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森林的孩子》的艺术价值
森试图在政治愚昧面前展现一条诗意的启蒙之路。诗性启蒙简单来说就是审美启蒙,即凭借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体验,解放无知的心灵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启蒙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政治启蒙,还包括科学的、道德的、哲学的、诗意的启蒙。尤为关键的是,按照森里的描述,这些启蒙方式要通过诗意的手段来实现。作为一个在"文革"政治硝烟中的懵懂少年,孙昌宁依靠梁的诗意启蒙,不仅从泥淖中脱颖而出,而且出人意料地成长为新时代的音乐天才。诗性启蒙似乎是中国摆脱政治愚昧的理想路径。
《森》中所揭示的诗意启蒙理想,实际上是流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普遍冲动。比如当时弥漫在人文领域的“美学热”就能说明这一点。面对“文革”浩劫留下的后果,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科学、哲学、道德等启蒙手段是不够的。只有凭借“美”或“审美”的魅力,中国人民才能治愈他们的政治创伤,获得健全和自由的生活。通过梁对孙长宁音乐的影响,《森》为这种在现实文化语境中普遍而难以实现的强烈需求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森表现出了比具体的文学意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或者说,站在90年代的地平线上,把森放到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其审美和文化价值应该比以往更高。如果说《班主任》被称为80年代文学政治启蒙的第一声呐喊,那么“森”应该是其诗性启蒙的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