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程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便推断出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有哪些知识是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学到的;哪些知识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才能学到;什么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第二,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如何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会主动参与的学生怎么去体验和感受?因此,学习情境的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非智力因素之一,是学习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分析学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飞飞。教训。花园),这不仅为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对相关的“可能性”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第四,分析课堂效果。真实的学习情境来自课堂,对学习情境最有效的分析应该是关注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经历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而生动的个体,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不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设计意图进行。
第五,课后分析效果。课后与学生的接触也是分析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实践的热情中,可以感知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对决定学生重新学习的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