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宝中学简史

怀宝中学是洪泽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军政干部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也是洪泽地区第一所中学。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由淮保抗日根据地党政部门组织。

1940年8月,新四军罗部、八路军黄部开辟淮保抗日根据地。怀宝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怀宝的党组织和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党组织从培养地方干部的角度出发,开始筹办一所中学。

1941 2月中旬,怀宝县委宣传部长曾部长负责组织青年干部培训班。曾部长亲自担任干部培训班主任,吴锡昌担任组长,魏锡卓负责学员的食宿和学习用品。干部培训班* * *招生60多人,全部课程由曾部长授课。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组织部把他们分配到区、乡两级政府机关工作。

1941年7月,怀宝县委在举办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决定举办一所颇具规模的中学,培养一批中等学历的青年,以解决根据地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于是招收了100多名小学学历的青年。因为这些学生以前在私塾读书,数理化基础差,要先给他们补习数理化,所以这个班就叫淮宝联众补习班。

校址位于岔河镇东滩。1942年,补习班招收了100多名进步青年,怀宝联中补习班正式更名为怀宝中学。校长是怀宝县县长李斌。

更名为怀宝中学后,学校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体育、图片等11课程。教材都是老师选定教学内容后,由学校油印,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学校每天开设6门主课和2门副课。新四军陈,副军长张,新四军第四师彭,怀宝县委领导同志等先后为怀宝中学师生作了时事报告。

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到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部门工作,大部分在部队工作。当时,由于宝应、盱眙、淮阴、淮安一带的日伪军经常到淮宝地区“扫荡”,学校因人多行动不便,所以淮宝县委将淮宝中学本部设在维基区闫家渡,分校设在黄集区陶庄。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树林里上课。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

1943,怀宝中学增设普通班(后改为文教班),学制两年。师范班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分配到党政军各部门做文教工作,有的分配到根据地新建的小学当老师。为了解决师范生实习基地的问题,怀宝县委将杜妍小学改为怀宝中学附属小学。

怀宝县委还在怀宝中学开设了团干部班和会计班,抽调200多名乡镇有一定学历的年轻干部到团干部班培训,再抽调50多人组成会计班学习财务管理。团干部班和会计班学制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部队或地方工作。一般分配到地方的都是区级以上干部,少数是乡科级干部。

这时,怀宝根据地的政权已经巩固,怀宝中学的分校也迁到了严家渡。此时师生人数已发展到七八百人。

怀宝中学大部分学生是公办生,一小部分附属小学是公办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根据地工作的同志和部队指挥员的子女。学校工作人员和这些学生吃公家的粮食,烧公家的草。还有一部分学生要么上学,要么带点粮草,政府补贴不足。

当时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当时只有几十间围墙小屋作为教室,师生只能住在人家家里。学校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按时还东西,损坏的东西照价赔偿,早上起床,盖好被子,搞好庭院环境卫生,给老百姓家的水缸加满水,所以学校师生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这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学生上课从来没坐过板凳,基本没用过吃饭的餐桌,也没铺过睡觉的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个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研究生教师从来没有叫苦过,几百个青年学生从来没有为这种艰苦的生活发愁过。在校园里,无论老师和学生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们的歌声和朗诵。

为进一步加强怀宝中学的政治领导,怀宝县委将学校党组织由党支部改造为总党支部委员会。行政上,学校设有行政部(管理团干部和会计班工作)、师范部、初级中学、生产部(管理学校的生产自给)、附小部、培训部、教务部、总务部和油印部,另设医务室,方便师生治疗。

怀宝中学虽然普遍规定了各班的学制,但不一定要等学生学完学制再分配工作。而是可以根据党政军部门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思想政治表现、文化水平,随时分配工作。

大规模的毕业作业只有1944,1945,1946,每次作业都有几百人。为了使学生能够用平时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以适应革命战争的恶劣环境,分配前大部分被派到县队参加土改、整风和大生产。

1942 10党中央向各根据地的军队、机关、学校发出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学习南泥湾精神,生产自给。怀宝中学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即掀起了垦荒和副业生产的热潮,先后在吴堡、曹庄、谭旗庄、曹安、魏亮、嬴稷、杜妍、三围等地开垦了六七百亩土地。

播种季节,学校暂时停课,集中精力抢耕播种。当时牛力少,为了按时播种,学校以人力换牛力,即组织师生用牛给农民干活,换取耕田的牛力,同时采取“人拉犁”的办法抢耕抢种。播种后,从田间管理到收获,学校的师生都要负责。种植的粮食品种有玉米、高粱、大豆、绿豆、大麦、小麦、水稻等。收获后,这些谷物都归学校所有。

学校除了种了几百亩地,还搞了很多副业。如种菜、开油坊、磨豆腐、挂粉条、磨面、养猪、养鸡、养鸭等。,并种植了几英亩烟叶。由于学习了南泥湾精神,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学校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师生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师生可以吃豆腐、百叶帘、猪肉等。每天,而且他们还可以一周吃一次饭,以改善假期的伙食。这个时候所有学生都不需要交学费和课本费,学生也不需要带口粮和煮草给老师和学生吃。学校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第七军172师和整编第七十四师侵入淮北解放区。华中分局决定暂时放弃“淮北”地区,淮宝中学随部队撤至盐阜地区,后与盐东中学(原盐东中学,现并入盐城市射阳县)合并。

至此,淮宝中学已办学5年多,学校为我党培养了2000多名军政财文干部,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建设和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县史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