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刚的代表文章
泰伯寺,又名智德寺,俗称让王寺,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据说是泰伯的故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寺内大殿正中,有一尊4.5米高、头戴皇冠、身着华美帝王服饰的太伯祖师像。它端庄善良,令人肃然起敬。有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吴宗室后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写道:“泰伯可谓最德,三是让天下先”;在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吴太伯家族居诸家族之首。东汉桓帝题写“贤哉吴太伯,清泽刘觅昌”;北派作家范仲淹写了一首诗《德行无名》,徐安妮对此作了评论。可以让世界,知道有一个神圣的生活...";清朝康熙御笔是“至德不明”;乾隆御笔“三让高迹”;今天的台湾省吴氏宗亲会以“让先贤跑到梅里泽成为江南之地,到德化功德永载千古”为题;世界吴氏宗亲会的名称是“立碑筑牌坊,添无锡衣装,讲先贤故事,留后人见证,来太湖启迪江南文化”。难道只有三种方法可以让疾风盛行?“东、西屋还有其他24尊武皇帝雕像,头戴皇冠,身着华美的帝王服饰,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泰伯陵又称帝陵、至德陵,距泰伯庙约十里,位于梅里西南的红山。公元154年,东汉桓帝下令修建,以后历代都有修缮,但毁于战乱。公元1673年康熙重建。1983江苏省、无锡市拨专款,按原貌新建一座。泰伯陵依山而建,沿中轴线自下而上铺开。古松巍峨、典雅、幽静,整个建筑宏伟壮丽。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皇家墓地。它的前面是一个高大的石质陵墓门,上面用四个大字写着“第一家族”,后面是“至德墓道”,再后面是一个四面碑,左右两边刻着两块“泰伯墓碑”。爬上楼梯,便到了太伯墓,墓身由圆形青石砌成,占地约3亩,高约2米。墓前立着一块蓝色石碑,碑上用楷书刻着“太伯墓”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在泰伯墓前,我双手合十,深深鞠躬。
当天仔细参观了太博寺和太博陵,阅读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思绪万千。众所周知,千百年来,吴太伯“三让国王”的美德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泰伯的至德赢得了江南百姓的一致拥护。太伯在江南蛮夷建梅里城,建立“句(Gōu)吴”小国。泰伯死后,他传给了钟勇。钟勇死后把它传给了他的儿子。据说泰伯生于正月初九,死于三月初五。每年泰伯的生日和纪念日,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在梅里,从泰伯开始,23位吴王在这里建都,延续了520年。
公元前514年,吴国第24任君主阖闾下令伍子胥在吴国都城从梅里迁至苏州之前修建姑苏城。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带兵伐岳。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了。在他死之前,一个王子,福查,被告知发誓要为自己报仇。三年后,吴王夫差出兵攻打越国,越军大败。吴王夫差再次北上争霸,几年内数次讨伐齐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用武力征服了晋国,最终称王称霸,大获成功。谁知吴的狂妄和大意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在公元前11年攻占了吴国的都城苏州。吴王夫差,愧对祖宗,自尽了。其子太子友被俘,新太子洪被流放。至此,650年的辉煌历史为吴国的25位君王画上了句号。吴国宗室忍气吞声,历尽艰辛,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为了记住故国,以国为姓,即把“姬”姓改为“吴”,也就是常说的姬姓为吴。追根溯源,太伯是吴国的开国君主,所以被尊为吴国的始祖。
徜徉在江南第一古镇梅里,我曾多次回望台伯庙和台伯陵,顿时感慨万千:历史是无情的,同时也是公平的。先祖吴太伯,仁义而生,名垂千古。暴君夫差,武力治国,四处树敌,声名狼藉。回顾过去,吴姓历史将启迪后人,弘扬美德,谱写新时代的吴姓之歌,为和谐大中华做出贡献。
吴太伯的第104个孙女:吴志刚。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30日在名雅居。10的秋天有很多喜事。65438+10月1刚刚庆祝了伟大祖国的60华诞;10年6月3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兴奋之余,我收拾行李,从武汉回到老家崇阳祭祖。
水是活跃的,树是有根的。这次旅行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我整天坐在办公桌前整理吴在湖北崇阳的资料。从吴氏族谱中得知,崇阳吴以湖南平江吴章公为一祖,先入崇阳创业的吴氏祖上有两位。第一种是张公十五二公“为元所升,而不迁江西(杨)而迁卜居堂农田。”:其次,第21任张公爵用公爵“元二十年(1360),从汉阳九镇白湖迁至崇阳西城,西北乡称鳌头。”经过近800年的历史风雨,崇阳吴氏家族已经发展到1993,44村,3325男。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双手满地打坐,如果找不到他们,重阳吴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回崇阳一探究竟。不过就我的身体状况来说,还不好说。我患了几十年严重的肠胃炎,腹痛腹泻多年,近几年又引起贫血,心慌,气短,手无力。从武汉到重阳山很远,搬家不方便。尽管困难重重,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冒一次险,为这次旅行做好了各种准备。先是去医院打了氨基酸增强体力,然后开了很多中成药随时备用。同时,我联系了我在重阳的表哥吴光辉,让他利用长假来接我。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我顺利到达了崇阳县。
我的表哥吴热情地接待了我。安顿下来后,我问了我的祖籍。他说我前几天打听过了,“唐天凡”暂时不清楚。至于“鳌头”,就在前西门附近。近十年来,山城崇阳日新月异。新县城比老县城大四倍,到处都是建筑。原有的东城门、西城门、南城门、北城门,有的已经拆除,有的在原址上新建,面目全非。原来的四个门只是方向的标志,所以“澳头”已经不见了。不过,他安慰我说,他已经打电话给先祖吴,他知道很多。
第二天早上,族长从青山镇水库村的大坝上来了。族长,年近八旬,参加过抗美援朝,现在还很强壮。与此同时,他还通知了其他三个族人来见他。我很高兴拿出《湖北崇阳的吴》这本书的初稿,我们热烈讨论。不出所料,宗主对重阳吴家了如指掌,答疑解惑,准确说出了44门的具体位置。他说,1993年,他修改了谱,走遍了重阳的山山水水,每个门(村)至少走访了两次。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大大小小的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还告诉我们一个意外的消息,万二公的墓和石碑还在,大家马上决定去祭拜。
午饭后,户主吴、吴俊安、吴佛安、吴、儿子、孙子和我一行七人乘车前往。过了西门,中巴向西疾驰,大概15分钟车程。几分钟后,中巴拐进一条狭窄的水泥路,拐向一个小村庄。村子很小,只有4、5户人家。族长梁博下车喊道:“王林!王林!”没人接,家人告诉他,王林今天来做客,晚上才回来。这时我顺便问了一下村民,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天城镇的龟石艾家冲。
中午,我抬头看了看天空。万里无云。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盆,毫无遮挡地散发着热量。没有风。此时气温很高,热浪蒸得人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庄稼和杂草,看起来像是用火柴点燃的。远处山坡上有茂密的树木和灌木,隐约能看到一两栋房子。往下看,脚下无路可走,只有蜿蜒的梗。刹那间,我感到害怕困难。我后悔来的时候太慌张了。我连帽子都没带。这时,没有人带路了。我不知道有多远。但只犹豫了一会儿,我就马上清醒过来。我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寻根的机会。我抬起头,平静地对年近七旬的残疾哥哥熊亚说:“路不好走,不要走了。”说完,转身走上了田埂,几个族人紧随其后,奋力向前。一棵大树挡住了路。我不知道它躺了多少年,但这棵树已经腐烂了。我们手牵手艰难地走着,然后我们走上了山坡上的狭窄小路。因为宗主这几年没来这里,记不清具体位置了,大家只好边走边找。起初吴佛安的宗族走在前面,无路可走。他叫大家回头,最后吴和一族走在前面。突然,在斑驳的阴影中,我们几个人同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块石碑,大家兴奋地惊呼:“在这里!在这里!”
拨开灌木丛,出现了一个长3、4米,宽2米的坟墓,前面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走近一看,青石碑上纯白的大字清晰、生动、干净、明亮,就像昨天立起来的新碑。原来这是15世万二公夫妇和16世宰二公夫妇的合葬墓。我们逐字读了碑文,从墓碑上得知,第十五、二十二任公爵出生于宋理宗三十九年(1263)十一月十日,元顺帝二十五年(1357)三月二十日中午。李岩生于宋理宗三十七年(1261)五月十九日,葬于元十三年(1345)十一月十日初。这里还简要介绍了该氏族的二十五座坟墓(zhǒng)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整个氏族的后裔孙福德所葬。这样看来,今天的龟石艾贾充就是清代丁家龙的松山嘴,也就是元代的唐田畈一带。
抄完碑文,磕头拍照后,我们立刻下山,我们在刚到的山路上行进。奇怪的是,没有了刚才的烦躁和闷热,头顶的阳光突然变得温柔起来,我们感觉很舒服,走路也很轻松。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乡下的秋收,看着田野里长满了丰收的金黄色水稻。不知道万二公、崽儿公等先人有没有在这里辛苦过...
晚上,艾佳给王林的亲戚打了电话。我急切地问:“你知道宛尔公墓碑上的字吗?”“我不知道。直到1993修改分数才知道。后来就没去了。”听到这个我很惊讶。是的,现在的市场经济决定了人们的生存价值取向。人们整天为衣食住行而忙碌,为生存而奔波,焦虑而浮躁。他们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其他的事情?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默默无闻地管理和维护着祖坟,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我们十三世纪的生命之源。正是因为他们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的坚持,我们这些21世纪初的“不速之客”才能向他们致敬。所以,真心感谢未知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我不禁感叹。没有炎黄子孙的世代传承和对人类生命之源的坚守,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传奇。从这个角度来说,坚守血源,守护精神家园,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吴志刚,重阳碗儿公之第二十四个孙女。
2009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名雅居。
补充:经吴族长多方打听,得知是吴的叔叔吴祖送走了老人。不幸的是,老人几年前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