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随笔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德育,德育,无缝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德高望重,既要有能力,也要有德才。然而,近几十年来,对知识的掌握成为第一因素。由此,学校似乎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社会道德并没有提高,反而危机重重。鉴于此,许多教育机构和个人呼吁道德教育,并制定了道德教育的策略。本文从中学班级德育入手,思考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德育不是班级管理
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班主任的常年工作中,我有机会参加我校和其他学校多种形式的德育研讨会。参加的大多是班主任,接触了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了解了很多班主任关于班级建设的优秀意见,真的受益匪浅,感触很深。但有点遗憾的是,大部分讲班级管理,很少讲德育,这也是目前我国德育的一个误区。我们说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似道德先行,实则是没有道德的教育。当我们谈到道德教育时,我们往往把道德教育理解为某种规章制度、某种约定和某种法律形式。他们大多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德育:统一思想和行动,这完全曲解了德育的真正内涵和作用。那么,德育和班级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首先,道德教育是灵魂的反映,是内在的、不均匀的;而管理是外围的,是约束,是统一的。其次,道德教育超越国籍和时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元素。管理是德育的权宜之计,两者不是一回事。可见,正确的管理只是维持德育的强制手段,并不一定从根本上改善德育。错误的管理对道德教育是一种伤害,是与道德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作为德育的先行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区别,以便更有效地宣传德育,更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只有认清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教育才会有效。目前,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
1.缺乏敬畏和信仰。敬畏和信仰的丧失,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这一代出生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同化。如果人们没有敬畏感,没有道德,连法律都会成为一纸空文。许多学生不尊重道德、自然、知识和老师...直接后果就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亵渎知识,不服从老师。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缺乏敬畏和信仰,但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2.缺乏野心和理想。野心不足,贪图安逸享受,是当今很多中学生的基本心态。志向和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没有高素质,就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没有什么追求的人,也会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将来也是有人格缺陷的人。
3.缺乏团结和信任。独生子女大多处于优越地位,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合作意识。而道德,则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氛围中,而一旦这种和谐的氛围缺失,道德必然缺失。
4.缺乏思想和内涵。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人可以没有眼睛,但不能没有灵魂。只有反思自己,思考未来,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丰富内涵。道德其实更多的是个人涵养的体现,一个内涵很小的人不可能有包容一切的品德。
第三,如何进行班级德育
德育不是管理,理解德育渗透模式,要从师生的塑造和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入手。
(一)师德的塑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引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教师的心灵是否纯洁,道德是否高尚,直接影响着他传道授业的结果。这一代老师大多是文革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第一,道德第二。他们对德育的认识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师德的提升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教师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呢?
1.多读圣贤书,弘扬儒家思想。
书无圣贤不可读!孔孟之道,在于思,在于情。虽已千年,字字如金。我们读圣贤书,不是要索取,而是要真实,要尊重,要敬畏。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尊重自然,尊重道德,敬畏法规,敬畏伦理。如果教师真的能理解儒家思想的真谛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近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呢?
2.培养忧国忧民意识,避免安逸享乐思想。
士常忧国,良臣叹民。孔孟往往怀揣治国之志,忧国忧民,所以弟子是自相残杀,是为清。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忧国忧民,包容他人。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忧患意识影响学生,就会引起* * *声,这种* * *声是全国性的,跨时代的,是法律法规约定的真正的人性内涵之外的东西——道德。
(2)关注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关注教育要做到无缝隙。
因为有德育成长的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区文化,不同的民族传统,学生的德育观念和水平不一样,参差不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个差距,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引导和说服为主。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谈和交流,不应该受到条条框框的惩罚。特别是这种惩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极端。所以我们提倡德育要无缝隙,不要挠学生的心。因为这种伤疤不一定能及时淡化,只会越来越深。
2.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之间的沟通可能比说服教育更有效。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发展可能是不一样的。通过交流,相互促进道德品质,教师或班主任积极倡导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营造班级德育文化,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因为德育不同于管理,在于引导。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形成共识,让学生歌唱。可以采取德育黑板报、德育观察栏、社会公德大家看、中国传统道德介绍等形式,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德育文化,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真正做到教育无缝隙。
总之,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德、礼、书是合格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推进教育改革,首先要重视德育的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活水,教育有了基础才能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