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讲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讲座初稿(一)ⅰ.教材
本课是九年级第七章第二节溶液的第二课,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溶液作为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成分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分散体系。在化学第一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澄清的石灰水、稀硫酸和稀盐酸。学生虽然对溶液和溶解现象比较熟悉,但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本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来自于什么?质量?到达?数量?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是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好材料。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理解溶解性,享受互助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口语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你在线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教与学相统一。同时,在教学中不断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场景。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此外,其他教学方法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学习法律的指导
你在线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思想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溶解度只能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时才能确定。
2.一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3.溶解度曲线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第四,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特点,根据?溶解度的含义是什么?溶解度和溶解度有什么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知识线索,我整理了以下教学环节。
1,回顾与介绍
复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配制一些溶液,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有没有想过糖是不是更易溶解?还是盐溶性更强?怎么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到惊奇和意外,他们会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和知识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和巩固
通过实践巩固新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和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的关系,然后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导致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
5、阅读图表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进而划分溶解度曲线。
分析溶解度曲线表达的关系
6.迁移和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学生可以真正使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大纲,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来巩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程总结
师生* * *总结本节课内容,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解题,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这节课的知识得到延续和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的内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初中化学溶解度讲义稿(二)3.2溶液中的教学参考注明是3节课,我们基本上是这样分配这些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沉淀,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第二节课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新旧教材的流向都很清晰,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灵活的。所以借此机会和老师交流,突破自己的瓶颈。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主要有三个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可溶、可溶、微溶、不溶的关系,溶解度曲线作为溶解度影响因素的知识。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我们下节课会讲到。这三部分的主体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度认识的飞跃,是从性质到数量,从可溶到不可溶的飞跃。我们由浅入深,从溶解度的介绍到溶解度含义的分析理解,以及溶解度与可溶、可溶、微溶、不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介绍含义的一个巩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位?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按照前面的说法,课本上只提到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两句话。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强压力影响。按照教材的思路,提供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希望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得出一些规律。但是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知识,不是我们一次,或者学生一次就能理解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应该增加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认识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体会物质在水中可溶、可溶、微溶、不溶的区分过程中的比较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变化的过程中,采用图表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其实这门课给我们的感觉是,对学生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都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但就教学的连续性而言,这门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过程与方法(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变化的过程中使用图表法的目标,其实不仅仅是溶解度的变化,还有质量和质量分数、pH等的变化。所以我们更注重一些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应用。绝对和相对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只能说是拉起来的。我觉得理科教学有太多的点,就是国外的理科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个人认为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不能或者不容易改变,而可以改变的事实也渗透在这个目标中,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所以没有写下来。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新课介绍
复习提问物质的溶解度,如何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学生用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并举例。然后让学生找出方法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来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举一反三的过程,完成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2.新课讲解
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不同。溶解度是衡量溶解度的一把尺子。也就是把大家讨论的所有因素都溶解到溶解度的概念里。然后分析重点,比如某一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这是一个点,代表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溶解度本质是一定条件下溶质的质量(这里和溶解度本身的意义不同,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使用溶解度),单位和符号。告诉学生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中能溶解的最大克数。然后用两个例子说明20℃时盐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相反,硝酸钾在20℃下溶于100g水中,会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告诉我们硝酸钾在20℃下的溶解度。巩固练习,说出教材第77页表格中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含义。有的同学会漏掉温度或者水的质量,或者单位,在同学中纠正,巩固溶解度的各种因素。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练习,简单计算某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例如,如果一种物质在20℃时将20克溶解在50克水中,它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如何?通过不断递进的小练习化解困难。
问:我们经常提到物质溶于水等。如果这两种物质都溶于水,它们分别是什么
溶解度一样吗?通过阅读课本第77页的最后一段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几个坐标轴上分别表示可溶、可溶、微溶、不溶,加深理解。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它们属于什么。向学生介绍溶解的绝对性和不溶解的相对性。通过让学生理解辩证关系,可以纠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的说法。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有溶解度值,那么如何测量物质在各种温度下的溶解度呢?学生讨论并发言。化学中也常用一些坐标图来展示实验数据,介绍溶解度曲线,学生完成78页的思考和练习。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指出不同物质的相对溶解度应在同一温度下。通过观察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得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结论。结合79页的图表,观察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完成思考和讨论,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看79页的图片来完成一些练习,从而实现溶解度曲线的使用,如在溶解度曲线上求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求硝酸钾在水的溶解度为110g/100g时的温度,说出两条曲线的交点的意义或从图形中可以读出的信息等。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海图坐标处理数据,利用海图获取有用信息。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不仅是温度,还有压力。如何影响,以大家熟悉的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碧汽水为例说明。对于气体,饱和溶液的判断有些抽象,比如氧气在河水中的溶解。有时候我会用夏天雷雨前鱼会跃出水面的例子。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有些同学还是难以理解,那就需要我们额外的解释了。
3.摘要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溶解度知识的要点。
巩固练习
通过一些小题目,加强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化学溶解度初稿(三)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来自尉氏县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节的内容:溶解度。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节日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第六章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习了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后,讨论了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的溶解度,起到了重要的呈现作用,为下一节学习结晶做了铺垫。虽然学生对一般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现象很熟悉,但很少从定量的角度去思考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的各种状态。上一个题目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这个题目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度极限。学生不会觉得难学,反而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知道温度和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流程和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画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习情境和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学习了前面的知识,掌握了饱和溶液和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就不难了。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管理和引导。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运用交流、讨论、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带脑的问题场景,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是关键。
三、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目标引导、引导启发、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向学习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标。
2.引导启发法:逐步展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总结,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和学生间的讨论来总结。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的引入
上课的时候,我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两者的换算方法?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与溶质和溶剂有关,也与温度有关(打开课件)。如何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很难直接测得。一个可测量的物理量是否可以用来表达一种难以测量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数量?是表示物质溶解度的另一种方式。这能溶解吗?最大数量?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溶解度。然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讨论什么是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用相同质量的溶剂,一张在10℃,另一张在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你能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吗?学生:没有。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它们应该处于相同的温度。图2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加入到相同温度不同质量的溶剂中。问:你能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吗?学生:没有。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它应该在某种溶剂中。图3相同质量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你能比较它们的溶解度吗?学生:没有。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他们应该达到饱和。得出物质的溶解度应由温度、溶剂量和状态决定。学生阅读课本168页的内容。(播放课件,键入溶解度的定义)。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个规定的含义吗?学生思考研讨,得出结论:只有做了上述规定,用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20岁?c,该物质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溶解质量为31.6 g。或者:20岁?c、该物质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
(播放课件)让学生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反馈练习:
1.一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1.5g。它的含义是什么?
2.我将成为一名法官:
(1),23gNaCl在20℃时溶于100g水中,NaCl在20℃时溶解度为23g
(2)如果20℃时溶质在100的溶液中为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5g NaCl,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NaCl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5g,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句子(1)(2)(3)的错误。让我们为优秀的队伍加油吧。
掌机。
问:?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何表达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便于应用?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
2、固体溶解度曲线: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画出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请仔细观看:画出并观察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可以自己理解作图方法。?学生阅读教材第6169页KNO3的溶解度并完成图表615,看谁做得对,做得好,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评论。?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69页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总结曲线所代表的信息。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图片中A点和B点的意思。学生讨论曲线上的点A表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饱和;点B(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加强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我们可以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意见。
3、气体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气体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101KPa水中,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强调它们是没有单位的体积关系。然后他说,我们想一想,氧在0℃时的溶解度是0.049,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马上会回答:在0℃,氧压为101kPa时,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0。最多049体积的氧气。后续: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的瓶盖会冒泡;喝完可乐会打嗝。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总结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压力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然后学生群回答:1:为什么打开健力宝的瓶盖会看到有气体冒出来?
2.为什么水加热的时候可以看到水里有气泡?
4.留下一个问题:
溶解的溶质能从溶液中取出吗?如何从溶液中取出溶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东西的结晶。
(3)、(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符合性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学生同时做,老师巡视指导,然后统一答案。
(4)、标准测试:
1,(2008)右图为A、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在(1)t1℃时,物质B的溶解度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g。
(2)在t2℃时,将A和B的饱和溶液分别加热至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得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填写?大于?、?小于?还是?等于?)溶液B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
2.(2010)右图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在50℃下,将40克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搅拌,得到产品。
是(填?饱和”还是?不饱和?)解决方案。
3.目前市面上卖的汽水多为碳酸饮料,其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关系的。喝完汽水后经常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也有关系。
(5)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黑板设计: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的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作图法;(2)、图形的意义。
3、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压力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