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人们再次对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伦理为导向的国学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从语文经典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语文经典中的德育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语文经典进行德育教育三个方面,对小学德育中如何实施语文经典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五爱为主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相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比较老套,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把这些经典积累在脑子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利用中国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中国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实友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生存的根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比如《论语》,它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立身、处事、读书、从政等人生智慧。它集政治、伦理、道德、教育于一体,其核心是做人、修身。它提出了很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比如君子要言必信,行必果,做人要直,不成功的人生要侥幸避免。只有仁者才能善恶分明等等。,具有普遍意义。

再比如《弟子规》。虽然总共只有1080字,360句,但是却概括了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爱兄弟,挡道,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学习等等方面的态度和礼仪。《弟子规》中阐述的道理,如轻财产、怨恨、言语隐忍、自怨;要加人,先问自己,不要就快;为父做事,如父,为兄如弟;热爱群众、与人为善的教义适用于不同的宗教、种族、国家和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序也是对我国古代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

其他经典,如《儿女经》、《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系统地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中国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语文经典符合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儿童记忆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尽早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让他接触到最有智慧、最有价值的经典。在他的脑海中积累这些经典,虽然此时还没有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他未来的态度和方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文化,逐步培养他的运势,开启他的智慧,从而为他崇高的洞察力和美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会成为他人生中智慧、受益、灵感、成长的源泉。

(2)国学经典教育的本质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和技能,急功近利,让孩子身心俱疲。忽视了儿童发展导向教育的核心价值,忽视了教育的科学规律。现在有些机构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利用社会和家长的误解来吸引人的眼球,其实是为了赚几千块钱的学费。这种鼓励和把教育当成生意和产业的结果,误导了孩子的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更多的文字,打好语文基础,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风采,懂得做人的道理。说到底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没有完全理解古诗词经典的时候,给他们经典,其实是传承文明的绝佳措施。年轻的心灵纯净而空虚,经典的基础可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文化向往。孩子从小就被这样培养,国学经典会在心里种下种子。随着他们的成长,会与他们齐头并进,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把国学经典一点一滴融入孩子的生活,用一种民族的情感品格去陶冶孩子,培养孩子孔孟倡导的至尊人格,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晋江屏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时间:2007年3月2日17: 27: 50

一、话题的表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融入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纷争不断,改革卓有成效。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加剧,语文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也逐步推行起来。

演变成单纯知识技能和模拟试题反复演练的教授,影响了学生思维、人格、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履行应有的职责,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中央教育学院批准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重点项目审时度势,将语文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提升国民读写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对项目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努力开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我校选择的子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目标是:在世界“语文热”的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学生语文学习偏离传统文化的现实中,积极参与实践,务实探索,希望找到一个适合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终身综合素质。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倾向的差异,导致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适应自己的方式,人们才能有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组,并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或“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认知上的自我建构,也有利于学生在情感上的自我建构。

4.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先进教育思想。

5、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6、不断发现和收集报纸和网站的动态信息。

第四,研究对象

本实验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屏山中学全体学生。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教师引导与学生天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创新与务实相结合的原则。

3.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为我校高中生研究和引领语文学习倾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2.实践研究法:围绕项目总体目标,研究各种中国活动,在实践中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

3.文献研究:学习和运用相关的教育思想。

4.总结研究法:及时总结各个阶段的研究经验和教训,对研究物种收集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全程跟踪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定的测试方法考察研究的效果。

6.系统研究法:探索和建立一套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方向。

六、研究阶段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65438+2006年10月-65438+2006年10月)是基础研究阶段。

1.在语文组介绍和宣传课题,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小组。2.组织讨论项目的研究计划,确定子项目,并将子项目上报上级。

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方向、对象和方法。

第二阶段(2006年165438+2009年10月-3月)为项目实施阶段。

1,组织相关研究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

2.综合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

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研究改进。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视频、学生练习、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写结论报告,交主管部门验收。努力推广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

七、研究的预期效果和形式

1.各实验教师对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完成了相关论文的撰写。

2.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享受国学快乐。

3.每位实验教师都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促进教学进程,使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高中、终身学习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4.积极加强与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相关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和展示我院师生的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项目领导小组:郭永乐(校长,高级教师)周卫健(学校书记,高级教师)

徐清江(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具体负责人:易晓红

课题组成员:蔡琳、许、许明哲、林、洪明美、林秋雪、张荣、何、黄亚亚、、、庄。

九、研究型教师承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课题:

研究方向(子项目)成果表负责人编号

1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内涵

2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价值。论文易晓红,洪明梅,黄亚亚

3 .易小红关于读、背、思、悟、写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论文再探

4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论文蔡琳

5 .书法练习对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6 .在作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论文张荣、何、林

7古典诗歌与语文教学论文林秋雪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析:洪明美和黄亚亚的论文

9传统山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许

10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庄、、三地

X.预算:

学校领导对研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强大的精神支持。

十一、本研究课题应坚持面向学生的几件实事和预期的可能结果:

1.坚持发行国家级优秀期刊《新阅读与写作》(指定为课题材料和主要实验载体),引导学生在自愿订阅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学生利用好这本读物,希望从文化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作为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重要任务。比如日常读《论语》。每位研究型教师都能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探索适合自己和自己学习情况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知识与能力、知行和谐发展的目标。

3.关注本课题的发展趋势,虚心广泛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索最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全力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学生积极贡献新的阅读和写作,争取发表作品,在作文竞赛和语文修养中取得成绩。每位参与教师每年负责完成一篇能体现课题研究思路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视频课。争取有作品在公开报刊上发表。

4.语文课题研究教师要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的教育理念,知行统一,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会以文践德,精心培育学校人文软环境方面,肩负着主力军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