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
孙子曰:“故若胜兵以铢计,若败兵以铢计。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里之溪,亦形之。”
笔者一直认为,高明的将领,用兵流畅老练。现在我知道了这种感觉的理论根源,孙子已经解释过了,形势的确是预测胜负的关键。
(因为本文的目的不是研究双方的战略态势,但不是我不考虑,而是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让我们开始读课文吧
先说周瑜:
背景分析:
严格来说,作为防守方,真正防守大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如果把军队分散在沿江防线上,必然导致战术主战场的局部空间防御薄弱(就像沿河撒沙一样),因为外围的敌人在渡河方向上掌握主动权,所以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沿河分散的守军。所以,保卫一条大河或者一个岛屿,就像保卫长城一样。如果分散兵力,很容易一点点突破,一个个突破。所以一般采用纵深机动防御,即利用自然灾害防御要点,找出外部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有效突破,如补给线、粮道、军路等。作为跨区域联防的内线,当防线上的某一点被敌人有效突破时,可以出动机动部队对区域内的情况进行补救,防御态势可以呈扇形,几个区域协同作战。所以坚守战术要点,找到敌人的弱点,才是破敌于内的关键。
于是,周瑜和孙权商量,周瑜坚守长江沿岸要点,孙权在柴桑(九江)调兵遣将。其实柴桑到江夏的时间很短,因为过了夷陵,河水平缓,沿西北推进的速度也很快。(关于夷陵的信息,请参考我之前的信息)
作为长江的内线防守,周瑜熟悉水战和战术。他知道找到曹操军队的集结点就是他防守的战术点(因为曹操是在外线作战,补给线长,他把部队分成两路南下,一路到汉水,一路到南郡,所以需要集结一起渡河。详见下文),又因为刘备占据了曹操东进的重要地点夏口,作为地区统帅,重点防守曹操渡河南下,一边等待一边寻找曹操的漏洞。
再说曹操:
背景分析:
严格来说,曹操没有在南方打过仗,所以对水战并不熟悉。他向北行军到乌桓后,在玄武池练水军,认为他当时的目的是对付南郡的刘表,暂时没有准备在东南对付孙权。
曹操拿下南郡后,曹操的军队在荆州之战中被打散。这是因为曹操最初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拿下全荆州。荆州出襄阳,有南郡和夏、樊口两个战略要点,与孙权相邻。于是曹操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拿下南郡,另一路从襄阳到燕汉水南下准备夺取夏口。但刘备东进导致南方的水军无法攻占夏口,需要与攻占南郡的曹操另一支主力汇合。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长江到处都可以渡江,曹操为什么不从南郡渡江,为什么一定要从武林、禄口渡江到赤壁之战?因为延南县向东延伸至禄口,而云梦大泽和洞庭湖在江南,即使渡江也不利于补给和行动。而且武林处于两军南下的聚集地,补给可以沿河携带,也可以走陆路,方便。所以曹操会选择在这里集结主力,周瑜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在长江南岸的禄口阻止了曹操渡河。
(其实抛开题目,《三国演义》中,周瑜让诸葛亮进攻曹操的粮道,确实是内线后卫应该做的。但曹操征战多年,不会像袁绍那样犯军事盲从的错误,所以周瑜即使想在粮食方面破曹操,也只是想想而已。)
自从曹操战败后,我们仔细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战术上,曹操面临两个新课题,如何渡河,如何与水军、陆军联合作战。
事实上,既然河防难守,弱点又无处不在,那么进攻方突破河防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多路渡河,利用多个局部渡河点形成优势,充分利用兵力众多的特点,有效形成主攻和侧应的战术(孙子曰:谁战谁胜,出其不意。故善者,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穷如河海。到头来,日月也。死了又活过来了是四点。)。历史上,晋、隋灭吴、陈,宋灭南唐,都是利用军事优势渡河次数较多,以至于敌人虽有区域防御,却迫使守河一方处处受制,难以全方位机动。(孙子曰:故用兵之法,以十围之,以五攻之,以倍分之。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它的战术原理。赤壁战场上,曹操单点渡河,对自己非常不利,恰恰证明曹操对渡河的特点并不熟悉。曹操的另一个战术问题是水路配合的作战问题。曹操在禄口与周瑜的水军对峙,战败,但曹操显然没有意识到水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陆战上,即局部战场的人数和物资是胜负的关键。作为习惯了水战的周瑜,他的主要对手是刘表的水军,屡战屡败。刘表的水军在之前和周瑜的战斗中已经被干掉了,关键是曹操对他们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只是一支被迫投降的军队,所以士气和战术都很低。在水战中,周瑜优势明显,可以说远胜曹操,足以达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战术目的。
所以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不熟悉渡江战术和水路配合战术。
然后总结周瑜获胜的原因。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周瑜深知自己军队的特点,并且在与孙权的军事讨论中,指出了曹操军队的不足,即曹操对水战不熟悉,军队长途跋涉,已经是强弩之末。(孙子曰:先在战场待敌者累,后在战场待战者累。所以,一个称职的指挥官是可以绕过敌人而不是被感动的。能使敌人自给自足者,得其利;能让敌人不来的,也会造成伤害。所以敌人可以努力,可以吃饱肚子饿肚子,可以积极活动。)而且他熟悉保卫长江的方法和战术。他和刘备阻止曹操南下,他找了个机会击破曹操。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谈一个孙子提到的一个问题:“等”。(孙子曰:昔善战者,先无敌,待敌必胜。你赢不了自己,但你能赢过敌人。所以,好的战士可以战无不胜,但敌人是不能被打败的。所以说,胜可知,不可行。)
在战争的过程中,局势瞬息万变,但能顺势而为的指挥官才是真正的战术家,而如果他能创造机会并把握住,就证明这个指挥的天赋确实非同一般。从三国三大战役来看,曹操、周瑜、鲁迅三位杰出的统帅,都是利用对手的战术短板,耐心等待,在等待中发现和发现敌人的战术漏洞,坚决突袭和打击,产生了深远的变化。而且都是在一个战术对抗中,因为敌人不熟悉军事,或者不熟悉战术,而自己犯错误,甚至错误导致漏洞。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在外线进攻中忽视了补给线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战曹操对渡江作战和水路混编作战并不熟悉,但周瑜找到了机会。刘备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提到——夷陵之战)是鲁迅发现的,他们的相似之处是先找到战术平衡点(所以好的战士是战无不胜不输敌人的败仗) )形成僵局,用自己灵活的战术打击敌人,比如曹操利用外线补给长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鲁迅利用刘备的散军抓住机会。
事实上,曹操、周瑜、鲁迅作为三次决战的统帅,都以善于把握千变万化的战机而闻名,可以说是高明的战术家。但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战术特点。曹操自破徐州后,演绎了机动穿插作战的战术。(在《机动孙子》上说:故善动敌者,必随之;给它,敌人就会拿走它。动之以利,以卒待之。关于运动战的原理,孙子说:不想要的就拿,不想要的就拿。行万里路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攻其所夺,必攻其所不守。守而将固者,守而攻之。所以,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他们在防守什么;善于防御的人,敌人不知道他在攻击什么。很少,至于无形;至于沉默,能在官渡准确找到战机,可以说是熟悉了陆战的基本战术特点,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特点,大胆用火攻敌,可以说是精通水军。而在等待的时候,鲁迅利用刘备军队分散在长林中的弱点(个人认为刘备的失误低于袁绍),以火攻刘,足见其良好的军事素养。(孙子曰:昔善战者,先无敌,待敌必胜。你赢不了自己,但你能赢过敌人。所以,好的战士可以战无不胜,但敌人是不能被打败的。所以说,胜可知,不可行。)
所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反映曹操对渡河不熟悉,习惯于在兵力和物资上压倒对方,而周瑜熟悉水战,准确地分析出曹操的军队对水战和渡河不熟悉。所以抓住机会打败曹操,就足以证明周瑜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
本文对赤壁的分析到此结束。
新增内容:
既然谈了周瑜,那就多说两句吧。作为一个战术家,周瑜具备了优秀战术家的许多品质。其实说白了就是赌博。(孙子说:“谁打谁,拿捏得当就赢。”。故善者,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穷如河海。到头来,日月也。死了又活过来了是四点。)
周瑜在赤壁攻曹可以说是一个亮点,但他取蜀的想法真的敢赌。周瑜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不会,或者说不准备趁周瑜取蜀之际,在背后截断他的后路。周瑜以为刘备首先认为自己在扩大消化期,没有能力和时间照顾周瑜。二是他认为曹操,或者刘备不会联合刘备或者曹操在背后偷袭自己,在赤壁和南郡大获全胜。以夷陵、南郡为补给基地,以熟识蜀的甘宁为内力,应该可以破刘璋。(孙子曰:至于石漂者,亦可;至于鸟的病,至于被灭的人,也是一个节日。所以,一个好的战士是危险而矮小的。如果刘璋进攻,巴基斯坦被占领,即使刘备北上,曹操南下,周瑜也有补给基地。所以,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要善于借势赌博。个人认为,周瑜取蜀的情况并不比山本偷袭珍珠港强。他们都善于利用对方的被动和麻痹,形成最有效的战术打击。当然,剩余的结果总是留给战略家。比如像鲁肃、孙权这样的人,往往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和联盟,这和一个战术家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