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学生辅导综述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很大。由于正在正直成长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在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中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为此,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是匿名问卷,学生们的回答坦诚而明确:他们有自卑、恐惧、焦虑、厌学、生活中的攀比和享乐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有偏执和自我中心心理。下面分析中学生常见的六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享乐主义心理学
现在很多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认为“努力是上一代人的事,与我们地区的人无关”。因此,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逐时尚、炫耀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日益严重。这种思想体现在行为上: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吃零食,多花零钱;穿得好看,互相比较。
2我是唯一一个。
有些中学生只沉迷于自己愿望的实现,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如意的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躺枪不干,或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冷漠,对社会冷漠。生活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懂得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
由于中学时代的特点,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不卑不亢,消极看待正面宣传,无端否定榜样和先进人物,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消极抵制思想教育和纪律要求。
4自卑
有些中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犯错。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我认为自己自卑无望,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抑郁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了“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也有一些中学生,没有一些缺陷和缺点,却无法接受自己。他们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自卑的、不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恐惧心理
就中学生而言,存在优等生怕竞争,中等生怕落后,后进生觉得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而言,存在着对数学、语文或英语的恐惧,对辜负父母希望的恐惧,对记忆力突然下降的恐惧等现象。一旦习惯了恐惧,往往会在性格上变得过于害羞胆小,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多疑,对一切都保持警惕,缺乏自信和主动性;在学习上,我会跟着大溜,缺乏主动性和主动性。
6厌学
部分中学生缺乏认真、努力、勤奋的精神,存在诸多心理矛盾,如:渴望尊重却被歧视、自尊自卑、要求进步而意志薄弱、纪律与自由等。,从而引发厌学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的影响
很多家长渴望孩子成功,不顾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偏重智力开发,对孩子提出过多要求。超重的压力和众多的学习几乎挤走了孩子天真烂漫、虚心接受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所有机会。然而,没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智力发育一样重要。由于家长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严重失衡。智力发展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中学生中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同时,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奖惩分明,孩子对世界的态度、信仰、思想、风格、为人,对于模仿性强、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在性格上起着奠基作用。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钱是为了天下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天下的利益”的家庭里,那么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只讲三个字,但不要把我的全部心都扔掉”。以“清扫门前雪,别管别人霜”的人性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人,一定是小心眼的。
2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一些不良思潮与改革开放主旋律并存。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明辨是非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比如,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淫秽、凶杀等不健康视频产品和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交媒体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校的影响
目前,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和升学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前途的唯一标准,学生也把升学考试中的挫折视为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但由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老师也没有提前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学生面对考试和升学的挫折,一想到来自父母或老师的训斥,自然感到害怕,觉得前途一片黯淡。有些人选择逃避,彻底自暴自弃,有些人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此外,沉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疲劳,情绪焦虑。很多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在“三超”,即学习超负荷、学习难度高、学习时间超常。在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是反教育的。据笔者调查,目前少数教师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抛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的管理,用威胁代替激励。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老师有意为之。他们的出发点是督促学生上进成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比身体虐待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心理和思想上的伤害,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严重破坏,自尊心受挫的人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4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复杂。他们追求成年感,有独立的意向。但是,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是有冲突的。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意履行义务。他们只要求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由于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有“明知道别人,暗知道自己”和“严于律己”的不良倾向。有些学生过于自信和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故意表现得不逊,甚至故意与教育者对抗,其行为往往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此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芽期,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神秘,容易早恋,在此期间还要经历心理发展的各种困惑、矛盾和挑战。那些谈恋爱的同学,往往情绪低落,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害怕、害羞;有的抑郁、自卑、失望、孤独、后悔、愤怒。
第三,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普及心理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心理咨询,咨询邮箱,一对一心理咨询活动。第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之窗,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之间通过互相倾诉,互相交流,分担心事,很容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第四,家庭和学校应该联手开展心理咨询。学校要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做一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帮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结合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提高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和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学校领导应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深造的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能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考核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和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要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因素去影响学生。不开心就及时劝退,千万不能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老师的不经意伤害,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个教师都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3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和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除现行基础教育教材的部分内容,降低部分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和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4.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班级和集体的关系。
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以深造为目的,过于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而单调。此外,现代家庭住房的单元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无法让学生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视、猜疑、嫉妒等消极心理倾向。
5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老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只有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终身受益。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经历,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客观评价自己,找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认识到自我调节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秉承接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接纳能力,让学困生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设定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把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起来,学会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节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