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的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

宋明时期,官学、县学(均在合浦县)和书院相继出现,而社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则在明清时期广泛建立于城乡。光绪三十年(1904),涪江书院改为二等小学。次年废科举,升学堂。后来,小学相继出现。民国初年,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内实行新式国民教育。乡镇设立了中心学校,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民国三十二年,有251所小学。合浦县第二中学于16年创办于伏王圩,本县中学教育由此起步。11年后,学校开始加高中。至民国36年底(1947),合浦县第四中学、合浦县第七中学(翟伟合浦简易师范学校改制)、私立程铮中学、文德中学、屯英中学相继建立,中等教育有所发展。20世纪20年代,合浦县只有两所完全职业学校,合浦县简易师范学校和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都设在本县,农业职业学校一直开办到解放。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连州中学、合浦县第一中学、私立海门中学先后于1933迁至小江,在中国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秋,“米案斗争”后撤至原址。从抗日战争胜利到1948,这个县有6所普通中学,1所职业学校,547所小学(包括浦北和合浦)。

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建立浦北县,实行向工农开放教育的政策。这个县的小学发展到320所,4所中学被接管和调整。1954调整了学校布局,减少了32所小学。1956,县内建立私立小学。到1965年浦北和合浦再次分县时,浦北县有316所小学和9所中学。从65438年到0985年,全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从当年到1990。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都超过了原来的部级标准。从1985开始,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连续六年钦州第一。1977至1990、14期间,大学录取总人数为1948人,中专录取2782人。1991 2月,县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国家教委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88年,全县筹资12万元,率先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同年,先后被评为广西危房改造先进县、广西勤工俭学先进县,并于1989年5月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实施“燎原”计划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县。截止1990年末,共有幼儿园46所,85个班,小学281所,教学点162个,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31所,职业中学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8所。教职工7279人,小学教师4610人,中学教师2124人,幼儿园儿童16256人,小学生78586人,初中生21428人,高中生3195人。1990年,该县教育经费总投入从1984增加到14349万元,占该县当年财政支出的27.33%。解放前,这个县过年,城乡人民都有舞狮、舞龙、跳春牛、唱戏、采茶的习惯。有些地方,人们喜欢捐助粤剧团去演出。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文化艺术事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期发育期从1952到1978。投资246.6万元建设了部分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其中县电影院1座,村级室内电影院18座,室外电影院48座。1979到1990时期是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新增县图书馆、博物馆、演出管理站等机构,县、乡、村三级共投资957万元,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截止1990年底,全县有电影院238家,文化活动楼14座,文化招待所5座,灯光体育场馆79座,一般体育场馆341座。总投资1203.6万元。其中,改革十年间投资占79.5%。总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其中改革十年期间占66.7%,人均0.81平方米;全县有18个乡镇,其中14个建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占78%;262个行政村,其中181建有文化室,占69%,各类文化有3336户;全县现有专业业余文艺队16000余支,其中业余文艺队149支,音乐队109支,醒狮、武术、运动队961支。1990,以文补文总收入百万元。

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82期间,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在浦北召开,文化部表彰文化馆为全国合格文化馆,为全国先进典型。连续十年保持全国、全区先进,1989被评为广西第一文化馆;县人民电影院六次被评为广西“四优”电影院;1987年,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县新华书店荣获广西图书发行先进单位“四连冠”;县博物馆被评为广西文物工作先进单位;到1990年底,9个县直属文化单位被评为全国先进2个,省级先进6个,地区先进1个,其中88.9%为省级以上先进;基层方面,黄章等7个乡镇文化馆、龙镇等4个电影管理站被评为广西先进单位,8个乡镇文化馆、4个电影站、5个电影队、1个图书门市部被评为全区先进。全县广播电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0年底,全县有家庭音箱4000多台,电视唱盘17台。1990,档案藏书达到两万多册。全县文化艺术事业从解放初的一片空白发展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解放前到1952,这个县只有一些私人中药店,零星的中医人员很少,而且病人以中医治疗为主,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东人来到翟伟,开设了“佩兰堂”中药店。民国初年,全国18个卫镇有100多家私营中药店,农村有60多家。抗战时期,江苏人冷逃往,创办了该县最早的西医冷诊所。民国三十二年(1943)六月,合浦卫生院在第四区(黄章)短暂设立卫生分院。由于医疗条件差,环境卫生落后,鼠疫(俗称人头鼠疫)、天花、痢疾等许多急性传染病时有发生。疟疾、脊髓灰质炎、破伤风、麻疹等疾病不断,而结核病、麻风病被视为不治之症,长期蔓延;常见病、多发病预防不当。

解放后,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52建县,5月成立第一所公立卫生院(现县人民医院)。当时地区机构派出了1名医生和2名护士。到年底,这家医院有25名员工。同年,成立了县卫生厅、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各区、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年底,黄章和翟伟保健中心成立。到1958,全县有11个区。除了小江区所在的县人民医院和安石区没有其他卫生机构外,其他9个区都建立了卫生院和所。1965恢复浦北县建制,设立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皮肤性病防治站。6月1978+10月1成立县卫生学校,同年6月65438+10月4日成立县药品检验所。1979 12 1成立中医院和县医疗器械修复所。1983成立乡镇卫生院联合制剂室。到1990,有9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个区级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5个乡镇卫生院。这个县18个乡(镇)有262个行政村办事处,普遍建立了卫生机构。乡村医疗点460个,工业等部门开办的卫生院(室)17个,国有东方农场医院1个,城乡卫生协会联合诊所8个。这个县现有病床757张,卫生部门住房面积从1965年建县时的1.700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900平方米。1990年,县卫生部门在职职工9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79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75人,乡村医生520人,卫生员115人,助产士361人。县城解放40年来,消灭了控制天花、麻风病和白喉;狂犬病、鼠疫、痢疾、脊髓灰质炎得到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丝虫病、疟疾基本达到部颁标准。卫生部门拥有一批尖端和先进的医疗和预防设备,价值654.38+0万元。1988被评为钦州地区“卫生工作先进县”;1989被列为广西实现“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世界战略目标的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