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寓言故事教学的思考
这节课由两个寓言组成,即“鼓励幼苗”和“等待兔子”。正文勾勒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一个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搞得更糟;一种是抱着意外收获的侥幸心理,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个寓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往往是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要把握课文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举止和心理活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意义,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
比如《育苗促长》讲的是古时候一个人希望幼苗长得快一点,就一棵一棵拔高,结果幼苗都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利用外力,强行推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理解故事,但意义抽象,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为此,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找到了这门课教学的关键,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寓言《鼓励幼苗》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发展的顺序,分别阐述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填空:“宋代的一些农民把秧苗放在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中,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自然地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等待兔子》这个寓言对孩子来说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蠢事。他们对一切都心存侥幸,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古以来,这样的人还是存在的。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等兔子”。学生们写得非常生动。有学生写道:“农夫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懊悔,于是他振作起来,不再等待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踏踏实实勤奋工作,终于在秋天获得了大丰收,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后来这位农民给孩子讲了自己的经历,劝他们不要像自己一样读书。”现在的孩子明白了这么深刻的道理,但是以后怎么办呢?我期待孩子不只是一时的理解,而是长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