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南乡有哪些风俗?

安福南乡的民风独特,文明礼仪复杂隆重,从一个人的出生、三朝、满月、一岁、迷茫、结婚(找媒人、吃饭、送礼、见人、定日期、被负担、结婚、回门)、庆生到丧事、挑(摘)日造屋、挖地、回门。

据有关记载,“吃新”又称“尝新”、“吃新节”,是安福县南巷的传统民俗节日,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间介于农历“小夏”和“大夏”之间,随早稻成熟。由于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一致,早稻的成熟度往往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各村的“吃新”也是先来后到。目前“吃新东西”的具体时间基本由当地乡镇政府决定。同时,由于地域和习俗的不同,各地吃新食品的仪式略有不同,但祭祀新谷、神和祖先、按辈分顺序就座的仪式程序几乎相同。更重要的是,各地都非常重视“吃新食品”。节日当天,各村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都赶回家过年。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摘下粒粒饱满的稻穗,捆成米捆,祭拜当地的神和祖先,然后按辈分依次入座。席位主要是新大米和米粉蒸猪肉,以及茄子,辣椒,黄瓜,南瓜和豆荚等鲜嫩的时令蔬菜,以及鸡,悬崖,鱼和肉。“吃新东西”不仅可以表现农民对自己辛勤劳动后收获的无比喜悦,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促进亲友和邻里和谐团结的传统习俗。是该县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该县民风民俗有重要参考价值。

“吃新”就是在早稻收割的时候第一次吃新米。节日为期一天,由周虎镇政府根据南翔的惯例决定,并张贴公告公布。每年阳历七月初一、中旬前后,南翔各乡镇都统一过“吃新”节。在安福南乡,“吃新”节和春节一样重要和隆重,俗称“吃年货,不说实话”。在中秋节,还有烧塔的习俗。每到中秋节,年轻人和学生们会去各地捡许多碎瓦来建一座一人多高的塔。几个孩子会敲着村锣给家家户户捐稻草,大人们会用稻草围起来放在塔顶上烧,说是为了烧元鞑子。这项活动将持续三个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亮出来的时候放鞭炮,给月亮公公摆上月饼、橘子(柚子)等圆形食物。

在春节的第一天,孩子们要穿新衣服。这一天,父母告诉孩子不要骂人,不要骂人。同村的人要去村民家拜年,初二才能出去走亲戚。在春节的第七天和第八天,开始舞龙灯(以前有舞狮灯)。第一天,龙灯舞先去村口的小河里给龙送水,意思是祭拜河神。然后为了春节,每家每户都举行龙灯舞。春节的第十三天,龙灯舞结束了。那天晚上,龙灯被放了出来,悄悄地被抬到最初给龙喂水的河边。把龙身上的纸拿下来再点着,龙灯舞就结束了。吃完元宵,春节就结束了。

文化氛围

安福县南翔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元以来,文风越来越盛,人才辈出。这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历代名人、学者、忠臣、义人众多:唐代禅宗七祖邢思、文学家刘曜、王廷觉、宰相师鹏、著名理学家邹首义、“七君子”之一刘淑英、爱国诗人王礼锡等,都诞生在这里。安福南乡的老红军有、何、、毛三位将军,战功卓著,谱写了南乡历史的新篇章。

安福南乡古民俗文化村众多,其中周虎镇塘边村、甘洛乡三社村、金田乡柘溪村、洋门乡茶江村、高州村规模较大,价值较高。明清建筑数百座,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文化底蕴深厚。它们是旅游和历史研究的好地方。

塘边古村是江西省安福县的一个自然村,距县城约30公里,交通便利。1996是在京九铁路沿线旅游资源普查中发现的。这些年来,对外做了一些宣传和介绍,来古村落的游客络绎不绝。200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古村落”。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簸箕刮禾,教子识字”是南乡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强调尊师重教。南乡人勤劳农耕经商,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灿烂文化。

在南翔,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安福县周虎中学。学校前身为辅真书院,由著名新理学家邹首义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创办,是当时著名的讲学书院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更名为“辅政学堂”。民国初年(1911)改为“辅真派”。周虎中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尊重真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才。恢复高考以来,向高校输送了500多名优秀新生,培养了40名处级以上干部、27名博士和17名教授,以及一大批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教师发表论文130余篇。在县级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先后有316人获奖。

南翔的女人没事就会聚在一起喝“老婆茶”。以喝茶为名,很多女人怀孕了就吃好茶。孩子出生后,他们吃三朝茶、满月茶、一岁茶。他们开始去学校,吃茶点继续深造。女人结婚前吃姐姐茶,娶媳妇时吃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生日茶。盖房子,她要吃挖、修、跨窝。老人去世后,她要吃“道气茶”。春节过后,会有春茶,农忙茶,小生产队也会一起吃老婆茶,隔壁邻居闲暇时也会聚在一起。你家在我家吃完饭,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