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德育;课程革命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体现和反映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载体。因此,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某一社会的教育是否应该改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规模。
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然而,时过境迁。当今世界,知识被视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是信息和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的概念突出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恰当地概括了这种新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面对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教育本身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当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使命还有很大差距。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学生死记硬背、海训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差异、选拔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对素质教育的不利影响,足以代表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暴力和色情等不良事物,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影响非常恶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强烈呼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也是当前德育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改革中学德育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自1985中共中央颁布《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以来,中学德育课程进入改革阶段。在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德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发展,而是自由的、全面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倡导科学精神。马克思一直认为科学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必须是第一位的,德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德育在社会主义德、智、美、劳的统一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带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另一方面,只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办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为德育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国的中学德育课程一直处于改革过程中,这些改革和变化总体上是进步的、发展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德育课程的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德育课程评价重分数轻质量,衡量学生德育水平的标准仍然是“智育”。新课程要求知、情、信、意、行,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理念,主要有“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但现实中,德育考试只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测量和评价,即所谓的“知识目标评价”,而教学中所谓的“能力目标评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学校往往以智育为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关心考试,一切以分数衡量。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和学生被迫用旧的方式来处理新课程,这无疑降低了新课程标准本身应有的作用。
其次,存在德育方法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回顾我国德育方法的研究成果,会发现德育方法的研究成果比较完整,而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实证性和具体的研究成果较少,很难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我国中学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理论教育法,也称灌输教育法。马克思“灌输”的本意是系统地教和学,但如果在德育中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强行灌输”的弊端,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也是很多中学生不喜欢德育的原因之一。
还有,活动课程存在被简单理解和应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人开始采用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喜欢组织实践活动。但是很多活动都是在班主任、任课老师或者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人组织或强迫他们,就不会有人参加这样的活动。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显然与活动课程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为了做好中学德育工作,今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有效实施评价制度。新课标颁布后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使这种评价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改变以期末考试给德育课评分的方法,增加过程性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比重,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了以前专门的德育教师外,还包括学生本人、班主任、家长等。
(二)掌握德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把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研究结合起来,加大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有选择地在各级学校开展试点研究成果,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
(3)正确实践活动,合理运用。实践并不完美,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实践活动对设计的要求很高,需要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中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活动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总结,对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学德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对课程本身认识的改变和体系的更新。
参考资料:
[1]鲁。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丛立新,郭华。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守盛,姚,。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刚。从课程到学习:重建素质教育的途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洋(1988-),女,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2011。她的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