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杰楷王庄的老王庄

王庄是“国王的庄园”。350年前,王庄被称为“耿王庄”,是耿和他的父亲耿继茂居住的地方。

今天的王庄已经找不到几百年前王宓的遗迹,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残存的地名中窥见一斑。据福建省文史馆馆长陆介绍,早在1660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七年,耿济茂被封为京南王,由广东迁至福建。王庄,这个地方,开始和“王”字联系在一起。

当时,耿济茂在福州强行将大量房屋、田地作为军营,并在今天的泰江南公园修建别墅,开辟饲养大象、鹤类的场所。今天的象园就是耿王庄的象场,名字沿用至今。

耿与王庄的关系始于1671。作为清代三大诸侯之一的,在其继父继位两年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减藩运动,耿也未能置身事外。当时的国王吴三桂揭竿而起,反对清朝。第二年3月,他加入了。

这场战斗以康熙皇帝的胜利而告终。鸟儿尽力隐藏它们的弓。京南王耿已被废名而死,耿的门匾也被撤下。

王庄,从此失去了“王”的荣耀,成了老百姓的家。

在王庄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二元结构的仿古民居,牌匾上挂着“讲堂景区”。虽然里面没有留下或朱的画像,但只要提到“讲堂前”二字,王庄人中间就流传着一个故事,公元1183年朱在这里授课。

据鲁说,讲堂后来被百姓保护起来,建成了一座寺庙,也就是福州俗称的“界”。朱也被视为神,供奉在其中。相传正殿有朱题写的匾额。

可惜由于文革,这个牌匾已经不存在了。当年的讲堂,随着王庄的发展,已经萎缩到一角。即使今天的面积还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但依然用着暗红色的瓷砖,寓意着当年的辉煌:王庄曾经是福州的文化中心之一。

王庄的另一个骄傲是手工木雕。据《福州地方志》记载,这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手工技艺,在清代王庄乡元村达到顶峰。

从公元1796年开始,香园村就出现了木雕。艺术家们用茶树和樟树的自然形状雕刻人物和动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香源村的艺术家柯中川,他被称为“塑料佛钟”。

同时,他也收了徒弟,把自己的手艺传到了附近的村子。于是在清代形成了以王庄象园为中心的三大流派,即象园派、雁塔派、大阪派。

解放后,福州第一个木雕合作社于1956在王庄成立。到1979,福州木雕年产值已达百万,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耿失踪后,王庄的历史并没有停滞。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王庄机场始建于1927年,但屡遭轰炸,最终成为一片废墟。到1948,福建农业试验场迁至福州,利用废弃的机场场地改建为试验场。

上世纪50年代,王庄归街道管辖。1958年,随着“刘一路”的建成通车,成为王庄地区通往城市南北段的交通大动脉。

当然王庄这个名字今天还是可以用的,几经周折也变得轻松了。文革期间改为“红四村”。到20世纪70年代,在前王庄机场周围建立了四个农场。1979年,“洪寺村”恢复王庄村名称。

现在,随着王庄的搬迁,又一代王庄人暂时离开了这里。但它象征着曾经辉煌的讲堂和大象园,却不会因为大规模的建设而改名。新王庄重建后,新王庄的人们拂去了铭牌上的灰尘,这三个故事将代代相传,只属于王庄。王庄是福州四大老小区之一,应该算是福州第一批拆迁安置房。以前是以大排档为主的大型居民区。王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自然形成了福州第一个夜市,夜市的繁荣促进了王庄周边的发展。没人知道这里住了多少人。晚上从长乐路头排到长乐路尾,大排档从晚上7点开到凌晨,总是人声鼎沸。因为生活,王庄总是洋溢着一种繁华的气息。

随着福州城市的发展,王庄新村的原有居民慢慢选择新的社区。王庄的房子要么留给老人住,要么卖给别人,要么租给附近的商家,刚毕业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为了生存,王庄不可避免的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

王庄是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在老福州的记忆里,这里有各种文化和商业气息。虽然繁华,但缺少一些贵族气息。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张和升级,王庄新村、杨霞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区正显示出它们的老态。这些老小区的建筑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的,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危险系数很高。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这些老旧小区的改造成为一个紧迫而棘手的问题。王庄新村四周高楼如雨后春笋,显得有些沧桑。

王庄新村的诞生要追溯到1981。按照福州民间假想的年龄算法,王庄新村已经30岁了,这是人的年龄,也是房子的暮年。

路边破旧的宣传栏下放着两辆待售的自行车,一个小摊贩正在卖水果。三十年前,王庄新村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恰逢五一广场建设,水部等几个原本住在那一带的村子要集体搬迁。于是就有了王庄新村。作为他们的新村,1981开始建设。那一年,26岁的福州市民邹增辉搬进了这里。他结婚没多久,祖屋墙上的大红喜字还没撕掉。他带着妻子、家人和同村的其他人来到这个新村,搬进了二区的一栋四层公寓。

在邹增辉的想象中,所谓的新村,不过是一个陌生而清新的居所。虽然祖屋经常漏雨,只是个木屋,但留给他的回忆太多了,他很舍不得。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老人还有很多。活了一辈子,不能放弃。

这种不情愿很快就被新鲜感取代了。王庄新村带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以往生活大不相同的村庄:每栋楼都有五层楼高,外墙刷着红漆,新村内有21绿地,还有公园,边上静静流淌着金安河,堪称沿江豪宅。

邹增辉的第一个女儿在呆了一年后出生。每天早上7: 30,他花10分钟骑自行车去鳌峰洲附近上班。老婆去新村四区附近的一个早市买菜,那里有一排排的摊贩,肉啊,海鲜啊,水果啊,什么都有,而且价格很低。

再过几年,女儿就可以上学了,学校就在小区里。每天放学,女儿和同学都去小区旁边的公园绿地玩。虽然没有摩天轮,但石桌石凳也能增添无限童趣。

整个新村,入住的人越来越多。截止1989年底,王庄新村已建住宅292栋,总人口35937人。

邹增辉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夜市的出现丰富了王庄的夜生活。起初只有几个摊位,摆着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后来,它发展成了一条街道。晚上车水马龙,逛街的人穿梭其中。只有学生街能与好生意竞争。

到了2000年,大排档的加盟更加热闹。逛完夜市,随便一条街坐下,两瓶啤酒几个菜,看着外面的人群,享受着生活。一个王庄已经能够满足居民从购物到娱乐的所有需求。从一个村庄,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小城市。

时间带来了热闹和繁华,也带来了沧桑。转眼间,女儿已经出嫁,邹增辉55岁,年过半百。小区里漂亮的红墙渐渐褪去。楼下花坛的台阶开始松动。

新村里的电线交织在一起。从楼下看,像一条蛇在头顶盘旋,随时会咬人。90年代初,为纪念女排七连冠而放置在新村的雕塑《奋斗》也是满身污渍。

一些王庄人带着家人搬出去了。其他人搬去和家人一起住。如今,55岁的邹增辉坐在新村公园感叹自己老了。2010 165438+10月10农历十月初五,是王庄人信奉的朱将军的生日。这一天,生日宴照常举行,就在废墟边上的百神阁搬迁前。

这一天,是王庄人的节日。他们中的一些人早上5点起床去市场买菜。有人早上7点开始做饭,一直忙到晚上8点,还有人早早赶到庙里帮忙摆桌子。王庄新村二区的公园也因此热闹非凡。

晚餐后,有精彩的闽剧欣赏。舞台设置在百神阁外的空地上,长10米。锣鼓一响,观众挤满了舞台。老年人经验丰富。他们一大早就从家里拿把椅子,坐好,舒舒服服的看戏。小孩子只能爬上树往下看,还有人从连江过来看戏。

王庄人很有钱,请的戏班肯定是最好的。福州闽剧团是经常来的明星剧团。王庄的人对这些书都很熟悉,比如易顺阁、陈世美否定妻子,还能哼上几句。演员们在用福州话演唱,最下面的老人哭了。孩子们对小贩兜售的小吃更感兴趣。爷爷奶奶感动得流泪的时候,乞讨的时候很容易拿到几元零钱买菜。

舞台上的戏剧,舞台下的生活。陈世美最终决定不认老婆,王庄人吃了饭,分道扬镳。宴席结束,王庄新村的生活也就暂时结束了。福州晋安区王庄新村危旧房整体拆迁开始,机器轰鸣,楼房倒塌。只有不属于这里的工人才能从屋顶和窗台进入任何曾经封闭的空间。

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个大大的红色喜字,一角被撕破了。房间的角落里放着一对玩偶,窗台上挂着的红灯笼喜庆无比。屋外工人焚烧垃圾的味道弥漫在房间里,还有一对夫妇在这里喜结连理。

另一个房间,墙上画着卡通图案,凌乱的地板上放着一圈彩色铅笔。太美了。曾经有一个小女孩住在这里,20年后用铅笔画了一个梦。她在王庄新村长大,幸福地依偎在一些年迈的父母身边。就像我们身边的城市一样,“城中村”的历史一个个结束,而“城中村”的历史一个个开启。王庄新村龙舟俱乐部的会长是街坊里的“老郑”。全名叫郑景兴,63岁,家住王庄新村二区11号楼。这两天,他一直在为新的龙船屋奔波。

“现在这个区域要搬迁了,龙舟俱乐部也要搬迁了。”老郑说,龙船将有5艘龙船,最早的一艘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因为老龙船房面积有限,分别放在龙船会和晋安河。

跑了几天,龙舟人的“新家”终于有了雏形:泽旭中学旁边,面积200平米左右,大了一倍左右。

老郑松了一口气。他开玩笑说,龙舟两年就可以分开了。

让老郑跑来跑去的龙舟,是王庄人眼中的宝贝。早在搬进王庄新村之前,葛城村的龙舟就在市里小有名气。1982年,结婚生子,一个文蛤,背着五只龙舟来到王庄,在2区18号楼旁边新建了一个龙船房。

1982端午期间,在王庄新村举办了第一届节日。他们在新村旁边的晋安河上举行了龙舟比赛。

除了老郑,还有很多邻居在忙。女性组成了一个后勤团队,48岁的王赢是其中之一。搬进来那年,她刚结婚,成了村里的一员。她老公一大早就去帮忙买东西了,她挽起袖子,帮请来的厨师烧水做小吃。

随着一声锣响,一条快速的龙冲出了河。鼓声越密,龙舟划得越快。站在岸边的妇孺会追着龙舟一路小跑到光明桥的桥头。

看到龙舟飞起来,老郑很高兴,心想一定要把龙舟的威风传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郑的组织下,新村一群10岁左右的男孩聚集在一起,组成了青年队。每天早上8点,哨声一响,开始跑步,然后下水训练。主教练老郑,当教练近10年。

在他的记忆中,1999是最难忘的。那一年,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光明港举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派队参赛,爪龙船队是参赛队伍之一。比赛结束后,他们获得了600米和800米冠军。

那一年,也是整个龙舟队的鼎盛时期,仅龙舟就发展到了八艘之多。当时集资建的龙船房装不下这么多龙船,有的还得放在金岸河边。

8月,王庄新村搬迁。他搬到附近的荷花园和女儿一起住,一起划龙舟的人也陆续搬走。搬走后,他一直有一个愿望:两年后,大家可以回到这里,一起抬着龙舟顺晋安河而下。

目前新的龙船馆基本选址完毕,以后叫蚌城龙船会。王庄人也知道了自己的新家以后会在哪个楼里。他们家叫新王庄。老郑的愿望过几年就能实现了。

到时候,老王庄人又会回到这里,新王庄人也会加入进来。他们会和老郑一起扛着龙舟,顺晋安河而下。

届时,锣鼓声依旧,龙船齐头并进。偶然,我在王庄新村住了三十年。林建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但那么多的回忆难以忘记,记录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再也没有回来。时间就是这么残酷,用了我30年。

曾经的王庄将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渐渐消失。除了铭刻在脑海里的《森喜朗》,我想用光影记录下那些片段。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庄新村,据说是当时福州的第一个新村。

30多年来,新村里的楼房已经破旧不堪,因为都是砖砌结构,有的老房子已经破旧成危房。

此次拆迁,涉及超过一半的楼房,王庄新村乐东、桂苑、兴苑、聚源、梅园等小区还没有纳入拆迁范围,只是时间问题。

在三角梅掩映的小区一角,在破败的小区里难得有这么美的风景。温馨美丽的风景,午后悠闲的生活。浓荫遮蔽,桂苑小区绿化不错。

王庄新村南湖公园的三角梅一年四季盛开,是老人和孩子休息的好地方。

梅园小区流动人口多。因为没有专门的公共信息发布栏,所以经常可以在墙壁和门板上看到出租信息。绿树成荫,人去楼空的老王庄,但新王庄会更好。这样亲切的线和面,恍惚中又回到了农村。

杏园小区旁边的便利蛋糕店。饿了就买一个吃。味道不错。

懒猫躲在杂货箱里晒太阳,遇到顾客也懒得下手。

政府关注民生健身器材,百姓是健身的好去处。

桂园小区一角,绿化还是很好的,空气清新。

很多王庄居民都搬出去住了,大部分都是租房的,老房子,老人,生活在晴空下。

王庄新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有一些花草。王庄的新村大多是砖砌结构,老房子太旧,经不起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这次拆迁大部分人都搬出去了。虽然他们已经在老房子里住了20多年,但新王庄会很漂亮,人民期待着住上新居的那一天。

著名的王庄大排档,下班累了就休息一下,一直吵到半夜。

在拆迁现场的路边,有一座名为“战斗”的少女雕像。它的起源是什么?有市民打电话“解密”,最终得知这座雕像是1986年夏天为纪念中国女排五连冠而建。

"这个女孩正在打排球,她的右手是一个扣球."当时我家在“王庄新村”。回想一下雕像应该是1986“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造的。”

说起雕像的建造背景,从1982到1986,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全国掀起了学习女排勇战的热潮。“这座雕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建造的。当时中国有两位福建女排队员,侯玉珠和郑美珠。女排的“双珠”家喻户晓,这座雕像就是以她们为原型的。

20多年前矗立在公园中心的雕像现在被遗弃在建筑工地的边缘。“我感觉有点不舒服!”建议对雕像进行保护,“可以放在闽江公园南园,然后我们可以把那个时代和雕像背后的故事介绍给下一代。”

姓名:林建性别:男身份:医药企业经理

经常想起刚毕业工作时几个同学在王庄合租一个房间的生活,在大排档喝啤酒,谈工作,谈理想。我们几个人有了稳定发展的工作后,都结婚了,很怀念住在王庄的日子。

期待新王庄的中枢生活。"

姓名:罗性别:女身份:教师

我从小在王庄长大,对它有很深的感情。这里交通便利,我上班也很方便。搬到金山住,每天都要早起一个小时。我还是期待新王庄早日建成,我可以恢复在中心的生活。

人气依旧是王。"

姓名:林忠良性别:男身份:夜市摊贩

曾经在王庄夜市摆了两年摊,赚了近6万。由于王庄旧城改造,我不得不换了个位置。这段时间感觉福州其他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不如老王庄夜市。

期待新王庄做商业航母。"

姓名:丁性别:男

身份:永盛城市花园业主

我住在王庄边上的永盛城市花园。以前的王庄很热闹,但是档次太低了。修杰楷房地产将开发一个新的王庄,我希望能够在市中心建造一艘豪华的商业航母,更方便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