖流域二化螟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一文,对30多年来二化螟的防治作了科学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来又从事李世锋、小地老虎、土著天牛、大小地蚕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文革”期间,他被送到江浦农场劳动,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机会观察昆虫,收集标本。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回到学校指导学生科研,潜心修订昆虫生态学。这本书出版于1980。
历任南京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昆虫学杂志》编委,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当选为江苏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四届政协特邀委员,第五届政协委员。1983七月31逝世,享年86岁。临死前说:“我死了以后,给我摘一朵花,戴在胸前,放一种捕食害虫的益虫——瓢虫,和我一起火化。”学院遵从他的意愿,按照他家人的要求,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学院的实验田里。邹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和教育家。1897年9月12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20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助教。1921,南京师范大学改为东南大学,农学专业改为本科。邹一边做助教一边补本科,很快通过考试获得学士学位。1922,江苏省昆虫局在东南大学农学院成立。邹坚决服从学校的决定,到昆虫局从事水稻螟虫防治的研究。1929年秋,赴美国深造。曾在明尼苏达大学师从著名生态学家查普曼博士学习昆虫学和昆虫生态学,1931获得硕士学位,后赴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没想到,1932年,由于美国经济波动,他因为学费短缺,不得不提前回国。回国后在母校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江苏省昆虫局技术处处长,继续从事水稻病虫害防治研究。
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邹主持了中央大学农学院的搬迁工作。他不顾个人利益,把设备运到重庆。到1945的春天,他独自去西北农学院做短期代理院长。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于1946年夏迁回南京,吴校长任命邹为丁家桥(下)主任。1948兼任农学院院长。1952,国家部门调整。邹到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任教授兼昆虫教研组主任,后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邹当选为江苏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特邀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曾任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学会顾问、江苏省昆虫学会名誉主席。
65438-0922在江苏省昆虫局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水稻螟虫的防治。他经常去乡下收集蛾类害虫的样本,进行防治实验。经过几年的努力,摸清了江苏省螟虫的发生情况,总结了各种防治方法的效果。发表了《二化螟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为水稻螟虫的防治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1932从国外回国后,进一步研究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发现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受二化螟危害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1936发表论文《江苏省水稻几个生育期与二化螟的关系》。抗战时期,重庆对水稻螟虫的研究持续了6年,发现二化螟第三代幼虫于7月25日至8月25日侵入水稻。在国内首次提出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避开螟虫危害高峰的理论。这种利用栽培措施控制蛾害的方法在生产中反复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邹在昆虫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65438-0932年回国后,研究了飞蝗分布与中国气候地理的关系。对东亚飞蝗的变异现象、东亚飞蝗的发生和防治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东亚飞蝗种群密度不同会出现变异现象,其种群密度与蝗区生态特征密切相关。根据这些规律,提出了防治蝗灾的方法。为当时中国消除蝗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飞蝗在中国的变异现象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区》获1941-1942高等教育学术三等奖。
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李蜂发生严重。那时,学校花园里的李子树每年都不能收获果实,郊区的农民纷纷砍伐。邹在1951开始了李实蜜蜂防治实验。1954年,他和游子平等人一起,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果蜂在花萼组织内产卵。幼虫孵化后,从花瓣中爬出,然后钻进幼果中,吃掉果心。邹提出在梅花盛开前几天喷洒农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编著了《中国果树害虫》一书,几经修改后于1958出版。1982委托他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曹吉帮忙修订第二版。
邹60年来致力于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1983邹于7月23日在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