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中学邮编

如何写一篇说明文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1.掌握说明文的注意事项;

2.注意说明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写一段说明文字。

三。新课程的教学: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旨在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或者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种: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和阐明事物的说明文。

关于解释性文字的说明:

1.抓住特征来解释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所以,要把这个东西介绍清楚,就要把握它的特点,要有准确性;不仅是写说明文,读说明文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清楚地理解作者介绍的事物。

2.选择一个好的解释角度。

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东西,会发现它不止一个特征。事物特性多样性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好角度,确定重点,把事情讲详细。

3.合理安排讲解顺序。

为了准确清晰地解释事物的特征,我们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内在特征,选择合理的顺序进行解剖。所谓合理,是指以事物的特性为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为前提,容易说清楚,容易让人理解的解释序列。

常见的指令序列有:

(1)主要说明某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性文章,往往以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2)主要说明事物结构的说明性文字,往往是按照事物成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来说明的(一般用空间顺序,也可以用逻辑顺序);

(3)主要说明某些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特征的说明性文本,往往是先整体后局部地进行说明;

主要解释科学实验的说明性文本,往往是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来解释的;

……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勤奋的总结积累。

4.适当使用各种解释方法。

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释方法,有利于清晰生动地介绍事物(或事物)。常用的解释方法有:定义、分类、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类比、绘制图表、引用数据等。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需要和作者自己的写作习惯,但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所介绍的事物(或事物)。

5.说明文字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1)准确性:说明文字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语言准确,不能夸大或缩小。比如一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做得很好。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校绿化面积居全市中学之首。”这个写法不够准确。如果有人问“你们学校的绿化面积是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没有你的好?”这个学生恐怕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学校绿化做得很好,还来不及仔细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成:“目前我们学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现在”二字,排除“过去”和“未来”;如果加上“一”,就不是“唯一”了。这个比较准确。

语言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解释性文字是最忌讳的,模棱两可,该肯定的不肯定,该否定的不否定,用来解释事物时不容易恰当。《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渭河...它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雄伟姿态...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约9.6米,中间略窄,宽约9米。”

这篇文章中的数字是近似的和精确的。因为赵州桥建于哪一年,史书上没有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一个大概的数字;赵州桥的长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仅说明有桥,也从这些具体而准确的数字中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时,一定要努力选择“最恰当”和“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2)简洁:简洁就是简洁、整洁。如果用的越少越好,把事情说清楚,不要重复,慢条斯理。比如这两句话里的“不着痕迹”和“不着痕迹”都是多余的,应该删掉。

为了使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申”和“暗示”有些学生习惯写记叙文,喜欢描写和描述,对写说明文是初学者,有时不得不“引申”和“暗示”。比如有一篇关于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松树不屈的品格,更要学习柳树生根的精神。”

写一篇抒情的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不必解释。反而是“画蛇添足”,不简洁。

(3)通俗性:语言的通俗性就是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解释: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关注植被枯萎、候鸟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并据此安排农事。杏花盛开,仿佛大自然在宣扬要快快耕种土地;桃花开的时候,似乎在暗示我们要赶紧种小米。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明白它在唱什么:“爷爷奶奶,割麦子插木头。”这样,花鸟歌唱,青草生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学。

上面的例子是关于什么是物候学。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解具体生动。它明确了气候变化与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说明文的语言应该通俗,而不是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举例》中说:“说明文不一定是板着脸说话,但少不了一点趣味。”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非常有趣,晦涩难懂。例如:

有了化学朋友,农作物就不怕生物上敌人的攻击了。

蜻蜓被誉为昆虫中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天,蜻蜓经常在上海黎明或阵雨开始时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飞翔。它像一架飞机,但它的飞行技巧远胜于飞机。

3“白露早,寒露晚,秋分种麦正是时候。”这是华北中部一句流行的农业谚语。这句农业谚语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1)使用拟人化写法,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把蜻蜓比作飞机是贴切而生动的,这使得所解释的东西容易理解。引用农业谚语,通俗地解释了节气与种植农作物的关系。

练习点评

[示例]水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公寓。地球上有多少水?有人粗略估算,包括空气、地面和地下水在内的整个地球的总水量将近6543.8+0.4亿立方千米。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湖水是绿色的?原来这是太阳感染了他们。阳光中较长的光波,如红光、橙光、黄光等,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而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当它们遇到水面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或反射回来。所以这个湖是蓝色和绿色的。海水越深,它散射和反射的蓝色和紫色光就越多,所以就变成了蓝色。

相对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到0℃以下就会结冰。在高山上,水只要加热到80℃以上就会沸腾;在海平面,水只要在72℃左右就沸腾;在矿井里,水要在100℃以上才会沸腾。

在自然界中,水总是在运动和变化,但它总是不变的。它基本存在于三个地方:空中、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点评】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散”。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按照某个中心来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它只讲究一点东一点西,只说一面的几句话,然后就急匆匆地谈另一面。结果我什么都不懂。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解释一个事物,就要把握它的特点,才能准确清晰地把被解释的事物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事物因物而异,有些事物在形式、性质和发展上是简单的。我们在解释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妨把它们展开一点。有些事物的形式和特征是复杂多样的,往往有很多特点。我们在介绍这类东西的时候,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里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讲一两个特点。写这类事情的说明文,要多注意一个明确的解释中心,并据此安排解释顺序。《水》篇的主要毛病是没有抓住要说明的中心,并据此组织材料,排列顺序,给人的感觉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都不清楚。比如水是液体,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性,可以这样解释:

[示例]水

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水是液体。石头和石块有一定的形状。不管是放在桌子上还是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形状。都是固体。水不一样。它在圆杯子里变成圆的,在方盒子里变成方的。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是不对的。把水和牛奶相比较,就会发现牛奶是白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如果我们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中,我们就看不见它了。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可以透过清水看到插入的筷子。

水无嗅无味。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怎么区分?光凭肉眼什么都做不了。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分辨。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没有气味和味道。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点评】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点作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一种相对解释性的方法,把水的形状与木块、石头相比较,把水的颜色与牛奶相比较,把水的气味和味道与蒸馏酒相比较。相互比较之后,水的特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在解释事物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一些抽象的、不熟悉的、一时难以解释的事物的特点,增强解释效果,往往采用比较解释的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将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与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使人理解事物,使读者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最终充分了解事物的特点。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特性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显露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前提是找出可以比较的事物之间的* * *相似性,然后才能同中求异,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各自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同的点来比较。拿上面来说!比较物体形状时,把水和石头、木块比较;比较物体的颜色时,把水比作牛奶。反过来说,如果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状,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是造成一片狼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被比较的是解释的对象,用来比较的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非常具体的。比如上面选取的牛奶和石头,大家都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所以大家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用来比较的东西比要解释的对象更难理解,更陌生,更抽象,那么解释的目的就根本达不到。

(3)总结:写说明性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有准确把握解释对象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描述不清晰,主要是文章组织不好,解释方法不恰当。

(4)实践提示:

1.(某事的)自我报告

提示:(某物)的自述是填空半命题。题目中的“自述”规定描述是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而自我介绍是“某件事”,也就是说要求以拟人的方式介绍“某件事”,并且要写得个性化、趣味性、生动性。

至于介绍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由作者自己决定,题目不限。作者对某件事的确定,主要是由他自己对某件事的熟悉和理解决定的。他要量力而行,不要写自己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东西。在你动笔之前,也要认真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相关人员了解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对你要介绍的内容了如指掌,避免犯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

2.青少年吸烟是有害的。

提示:写这篇说明文时,要把握“青少年”的年龄层次,说明为什么“吸烟有害”。

第一,要避免一概而论,只是笼统地说“吸烟有害”,而不是强调为什么吸烟对“青少年”特别有害,这就离开了话题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