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误区一:游学是集体出游。

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研学旅行重在“研究”(research study),而不是“旅行”。可以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把教育融入道路,把世界当成学习的课堂。奎文区中小学已经开始实施“研究性课程”前置审核,实现了研究性课程、教材和课堂的有机融合,既培养了孩子们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通过团体旅游、集中住宿等方式培养了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团队精神。奎文区中小学游学始终坚持“课程”的理念。只要学习,就一定有课程,游学绝不是“出去玩”。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通过团体旅游、集中住宿等方式,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吉焦8号[2016])。

2

误区二:必须强迫学生参加游学。

研学旅行活动必须遵循家长和学生自愿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要求不会完全一致。学校不会强迫孩子参加游学。如果游学成为你和孩子的负担,也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会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对于不适合参加游学的孩子,学校会合理安排,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活动,帮助不参加游学的孩子有所收获。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研学旅行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吉焦8号[2016])。

误区三:调研旅行需要在假期进行。

研学旅行是一门特色必修课,是一门有机整合校内教学需求和校外教学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既然是课程,可以按学生在校时间组织。为了保证研学旅行的效果和学生的安全,降低旅行成本,学校将组织活动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学校每学年安排不少于2次集体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二年级和高中一至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摘自《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发[2065 438+07]2号)

误区四:研学旅行既不安全也不规范。

孩子的安全一定是父母朋友最关心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游学也不例外。除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外,奎文区教体局建立了完善的研学旅行审核备案制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规范学校研学旅行工作。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安全应急预案”的前置审核制度,同时要求学校在组织游学前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方案,并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学校活动计划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组织。更重要的是,学校将加强游学期间的安全监督和管理,避免发生意外。

“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制定风险清单,完善预案体系,精心组织部署,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效。”

——摘自《关于印发奎文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奎文办[2065 438+08]39号)。

误区五:游学是家委会组织的活动。

需要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不是家委会组织的郊游活动。但是,不代表不是家委会组织的,家长就可以不管。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多年的教育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老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父母才是孩子更好的伴侣和人生导师。游学的顺利进行一定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来说也至关重要。

“各中小学要结合本地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目标远大、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行不学习’或‘只学习不旅行’的现象。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吉焦8号[2016])。

误区六:游学没有意义和价值。

2006年6月6日,5438+04,14,16,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同志指出,积极开展四个方面的游学活动,意义重大。游学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无论是旅行还是学习,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摘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吉焦8号[2016])。

看到这个你放心了吗?“万里路前读万卷书,万里路阅无数人,万里路后思回”。

路上的教室,开放式的教室,行走的教育,让世界触手可及。孩子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春暖花开,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带着满满的行李箱走进快乐的教室,种下快乐的小种子,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