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生的身体
第一,性功能成熟。从生理学上讲,青春期也是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腺功能开始成熟并发挥作用,第一、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第一性征主要指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征(即性腺的发育)。女人主要是卵巢,男人主要是睾丸。第二性征又称附属性征,主要是指男女在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的一些变化,如:男孩和青少年的声音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多,出现胡须;女生声音变大,乳房形成,乳房凸出,月经开始,皮下脂肪增加等等。性功能的成熟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刺激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第二,体型发生了巨大变化。青春期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一般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出生到一岁左右。这个阶段孩子身高体重增长最快,身高一般从出生时的50 cm左右增长到70-75 cm,差不多50%;体重从三四公斤增加到七八公斤,增加了一倍左右;第二个高峰期在青春期。在此期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好像突然长高了,长大了。例如,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加七到十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三到五公斤。他们站在父母旁边,比父母矮不了多少。有些学生甚至比他们的父母还高一点。姿势的突然改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了。
第三,身体机能快速健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性腺功能的逐渐完善和性激素的作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性激素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成熟。这时候肌肉的增加也非常突出,肌肉变得坚实有力,体态也日益结实丰满。握力、肺活量、血压、脉搏、体温、血红蛋白、红细胞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大脑内部结构变得复杂,大脑皮层的沟组织和神经元逐渐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平衡,特别是内部抑制功能逐渐成熟;大脑的功能开始从第一信号系统的主导转向第二信号系统的主导,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部机能的迅速完善,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青少年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
□青春期的基本特征
青春期(从11,12岁到14,15岁)是一个人一生快速变化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生理、心理、教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界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强调了青春期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提出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期、危机期、飞跃期、烦恼期、孤独期、隐居期和心理断奶期。但这些说法只是从某一侧面或角度谈及了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没有揭示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我们认为,青春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即从童年到青年,从幼稚到成熟,从未经训练到定型,所以过渡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而且,相对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对于童年、青年和成年),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充满了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复杂矛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青春期转变的根本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快速健康地完成这一转变。
□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学生不适应身体的迅速增大和性征的突然改变,变得害羞或腼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发育晚,与众不同,引起焦虑抑郁或变得自卑孤独;有的同学因为性征突变而惊慌失措,不知所措;有人在背后议论,嘲笑同龄人的突然变化,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些女同学因为月经初潮而惊恐、焦虑、恍惚,男同学梦遗,但又不和成年人说话,很容易导致偏执或一些不良习惯。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给他们特殊的教育,传授必要的生理知识,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尤其是在目前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的情况下,更需要强调生理和性知识的系统教育,让孩子避免盲目探索和不良好奇心,减少心理上的困惑和恐慌。
□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在青少年过渡期,许多学生往往难以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往往导致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因此,根据青春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快速健康地度过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其生理基础,每一次心理变化都可以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体温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比如生气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难过的时候胃肠蠕动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相关部位,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当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咬牙、掩面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在“翻江倒海”。因为心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导致体内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活动,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紊乱,导致身心疾病。
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青春期心理健康常识可以围绕青春期的三次心理转变和三次心理矛盾来展开。
□青春期的三次心理转变
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或者说从童年到青年的心理过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青春期学生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向的发展日益明显。从生活烹饪到个人前途、家庭大事、社会大事,他们都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听父母的意见,而是表明自己的意愿、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他们反对父母把他们当孩子,而是希望父母能像大人一样平等对待他们,信任他们。此外,学生从青春期开始进入一个怀疑和争论的时期。这时候他们开始听父母的话,报纸电台的一些报道也不是轻信和盲从书本上的结论,而是要批判性的看待一切,有时候和父母不一样。这不是学生对父母的不尊重,而是他们向独立的过渡。
第二,从“自昧”到“自知”的过渡。与童年相比,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从“自我朦胧”向“自我认识”过渡。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由外在性向内在性转变,即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再以外在行为为中心,而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评价内容也由具体向抽象发展;二是由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即由于自我评价内在化、抽象化程度的提高,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再因一时一事而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从顺从到独立的过渡,即青春期的学生不再像童年时那样追随或看重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而是可以更独立地评价自己。
第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在青春期,由于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心理活动逐渐从幼稚过渡到成熟。与童年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知识从好奇到探究的发展,即对各种事物的好奇不再满足于大人的泛泛回答,而逐渐升华为对事物的深入探索,并伴随着研究(积极方面)和冒险(消极方面)的实际行动;二是行为从模仿向创造发展,即喜欢新的、不同的刺激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动作,标新立异,不愿墨守成规;第三,人生的欲望从幻想发展到理想,即长大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的志向不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而开始接近或实际;第四,交友从自发性向选择性发展,即交友开始注重从爱好、兴趣、理想中选择,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交友的条件;第五,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据相对优势,能够把握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理解一般事物的规律性和因果性,对复杂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逻辑推理。
——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化、知识阅历的增加、社会影响的扩大,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也产生了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变化是“成人感”的出现,意识到“我不再是孩子了”。他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但不希望父母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也不希望像对待孩子一样被特殊照顾。所以在他们的心理发展上,有一个摆脱父母照顾的“心理断奶”过程,也就是一个独立成人的过程。但是,这种“心理断奶”并不容易,就像孩子的断奶一样。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往往纠结着欲望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想独立,却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又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他们希望大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但是他们的很多言行还是很幼稚的。以至于他们越想摆脱父母,就越发现自己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帮助。这种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冲突、困惑和焦虑。为了消除这种矛盾或者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会以一种幼稚的方式与父母或者大人对抗,以示自己不再是孩子了。比如父母的批评和责备,无论正确与否,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故意与父母或大人“唱反调”,提出相反的意见或做出相反的举动;不理会父母或大人的劝说,自己做决定,“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潜在的形式,比如对父母在生活、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一种无所谓、不承担、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心理闭锁与理解的矛盾。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却开始失去孩子的直白、天真、单纯。他们不再像孩子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心扉,而是开始变得内向和封闭。虽然他们在生活中仍然依赖父母,但他们的倾诉对象不再是父母或老师,而是同龄人或朋友。而且大多认为朋友比父母更亲密。所以学生进入青春期,希望有自己的房间住,有自己的书桌、书柜或箱子用,不希望父母随便动自己的东西,锁好抽屉和箱子。这种闭锁给学生带来了心理闭锁和理解的矛盾。和父母、老师在一起,感觉他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这让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常常感到孤独,时间久了,对被理解有强烈的需求,渴望倾诉心声。这种渴望被理解、渴望倾吐心声的愿望,往往通过写日记、写信、选择最好的朋友来满足。写日记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帮助青少年出主意,想办法,不能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这种需求只能通过求助于他们的知心朋友来满足。十几岁的学生有一批知心朋友,彼此很亲近,几乎无话可说。父母不能说的一切,都在知心人里畅谈。青春期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征,如果得不到家长或成年人的理解和恰当的处理,很可能导致误解和情感隔阂,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青春期常见的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都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密切相关。
第三,性发育的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的相对幼稚之间的矛盾。
从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可以看出,初中阶段是性器官和性功能快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性生理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和变化。但由于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的性心理发展相对幼稚。比如,随着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发育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急剧而显著的变化。大多数青少年在感兴趣和好奇的同时,会对这些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害羞甚至恐惧和困惑,这是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再比如,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但很多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异性的刻意疏远或排斥,不与异性同学交往,嘲笑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同龄人,甚至不愿意男女同桌。此外,部分中学生中的“纸条恋”和朦胧状态下的“疯狂初恋”,其实也是性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笔记爱情”和“朦胧迷恋”,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分。陷入这种状态的中学生,虽然有时会认为自己对爱情是认真的,不是在“开玩笑”,但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所以中学生盲目的早恋和冲动的异性交往行为,只是他们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反映。中学生性发育的迅速成熟与相对幼稚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深刻认识的问题。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不同程度的“成长的痛苦”——“自我觉醒的痛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不仅开始形成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批判性看法,而且开始以自己为观察对象,随着成熟过程开始自我审视和评价,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由于此时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还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很多事物和现象,尤其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看来,“自我觉醒”带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往往不是“成长的惊喜”,而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抑郁,甚至可能导致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可以从“认清原因,消除紧张”、“以人为本,多接触”、“理解父母,接受引导”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减少自我觉醒中的痛苦和挫折。
□调节心理冲动
在帮助学生消除青春期烦恼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尤其是性心理冲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的萌发和体内新出现的性激素的刺激,学生容易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爱慕等性心理活动。此外,青春期男女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爱情描写的刺激越来越多,更容易引发他们对异性交往的向往甚至性冲动。但是,现阶段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还不健全,法制观念还很淡薄,不懂得在异性交往中如何控制和尊重对方,不知道自己不当的异性交往活动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以至于一时冲动忘乎所以,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在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学生的同时,要特别强调道德和法律教育,让他们在开始爱上异性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对另一个人负责,知道相应的社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换句话说,道德教育应该走在性成熟之前,否则,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其中,教育上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育学生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正常的友谊,二是巧妙地教育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