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19世纪中叶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手握大权的德川幕府的暴政,不时激起许多以务农为业的人的反弹。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平民进入日本。只有来自荷兰和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长崎继续他们的活动,长崎是最初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此外,德川幕府还禁止基督教信仰。

与此同时,在日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工场出现了“雇佣工人”的制度,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张,商人阶层尤其是金融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觉得旧制度很严重——它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于是他们开始呼吁改革政治制度。资产阶级色彩的名流(诸侯)、武士、要求体制改革的商人结成政治联盟,与反对幕府的草根农民一起,形成了“反幕府派”的力量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将军马修?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率领船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畔的浦和,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又称“黑船立国”)。1854年,日美在神奈川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以外的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次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对象。日本封建阵营分裂,中下层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一股革新力量,呼吁尊王抗洋。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信作、久保俊一、城户高吉、西乡隆盛、横井小南、大村义二郎等,主要集中在昌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费前(今佐贺县、长崎县)等西南强藩。这些藩属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在引进现代科技和推广中下层武士方面较为积极。

幕府末期,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的豪农豪商阶层。下层武士和出身名门的仁人志士中的革新势力,在尊王抗御外侮的口号下,联合西南强大的诸侯和与幕府相冲突的皇室官员,展开了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在民众的推动下,发展成为武装叛乱。

倒置窗帘通道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对外侵略,随后美法军舰攻下关,英国舰队攻萨摩亚。1865年春,常州排洋派首领高杉信作提出开埠讨幕战略,决定不提排洋,转而武装反对,并与萨摩亚人秘密结盟。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弊,改变策略,帮助叛军。另一方面,幕府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了第二次攻克常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幕府。常州-藩联合起来英勇作战,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退。

1867年孝明帝驾崩,牧仁亲王(明治天皇)继位,黑幕势力积极结盟出兵。165438+10月8日,皇帝下达了谢幕密令。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呼吁“归还大政方针”,但同时在大阪集结精锐部队,企图造反。1868(陈武元年)65438+10月3日,天皇发布《帝国政府复辟大旨》,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10,德川庆喜宣布大阪的“复古敕令”非法。10月27日,65438,皇军5000人,以萨斯喀彻温、长野为主力,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000人激战(鸟羽、福建之战),德川庆喜击败江户。武-陈战争开始了。皇帝的军队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并于10月初平定了东北的反叛诸侯。1869年春,天皇的军队开赴北海道,6月27日攻占了幕府残余势力的最后据点(函馆),陈武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颁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大誓约,于11年6月颁布了宪法书。9月3日,天皇颁布法令,将江户改名为东京。65438年10月23日,年号改为明治。1869 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65438年6月至0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执行“归还正史”和“废除藩属县”的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个都道府县和72个县,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官员、王子等贵族改为“中国人”,将名字以下的武士改为“士绅”;为了减轻与“还版”相关的财政负担,逐渐废除了封建俸禄;此外,还颁布了武士的“刮刀令”和奠定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在社会文化方面,我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和习惯,翻译西方作品。在历法系统中,停止使用农历,改用阳历(年号除外)。

引进现代西方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卖地,实行新的地方税政策;废除诸侯设置的关卡;统一货币,并在1882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取消工商领域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促进工商业发展。

在教育方面,现代义务教育的发展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有65,438+0所大学,32个中学区,有65,438+0所中学,265,438+00个小学区,每个中学区有8所小学,共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和53,700所小学。教育机构颁布《考宇易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意在强化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为日后对外扩张铺路)。此外,我们还派遣海外学生到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进国家学习。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而在1872年,征兵令下达,所有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和预备役分别增加到3年和9年,共计12年。1873年,动员的作战部队人数可达40万。此外,明治政府还发展了国有军火工业;明治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 ~ 45%。

在交通方面,改善当地交通,修建新的铁路和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通车;到1914,日本铁路总里程已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沿袭西方制度,1882年制定法国刑法,1898年制定法德混合民法,1899年制定美国商法。

宗教,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它宣扬效忠天皇的思想,有助于天皇治国。与此同时,其他宗教也被允许存在。1873年,日本解禁基督教传教。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规模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使强兵成为一个富国、通过工业化实现繁荣、走向文明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额土地税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和航运为重点的国有企业。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现代化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财政负担过重一度引发金融危机,80年代初,政府将一批国有企业和矿山卖给与政府勾结的特权资本家(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人、地主、商人和上层士绅投资银行、铁路等企业,培养了一批财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纺织业为中心,工业革命的高潮开始出现。

皇帝专制主义与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汉家”制度维护旧藩大臣的特殊地位,将维新功臣和财阀纳入汉家培养特权阶层;经济上支持封建财阀和寄生地主;思想上崇尚神道、皇道、儒教,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上谕提倡武士道。1890年发布了关于教育的帝国诏书,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由木范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变为封建资本主义国家。与财阀密切勾结的萨摩、常州等具有浓厚宗藩渊源的军阀和官僚贵族,在建立现代天皇制的过程中,长期把持政治把柄,推行“宗藩政治”。19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场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了《明治宪法》,于1890年开了国会,从而建立了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即现代日本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一直在不断谈判,要求修改条约。条约从1894修改,最终在1911废止。明治初年,日本计划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侵略中国台湾省。1875年侵略朝鲜,次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到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它一直在对外国发动侵略战争。

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后逐渐富强起来的日本,利用强大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恢复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军事实力也迅速加强。1895年和1904 ~ 1905年,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两个强国,成为亚洲霸主。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理论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正统理论。

复辟之初,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随着薪水的逐渐减少,武士的经济保障也被削弱。这些都导致了士绅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装反抗此起彼伏。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于1877年发动了以鹿儿岛县为中心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反对士绅的战役。战败后,残存的士绅转入地下,与板垣征四郎领导的“建立民选议院运动”结合,通过发展“自由与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形成政治对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出版,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日本国会(帝国国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则与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小田崇信、新渡户稻造等)有关。)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和法律法规到日本,以及引进许多现代的东西,逐渐形成了“文明化”的趋势,对传统保守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仅在物质需求和生活习惯上发生了西化的变化,而且随着教育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还出现了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倾向(如守时、卫生、西方礼仪);文艺影响不小(尤其是现代文学和欧式建筑)。

另一方面,明治政府虽然改革决心很大,但总体上更注重促进国家富强的结果,留下了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来自诸侯地区的权贵长期控制国家事务,形成强大的“诸侯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和积累的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将日本推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了德川幕府,把主要政府还给天皇,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年轻的武士,他们打着“富裕强兵”的口号,试图建立一个可以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除封建郡县,消灭一切封建政权。同年,新常备军成立。1873年实行国家义务兵役制,改革农业税。此外,统一了货币。在19的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了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失意的战士多次纠集不满农业政策的农民造反;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的民权理论家,他们要求宪政和议会,一切由民意决定。在各方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次年开始制定宪法。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次议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经济和社会改革也在进行。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和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第一条铁路建于1872,新银行于1882成立。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日本正在现代化工业国家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