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对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违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有* * *-纪念刘和珍君、故都之秋、都铎之塔、泪珠四篇。

四篇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精湛,其风格和魅力难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值得认真阅读和欣赏。另一方面,散文既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也不像诗歌那样感人肺腑。它所写的往往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经历,思想不多,思想不拘一格,文笔忠实。学生预习时,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已经麻木了,真的很难让他们爱上散文。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感叹:“文章越漂亮越难。”如何教好教材提供的具有丰富文字和情感的优秀散文,能够充分展示文字之美,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本单元的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在散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激情入境”的开场讲座,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主动与作品的情感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反应。

比如《故都秋》的介绍:请大家想一想,历代文人是如何描写秋景的?比如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写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夜》中是如何描写秋景的?还有《沁园春》里的毛泽东?长沙如何形容秋天的生机?”有了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一首接一首地朗诵诗歌,勾起了对所学内容的回忆。秋天的景色似乎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时候让学生背诵郁达夫的《故都之秋》,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故都秋景的。

比如《道观塔》的开篇讲座,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佛像、壁画、歌词等。)通过使用课件,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指出“我国研究者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国外博物馆购买影片”的现状,并在学生惊讶之余提出“该怪谁”,以此来引起学生阅读文本、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于这些抒情散文佳作,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相应情境中。

比如《故都之秋》,“秋晨观”这一环节,让班德利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萦绕,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老师深情的读书,然后学生自由的读书。学生可以边听音乐边联想,边读书边品味,不多解释。学生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化静态为动态,虚实结合,快速正确地理解单词的意思。

3.运用背景情境——展现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作家生平等素材,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比如纪念刘和珍,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拥政大屠杀》,林语堂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大屠杀和刘和珍,对我们解读《纪念刘和珍》有很大帮助。

比如《故都之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让人了解世界。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感受到郁达夫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特殊的个人气质对《故都之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在“清幽悲凉”的氛围中,与作品产生* * *音。

第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典范,教材都是名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学评论家朗吉努斯说:“真正意义上,好的文字是思想的光辉。”可见,对语言进行咀嚼、推敲、品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显得尤为必要。

学习本单元课文语言的方法有很多,如朗读、默读、临摹、批注、选词、填词、模仿句子、批改句子等。

例如,“纪念刘和珍”可以重写,并进行比较,以找出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这一段的虚词可以去掉,让学生朗读,然后读原文。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虽然意义相同,但情感内涵却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深刻。

比如《故都的秋天》,学生在找到五幅秋景图的图画后,可以反复阅读和批注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觉得最有意义的段落和句子,反复阅读、理解、勾画和批注,对这些句子和段落进行标记,进行点评,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全班同学交流,以鉴赏的形式深入课文,老师会及时给予指导和推广指导。

比如《道观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单独的富有诗意的句子,如“沙漠中两条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流血”等等,反复朗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语言的诗意特征。

第三,欣赏情感

人们总认为散文是作者的个人自传,也就是说,作者的本色和真面目在散文中最能看出来。所以,欣赏散文,要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渊源和线索,发现作者独特的感情、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力,感同身受,是深入理解散文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感情,只怕有心人。”如果只是冷眼旁观,不予理会,又怎么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呢?这时,只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从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角色引导到与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密切相关的角色,才能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纪念刘和珍》的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善良的刘和珍是你的同学朋友,如果她去上访,被打死被诽谤,你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悲愤。

在教学的最后,同一篇课文《纪念刘和珍》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目:请思考请愿作为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意义。经过讨论,学生认为:

刘和珍:“有空的话,两个都可以扔了。”在没有自由和独立的民族的情况下,你怎么能谈论个人生活的价值和对自由的追求呢?信访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值得的。

鲁迅:请愿是为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而做出的毫无意义的牺牲,却能激励当时的人们。

现代人:要改进锻炼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身处地,深切感受作者的感受,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

比如《故都之秋》设计了“如果让你写《故都之秋》,你会写什么?为什么作者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或者远近郊区美丽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随处可见的风景?”体验郁达夫的平民意识,忧郁美好的情怀,独特的人生情怀,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比如这两道自读思考和讨论题,可以设计在双塔的教学中:

1.敦煌的罪犯是谁,道士王,中国官员还是外国人?如果你是他们,那时候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超常的力量,让穿越时空的车队停下来,你会让敦煌的文物去哪里?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也不难理解文本中浸透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眼泪和珍珠”的教学可以设计成:

1.这些眼泪是为了什么?

2、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书中的这些泪点。

用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相互交流,理解文中几滴眼泪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对齐军的乡愁和浓浓的爱。

以上是我在本单元教学中的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语文新教材选用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感情强烈,文字优美,思想密集,情感哲理丰富,在广阔的空间里再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突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