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厌世的理想主义者怎么办?
本来徐志摩和诗歌没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个人爱好。但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期间,他一反常态,不止一次写作,导致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虽然这期间他写了那么多诗,但是现在只有二三十首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部分都失传了。不过,从现在还能看到的有限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这个时候,徐志摩为什么会像着了魔一样写诗,他又是如何迸发出诗歌的?
首先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他生活的剑桥环境引发了他的诗歌兴趣,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说:“我在剑桥真的很开心,我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么甜蜜的洗礼了”(吸烟与文化)。所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夏天》、《夏天的田野》这样的作品。此时,他的个人生活“闪耀着奇怪的月光”。
在1921的秋天,他遇到了“艳女”和“才女”林。徐志摩和她有过亲密关系,然后谈过恋爱和婚姻。因此,徐志摩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两人不应继续没有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离婚,停止苦难,预示幸福,这是徐志摩朴素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好像“被巨大的力量撼动了”,他想表达,他想歌唱。所以像《爱死》《月夜听琴》《青春咏》《春风吹破春梦》。此外,他倾向于用不同的语言写作,因为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和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和哈代的作品令他着迷。他吹的是这股“怪风”——欧洲风,他走的是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歌,他的思想感情就“怪”了。
所以徐志摩特别怀念在英国剑桥的这段生活。他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写了很多诗,他的诗境体现在他的长诗《草地上的露珠》中。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他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当时的志向和志趣,又形象地传达了他诗歌的动荡状态。他打开创造之泉,用喉咙歌唱。因此,他将成为一名诗人。这些早期的诗,总体上是基调清新,意境高远,体现了“青春的呼唤,希望的光明”(徐志摩:春天)。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从多方面探索新诗的形式。诗歌形式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诗,新格律诗,西方诗,甚至无标点的诗歌。但他们强调音韵、节奏、格式的对称工整,要求“语气流畅愉悦,形式轻盈柔和”,这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贯追求。
虽然英国剑桥的生活令他着迷,但思乡之情和乡愁却萦绕心头,于是他于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家途中经停新加坡香港日本两个月的旅程,6月65438+10月65438+5月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他会感到精神上的厌倦和焦虑。于是他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志摩诗歌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歌继续写作,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志摩诗集》是徐志摩自己编纂的第一本诗集,其中大部分是1922至1924年间的作品。这本诗集的出版使他出名了。在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回国初期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溢于言表的感情”。大致是:表达理想,表达爱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哲学;和对风景的抒情。
他在英国充满剑桥式的人生理想,希望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幸福》是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可视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描写了雪花的美丽形象,用俊秀的文笔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幸福。这首诗节奏轻快,音调清晰,意境优美。
别人如寻星,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我有爱,宝贝,谢谢你!我的心又飘动了,其他的文章,像雪花的幸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也是爱情诗,表现了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对爱情自由的渴望。要求生活和爱情的自由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所以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的爱情破灭,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社会无法实现,使他心情抑郁,意志消沉。因此,这些诗也不同程度地被一种悲凉的气氛所笼罩,成为“一股不着边际的压抑和愤怒情绪的洪流”(茅盾:论徐志摩)。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在那些小诗中更为明显,比如《新闻》、《一颗弱小的星》、《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对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名苏西玛。五月底,泰戈尔离开上海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诗集》中的《诗岸娜拉》这首诗,是他在日本期间写的。徐志摩擅长抒情诗,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一些诗是描写贫富悬殊和穷人痛苦生活的诗。这类诗歌数量虽少,但内容相对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里也有一些关于风景的抒情诗,比如上海杭州的车。
总的来说,这本诗集不够生活化,内容不够深刻,思想感情也不都是那么积极健康。但从其表现技巧来看,“几乎都是系统的输入和实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作品》)。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诗风的实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实验期,也是其诗歌技巧的磨炼期。通过探索和实验,他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
徐志摩写诗很注重意境。他在《志摩诗集》中的大部分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幸福》。作者将追求理想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从而将现实景物化为虚拟景物,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生动、感性,这是由于他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和比喻力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能把看似抽象的东西变成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如《毒药》、《白旗》、《婴儿》这三首蕴含哲理的散文诗。他还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通过这种特殊的感受力来描述事物。
志摩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缺陷和失败之处。不考虑内容,就表现形式而言,有些诗比较粗糙做作,用韵用韵有不规范之处,诗歌的技巧也不是很成熟。
一夜寒玉和虎在云中徘徊
《一夜翠绿》是徐志摩的第二本诗集,也是他的1925至1927诗集。在这期间,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1924年4月,在北京认识陆小曼并爱上她,引起社会非议和家人反对。但他们忽略了这一切,却一时难以解决。徐志摩怀着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于3月1925,11日启程前往欧洲进行出国旅行,希望暂时摆脱生活中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住过一段时间。他把自己的悲伤和感情托付给纸和笔,写了许多诗。因此,这本诗集被命名为《翠中一夜》。这本诗集除了哈代和罗塞蒂等英国作家翻译的诗歌外,还包括《西伯利亚》和《在艾凯莎的教堂前》。他也写了许多爱情诗。《寒玉之夜》可以看做是对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他的温情和他无法摆脱的伤痛的叙述。
1925、1926年,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事件与三卅事件有关。18大屠杀引起了他的“愤慨”和“悲伤”,以纪念“三?18”,他写了《薛梅为春》,揭露军阀屠杀无辜百姓,连十三岁的孩子都被杀。在《元帅》和《人变禽兽》的诗中,揭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人灭口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经历了“曲折”和“怀疑与颓废”,他认为那是一个苦难的时期。所以很多诗歌失去了乐观的基调,反而沾染了一种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命,赞美死亡,告别尘世去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本诗集里也有几首基调积极明朗的诗。
这本诗集,正如闻一多所说,在艺术技巧上“真的进步了”。更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除了更多元化的诗体,什么对话体,夯歌体,豆腐干体;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都对诗歌的音节和韵律着迷。
《一夜冻玉》之后,徐志摩还出版了两本诗集,一本是自己编辑出版的1931的《老虎集》,一本是别人编辑出版的1932的《云旅行》。这两本诗集收录的诗歌,大部分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之后,徐志摩的思想经历了“波折”,他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感到恐惧和抗拒,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这一时期他的大部分诗歌都脱离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自己的“心灵的微妙秘密”。有些诗无病呻吟,充满悲观情绪。而且他的思想立场是反对进步革命潮流的。他无视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把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到诗歌中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在极度幻灭绝望的时候,依靠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
在《老虎》和《流云》中,内容和形式并不统一。大部分的诗歌都是那么的空泛,内容贫乏,却越来越追求摆放整齐,追求形式美。无论是在诗句的安排,韵脚的响亮,节奏的清晰,用词的推敲,都比以前的诗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一句非常贴切的评语:“醇厚的外表伴随着几乎无话可说,而这种极轻的内容,无非是感伤的情绪——轻烟般的忧伤,神秘的象征性的依恋和追求:这些是发展到最后阶段的现代资产阶级诗人的特征,而志摩是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论徐志摩)。
《奔跑的野马》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也写散文。在他所有的创作中,他的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除了诗歌,散文恐怕也算吧。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奔跑的野马》比他的诗歌更好。
徐志摩已出版散文集《树叶》、《自我解剖》、《巴黎的尺度》三部,单篇散文《秋》,共33篇(目前仍有多部在集)。除了《秋》是1929年写的,其他三部集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1925到1926之间完成的。他的散文也涉及面很广,从对人生理想的评论到对时政的评论。有对过去的留恋和追忆,也有对艺术的见解和评论,有关于一物一议的速写,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哲理与诗意的融合,诗化的散文,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散文的“另一个世界”。
第一部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洪水”时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达思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聊生活,聊社会,聊政治,聊艺术……毫无拘束。第一篇《落叶》是1924年秋,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期间,应北师大邀请所作的演讲。他试图回答年轻学生提出的关于如何解决无聊和压抑的生活的问题。“情”字贯穿整个落叶归根的故事,宣扬了人情和“真人情”的重要性和作用。为了让生活没有痛苦,我们不得不“唤起人类最轻微的同情”来修补这个贫穷社会的大网。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徐志摩相信人的感情在生命本体和自然中的无限作用。”他认为,人要想摆脱世界的苦恼和压迫,就必须争取一种自由发展的“真实而纯粹的人格”。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和沐浴。所以有人说他的诗《落叶》充满了浪漫的告白,充满了对剑桥时代的期待。(穆:论徐志摩)
继落叶之后,在1927和1928年,徐志摩出版了《巴黎的尺度》和《自我解剖》两部散文集。这两本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1925年在欧洲出国旅行时的所见所感,解剖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所以,无论是“自我”还是“情怀”,都比《叶集》更加突出和暴露。巴黎的鳞与爪,翠山庄的八卦,我所知的剑桥,天目山的笔记,抽烟与文化等。,属于写景抒情散文的范畴。浓郁的情趣和鲜活的情感在笔端集聚,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
郁达夫曾把散文家一路写徐志摩散文的* *特点归结为“自传性传记的色彩”(《中国新文学丛书?两篇论文的介绍)。徐志摩的《自剖》,自剖系列的第一部,共六章,大部分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在这些自我剖析的散文中,作者思想开放,文笔生动。然而他的语气低沉,理解虚幻。
徐志摩的一些散文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富有哲理,充满诗意,使哲理和诗意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散文的又一特色。作者在独自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一直在宣扬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很明显。
徐志摩散文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的许多散文和诗歌很难严格区分。他把诗歌和散文粘在一起,很难分开。这是他“自己的另一首诗的散文”(赵家璧:致飞翔的志摩)。它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或者说诗意的散文。徐志摩散文诗的这种倾向是他“急躁”情绪的反映,这种情绪是他在接触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思想的震动和停滞所造成的。
告别剑桥
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挥了挥手,告别了西边天空的云。河边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浪中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
软泥上的绿草,油油的,在水底摇曳;在剑桥的柔波中,
我愿意做一株水生植物!榆树阴下的一个水池,
那不是清泉,而是天空中的彩虹被压在漂浮的海藻中,沉淀出彩虹般的梦。
寻找梦想?手持一根长长的艾草,漫步回到更绿的草地。
满载一船星光,在星光的灿烂中歌唱。但是我不会放歌曲,
静静的是一支送别的笛子;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