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中促进儿童自主学习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忽视或理解儿童主体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在指导儿童游戏活动时往往容易出现:
(一)思想认识不足
幼儿园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够科学,专业素养不足,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认识不够。现在因为更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去自由操作和玩耍,老师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显得放任自流,非常肤浅甚至断章取义。因为无论从老师的引导角色,还是孩子在活动中会遇到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个引导过程中,老师过多的限制或者放弃引导,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对这个引导度的控制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行为指导不够科学
教师对儿童游戏掌握过程中的现象掌握不足,指导不科学,失去了指导的价值和意义。在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孩子的突发奇想。但由于教师对指导方法掌握不够,不清楚如何有效地指导孩子,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无法促进儿童的指导。教师不能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发展给予适当正确的支持和帮助,不能意识到幼儿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是幼儿创造性思维不能真正发挥的重要原因。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儿童自主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教师是幼儿游戏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理论是时间的基础。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教育中。
首先,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所以作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儿童自主性的发展。但是,教育观念和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深入而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强调教育应该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作为教师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如“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儿童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指导思想。
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素质的不断学习和提高,注重完善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指导的理论体系,在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达到教学目标,学会在什么情境下问什么问题,从而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性。在学习科学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游戏指导策略。
最后,作为老师,要爱孩子,要敬业。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老师都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表现,善于发现孩子的细微之处,以关心和鼓励为基础。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自控能力差,经常会出现孩子玩不完游戏的现象。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引导和提醒孩子专心做事。其次,对于缺乏自信、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鼓励,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注,让孩子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
(二)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促进儿童自主探索。
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奥克·斯杜明(Oak Siduming)认为:“儿童的游戏活动是与生俱来的,是自发的,容易变成自我流动的。”为了儿童游戏的顺利开展和儿童在游戏中主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但由于儿童的家庭背景、年龄、性格特征、性别、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教师的指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角色,也就是说老师的介入和引导应该是用心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为孩子的游戏创造更加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孩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不是让孩子知道成人答案或标准答案,或者让孩子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游戏情节的发展不应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儿童游戏不应被安排和导演。在尊重儿童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保证游戏的独立性和游戏过程中的自娱性,游戏材料和玩具的选择,游戏伙伴的自由选择和合作,甚至游戏规则的自行制定和自觉遵守。游戏中的矛盾纠纷,应该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比如要求小班的孩子学习叠动物,会发现小班的孩子差异很大,动手能力悬殊很大。有的老师演示完同一只小狗就可以自己做,有的只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做。所以要求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与众不同,用不同的态度引导。如果教师能以这种态度引导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与游戏素材互动,将有利于游戏的主体性,在这样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展。当孩子真正对游戏产生了兴趣,有了独立的体验,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外在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这才是游戏的真正目的。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制定规则,用自己的语言沟通矛盾,成为游戏的主人,自主探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适当的时候,注意科学引导。如果老师已经能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知道在游戏中应该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加强孩子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在行动中真正贯彻这种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提高自主性,就成为了核心问题。因为即使我们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指导上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不是思考老师事先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或者按照老师设计的教案回答时,老师如何在短时间内反应、判断、引导就成了最重要的。很多老师会将其视为扰乱课堂秩序而直接无视,或者为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导致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偏离了课程目标。
游戏过程中有很多突发情况,老师的引导不能机械地、机械地直接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篡夺主人的角色,干扰孩子的思维和游戏探索,也不能沉迷于自由。而是要仔细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对意外现象及时干预,有效引导。
3.课程设计重在挖掘主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对活动的指导不局限于一个领域或技能,或者活动本身的内容,而是要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延伸,提高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游戏过程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得独立游戏的快乐,还可以获得教育意义,也就是人们说的游戏中的引导要注重游戏的“教育性”玩法。这个主题的挖掘,需要老师们多思考,多付出努力和心血去挖掘,从而提高游戏的教学质量和意义。
总之,自我创新、自我娱乐、自我愿意、自我自信、自我骄傲是儿童游戏独有的特征。强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游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积极为偶尔的各种形式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孩子有机会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