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那些死在国外的中国精英?
但是,我的第一直觉是,既然西方如此可怕和黑暗,为什么作者心安理得地在加拿大做政府公务员,不急着逃离这片是非之地。他一边写文章批判西方社会制度的黑暗,一边留在加拿大政府当公务员,完全不怕危险,完全无视祖国对他的召唤。你知道,一个中国人不逃离自己的祖国是很正常的。他逃跑挨骂的地方很黑。其实这个很容易,就是回到他的祖国,没有人会拒绝你回来。圣人孔子不是说过“危国不入,乱国不活”吗?其实在西方写文章骂西方是很容易的,因为人们有言论自由。就算你是政府公务员,人家也没什么意见。如果你回到中国,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你会写文章骂你的国家黑暗。你愿意试一试吗?暂时压下这些文章和人的矛盾。我们将对华人精英鲁刚大学艾奥瓦校区枪击惨案进行详细分析。
梦里提到的第一个悲剧案件发生在6月5438+09911 1 1。刚刚获得爱荷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连续开枪打死5人,重伤1人。这起校园惨案,发生在震惊世界的万圣节(又称鬼节)。李建红先生说,这一事件“揭开了中国精英梦想脱离西方,在另一个国家死去,最后在外国成为幽灵的序幕”真的是这样吗?
北大物理系保送去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的鹿港校区枪击事件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可以用慢动作回放。
卢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入选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交流项目。65,438+0985本科毕业后,以交换生身份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用粒子模拟(电离)研究“临界电离速度”效应”,导师是本系教授Christoph K. Goertz。据说因为毕业时未能获得最佳论文奖,这个奖被学校颁给了后来来到美国艾奥瓦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单林华,但他先拿到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最佳博士理论奖。他的同胞的卓越成就远远超过自己,完全是出于愤怒和嫉妒。
故事是这样的:1991 11 1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走进爱荷华大学范艾伦礼堂三楼309室,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研讨会。听了大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了枪。然后,他向副教授罗伯特·艾伦·史密斯,他的助理博士生导师,开了两枪。这时,在场的很多人才醒悟过来,逃离了现场。此时,卢刚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名中国留学生、27岁的山林华博士,对着山林华的大脑和胸部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第一现场,来到二楼208室的院长办公室,在那里开枪打死了44岁的院长德怀特·尼科尔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了尼克松的死讯后,卢刚回到第一现场,发现几名学生正在抢救生命垂危的史密斯教授,于是重新给史密斯的大脑开了致命一枪。
随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从一楼走到四楼,貌似在找女目标(有目击者看到他进入女厕所找人),期间遇到不少师生,但卢刚并没有乱开枪。
在未能找到射击目标后,卢刚再次进入行政大楼,冲进一楼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t·安妮·克利里(又译作安·克莱里)的胸部和太阳穴开了两枪,并向办公室的学生秘书陈美雅·西奥森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到达二楼203室,开枪自杀。
从公开报道的卢刚杀人动机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可能是最好的博士论文和最高奖学金都不是卢刚拿的,而是同样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单林华拿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枪击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努力了6年才拿到博士学位的卢刚无法得到一份他应得的体面工作来谋生。绝望的他决定自杀,对社会不公采取极端报复。现在从他的遗书和书信来看,其实第一个动机更符合卢刚的性格,也更符合中国人嫉妒同胞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刚毕业的陆刚,在获得工作机会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和阻碍,因为他刚博士毕业,找工作自然会是一个过程。事实上,无论是哪种动机,都不能为卢刚杀人开脱。把卢刚滥杀无辜视为美国教育体制和美国制度的黑暗原因,是毫无根据的。
为卢刚无辜遇害辩护的影视作品是由美籍华裔导演-郑执导的电影《暗物质》。这部电影的情节基本上是以卢刚被杀为主线的。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博士努力攻读博士后的故事。他的研究发现了“暗物质”,这是一个可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发现,但他的导师出于个人目的阻止了它的发表,使他无法顺利毕业。最后医生选择了极端暴力来报复。
然而,鲁刚真的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吗?真的是这样不公平不公正的学术待遇吗?我们来看看案发当天卢刚写给他二姐的信里说了什么——19911 1 1 1 1 12:02。
我们来看看卢刚的三观。他说:“你知道我一辈子清正廉明,我讨厌马屁精和自以为是的贪官污吏。这个意思我早就有了,但是我一直很有耐心,直到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的风景。不要太为自己难过。至少我找到了一些人和我一起埋葬。过去28年的经历让我看不起人生。我跟几个人说过,我想出家修行。人对生活的渴望是无止境的。虽然我在美国不用衣食无忧,但上面有有钱人。和他们比起来,我还是比较穷的。总之,我生了自己的气,也为家人的生计提供了保障。迷恋这个世界我还能指望什么?古人云:‘久旱逢甘露,异国遇事便知,入为状元,洞房花烛夜。人生四大目标我都尝过了,知道的够多了!虽然我是单身,但我有过几个女朋友。我从上高中开始就一直在交女朋友。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和女生偷偷溜到老家262医院过夜。到了美国后,中国的外国人、单身、已婚妇女、妓女都有交往。我没有毅力。我很善变,和某个特定的人在一起无法安心。可能是我没遇到对的人或者是我太高不能低。"由此看来,卢刚留学美国的目的,其实是"衣锦还乡,祭祖"而活,即"'久旱逢甘露,身在他乡方知,洞房一宿,当在为第一'。人生的四个目标“并不是真正热衷于科学研究和探索宇宙的奥秘。”其实他是抱着拿诺贝尔奖的心态被送到美国读博士的。带着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去了美国做理论物理研究。因为那种研究和心理动机本身的巨大差距,甚至格格不入,怎么能保证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呢?对比爱因斯坦的研究精神,不难判断。
我们来看一下卢刚对自己在美国六年理论物理研究的看法:“反正我对男女关系已经厌倦了。更进一步,对学了十年(本科四年,研究生六年)的物理失去了兴趣,可以说是越走越远的死胡同。物理研究越来越失望。目前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人们按照不同的流派分成了几个派别,互相攻击,大吹大擂。难怪有人说‘现代物理学是在自欺欺人’。我有些后悔没有多学一些实用的科目。我们能做什么?父母对自己一无所知,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予指导。冲进去全靠我了。很多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在美国不满意,就回国待一段时间,吹嘘自己,为祖国做贡献。所以中国市政府也宣传,哄年轻人学纯科学。”卢刚连正常的学术争鸣都不能正确理解,把必要的学术争鸣当成“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正常讨论描述为:“人们按照不同的流派分成几个派别,互相攻击,大吹大擂。”
卢刚虽然是在美国留学,但其实满脑子都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一切都只是手段和工具。真正的目的是出人头地,荣誉他人,非富即贵。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他就抱怨自己家庭背景不好,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在升学问题上无法提前引导,尤其是没有外汇帮助。无论如何,卢刚在美国不会衣食无忧,他会安心做自己的研究。他研究的理论物理,其实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的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所以,卢刚说对物理研究完全失去兴趣是真的。我觉得他很幸运,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可以说,他的博士生导师和爱荷华大学都没有亏待他。由美籍华人导演郑执导的电影《暗物质》坚持为卢刚的校园杀人案辩护,显得苍白无力。卢刚这种心态和兴趣下的理论物理研究能拿诺贝尔奖,这是一件该死的事情。爱荷华大学物理系没有把最佳物理学博士论文颁给卢刚,而是颁给了他的同胞单林华,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卢刚只会嫉妒他的同胞。如果艾奥瓦大学把今年最好的博士论文颁给欧美白人,卢刚可能不会这么生气。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一天,其中一名遇难者安妮·克利里女士的家属怀着极大的爱心,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属的信,信中她回忆了安妮·克利里女士的功绩,并希望以宽容的心分担彼此的悲痛。这是我在她房间看到的信-
致卢刚的家人: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骄傲的亲爱的妹妹。
她生活的影响让所有和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同事、学生以及她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和亲戚——都爱她。当我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爱荷华州,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下的美好回忆和她为人们所做的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关心和祈祷中记住了您——卢刚的家人。因为我们知道,你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一定和我们一样被周末发生的事情震惊了。安妮相信爱和宽恕。在这沉重的时刻,我们也愿意向你伸出双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个悲伤的时刻,安妮一定希望我们的心中充满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此时此刻有一个家庭比我们更痛苦,那就是你们的家庭。我们想让你知道我们和你一起分担这份悲伤。
让我们一起坚强,互相扶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这种大爱精神与卢刚的狭隘、自私、无能、淫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卢刚的悲剧不是反思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质疑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真是无语了。
《梦》这篇文章还列举了其他几个中国案例。江的文章中提到了。“江1979湖北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生活在中国的精英们怎么会认为知识在他们无限向往的西方毫无价值?像《英才》里江这样拥有美加双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移民加拿大后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居然是画家!无奈之下,江于2006年7月21日在多伦多跳桥自杀。”我手头没有太多关于姜自杀的信息,但如果上述说法属实,也不足以说明什么。高考状元不代表有创意。在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人们想要的是创造力,而不是知识储藏箱。那么多美国加拿大的中国医生没有找到所谓体面的工作,也不一定自杀。更何况那么多中国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里拿到了教职,顺利当上了教授,甚至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有必要说明一下,即使在美国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感受不到作为中国式人的特权)。是真正的人才,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大学体系中不会被埋没。不是说知识没用,而是高考第一在美国没用。人们认可的是创造力,而不是你能记住多少知识。
文章还列举了中学时获得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的世界中学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王庆根于2012年因不堪忍受抑郁症在美国自杀的事件。李先生也指责美国的制度。他说:“无数王庆根感受不到任何乐趣。他们宁死也不愿在美国受苦。”几年前我关注过他的死。其实王庆根的问题和卢刚是一样的。王庆根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化学奥赛金牌得主,真的有过人之处。他最初的专长和兴趣是化学研究,并获得了美国顶尖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如果他能致力于化学领域的研究,他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化学研究不赚钱,不能像当时的计算机专业那样多赚钱,快速赚钱。其实我把研究和工作方向换到了一个我不是特别喜欢也不是特别擅长的计算机专业。结果可想而知,在美国,计算机绝对是年轻人的天下,这个领域的奇才数不胜数。王庆根的工作压力自然是巨大的,成就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最后,在失望、焦虑和失眠中,他终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我觉得这是他走进死胡同的主要原因。
《梦》一文还列举了移民新西兰的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杀死妻儿后自杀。80年代,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赢得了极大的声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然而,他移民新西兰后不久,就残忍地用斧头砍伤了自己,多年如一日地紧紧跟随他,陪伴着他年仅几岁的妻子和儿子,然后自杀。我只能说这是疯狂和不可原谅的。我觉得除了精神病的解释,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梦》却用当代著名诗人北岛的话,抨击导致顾城悲剧的西方社会制度:如果顾城在中国,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北岛先生也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杰出诗人。从1989开始在瑞典等国生活,1990移居美国北岛,似乎对顾城的遭遇感同身受。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坦言“在绝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杀的念头”。他回忆了自己在美国面临的巨大压力:“在国外生活需要强大的神经。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养活了家人和女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第一个困难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时被台湾省的老板炒了鱿鱼。那时候没有存款,房子每个月都要还房贷,一只脚空着。我终于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像一只老虎,比专制更强大——老虎比暴政更凶猛。”
然而,尽管如此,北岛还是选择留在美国,而不是回国,这说明美国已经允许他无论多么艰难都要生存下去。一个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突然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中,是很正常的。然而,美国精神不就是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吗?美国本身就是由世界各地的人组成的,是一个大熔炉。只有认可他人的宪法精神,才能有认同感。事实上,即使你选择留在中国,你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否则这些人不会选择出国留学或者移民海外。
虽然梦里也有一些案例,当然是悲剧的。然而,我不为他们所动。相对于几千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那些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要收藏的话,中国会有很多博士、教授、专家、学者自杀、自相残杀。清华的铊中毒案至今未破。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黄洋。此案刚刚通过二审判决,还远未了结。
李先生列举的这些事件能说明什么?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是体制问题?当然,无论什么制度,都会有丑恶黑暗的现象。一个社会的制度好坏,不是因为某些事件的发生,而是因为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机制,以及发生后反思和修正的可能性。以国外也有腐败为由,否定制度的利弊,阻止制度的完善,是很荒谬的。因为腐败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是有区别的,是制度的必然还是制度的偶然。
还必须指出,人类社会,无论什么制度,都不可能是天堂。那些把美国描述成世外桃源,不劳而获的美好社会,依然只是中国式大同世界和* * *资本主义的幼稚病。好的制度只是一个保证公平正义的机会。至于结果如何,就看一个人的天赋、潜力和努力了。如果一个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存谋生的能力,像诗人顾城那样,只擅长写诗,对商业、商业和西方法律、市场规则一无所知,却执意养鸡下海经商。我发现每个在国外很绝望的中国人都不确定自己的定位,一方面是自己的才能有限,另一方面是把中国人做人的价值观带给别人。结果他发现那里有那么多牛逼的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和失败感油然而生,然后就抱怨别人,生气嫉妒,做出自残或者不自然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了这几年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的一声叹息:“外国的山和水好无聊,中国好脏好乱。”因为西方国家是以信仰上帝为精神寄托的,所以思想平等,人格独立,生活态度自由互不干涉是很正常的。但在国内却被一些人解读为:“周围没有人关心你,关心你,你仿佛就像茫茫人海中的一颗流星,基本上就要死了。”这完全是误解。中国活在世俗名利中,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相互依赖,主奴关系。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他立刻感到很不舒服。喜欢世俗名利、扎堆攀比的中国人,如何忍受“在我们所信的上帝里”的孤独生活?中国人在国外生存的第一个困难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来自对那种价值观、规则、情感的认同。很多中国人去美国留学,或者移民美国,还是基于中国人衣锦还乡,孝敬祖先的心态。不管你在美国生活的怎么样,只要一听说你是美国人,你马上就会有一种在中国无数人心中的高大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古代高中状元在金殿见到现在皇帝的感觉是一样的,也和文革中一个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回来的农村老农的荣耀是一样的。
然而,在我们把这种文化价值带给别人的那一刻,我们就错了。本来,我们可能没有错,别人也没有错。但是,当你带着自己做主人的价值观去找别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时候,那种错误和失落感自然就会产生。当你总想用中国的圣人去改造别人的神的时候,一定是碰壁了。能怪人家制度不符合我们圣人文化吗?一个内心无神,内心世界不富裕不强大,不习惯遵守别人法律和市场规则的中国人,选择了美国这样的社会,确实选择了灾难性的人生,但能怪别人吗?世界上从来没有天堂。一切幸福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不要把自己不劳而获的梦想带给别人。即使是双博士,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能在社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没有价值的。真正的精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精英,而不是掠夺社会的精英。只有顶尖学者博士才能赢得荣耀和巨额财富的中国梦,在其他国家的美国并不适用。对中国人来说,在去其他国家的美国之前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