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学历史沿革

广东金山中学的前身是金山书院(原址位于潮州城北金山顶),创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当时潮州府总指挥方耀的支持下,金山书院有了相当的校产,因此有了充足的经费,发展很快。1887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潮州,指示潮州府进一步充实书院的设备、图书和师资。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再加上师生的辛勤劳动和潮汕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金山书院迅速发展成为广东著名书院之一。

1902实行新学制,金山书院改为潮州中学;1913更名为省潮州中学;1921年更名为省潮州金山中学,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3更名为广东省第四中学,初中和高中学制确定为各三年;1935被命名为广东省金山中学,教育质量日臻完善。除了办好高中教育,教师工作坊,土木工程课程,商科课程,陶瓷课程等。也是为了满足潮汕各地的需要而设立的,对潮汕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当时潮汕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办学产量最大、藏书最丰富、师资最强的学校,被百姓誉为“岭东最高学府”。

在本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金山中学在历任校长、师生的努力下,在基础教育、学术研究、新文化传播等方面为潮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师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代代相传,蔚然成风,为后人留下了《潮州歌谣》、《潮州风俗》、《潮州药用植物志》、《潮州志》(其中一部分)等作品,促进了潮州的文化发展。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晋中师生以国家安全为己任,上街演讲,上演爱国剧,支援北伐。1925同志在学校讲话,杜校长主持校务,进一步推动了晋中新思路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晋中校舍被毁,学校一度迁至潮州、揭阳交界的大地窖七院,后迁至凤凰山区。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晋中师生在詹肇庆校长的带领下,艰苦创业,踏踏实实,以文学、戏剧、歌唱等艺术形式,大力支援粤东抗战活动。抗战胜利后,1946晋中迁回潮州,利用开元寺作为高中校舍,再次走上创业之路。这时,新民主主义思想和* * *生产思想在师生中日益高涨。一批批学生上山加入* * *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参加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00年潮汕解放,65438年2月25日人民政府接管晋中,命名为“广东省金山中学”,确认为省重点中学。1952年,人民政府决定,晋中迁至汕头,与汕头市民办贤光中学(其前身是石翔中学和郑光女子中学,创办于1906年,1927年并入贤光中学)合并,仍命名为广东省金山中学。这一时期,晋中在省、地、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扩建校舍,购置图书,添置设备,加强师资力量,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新的发展时期,晋中师生依然保持和发扬热爱祖国、追求进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光荣传统。同时,他们关心国家,关心政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学校各方面发展迅速,在老晋中的声誉基础上,打造了新晋中的风采,进一步确保了晋中在潮汕教育的顶尖地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60年代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高度评价晋中:“晋中是金的!”。

文革期间,晋中曾更名为“红岩中学”、“汕头市第十三中学”。1978,恢复原校名,恢复为省重点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山中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晋中建成了校门、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一系列教学生活设施。1985期间,叶选平省长视察晋中,高度赞扬了晋中中学生良好的学习精神和优良的教学秩序,并拨款在晋中建设供水设施。此外,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房、各科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相继建成,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65438至0998,学校将原有的300米跑道运动场扩建为400米8跑道标准运动场,并开放了一批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进一步丰富了体育设施。教职工办公场所和设备日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充实,学校美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晋中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优越条件,为晋中迈向现代化新目标奠定了硬件基础。在这方面,广大校友为母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内外众多校友慷慨解囊,支持母校建设,还设立了“詹肇庆校长纪念教育基金会”、“汕头市区校友爱心学校基金会”、“青年教师进步奖基金会”等奖学金基金,有力地加快了晋中的现代化进程,校友们对母校的爱真是感人至深,难以言喻。新时期,晋中学校不断取得无愧于其光辉校史的成绩。学校管理走上了量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常规教学继续保持黄金学校的优良传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历年高考成绩优异;学校开设了书法、钢琴、电工、计算机、数学、科学、化学、信息科学奥数培训等兴趣活动课,成立了文学社、红十字会、自管委、运动队等学生组织,开设各种培训班补充学生薄弱科目,举办“创造节”、“校运动会”等大型校内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品德与运动队相结合。近年来,晋中还启动了以“生存教育、创造教育、特殊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建校工程,努力为悠久辉煌的校史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