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门中学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
小时候身体太弱,不敢和野蛮的孩子玩。我妈还禁止我和他们一起跑来跑去,跳来跳去。小时候从来没有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我在哪里,我总是优雅的。所以家乡的长辈都说我长得像绅士,就叫我“唯先生”。这个外号叫出来后,大家才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毛先生。有了“先生”的名号,我就忍不住要装“先生”了,我也不能跟着顽童走了。有一天,我在家门口和一群孩子在“抛铜钱”。一个老一辈的人路过,看到了我。他笑着说:“毛先生也扔铜钱吗?”我听了脸红心跳,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绅士”的身份!
大人鼓励我装绅士,我也没有玩的能力和习惯,而且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读书,我这辈子也没享受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和奶奶都会去田里“督割”(顶田旱涝保收,收成最好。佃户每次让地主铺谷子都来监督割,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的时候,活泼一点。我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些木刀竹枪,借了些假胡子,在村场里演戏。我经常做诸葛亮、刘备之类的文学作品;只有一次我模仿史文恭,被华容道的箭从椅子上射了下来。这是我最活泼的事。
在这九年里(1895-1904),我只学会了两件事:阅读和写作。在写作和思考(阅读文章)方面,我们得打下一点基础。但是其他方面没有发展的机会。一次,我们村“当朋友”(八都畈五村,称“五友”,一村每年轮流当太子社,称“当朋友”)筹备太子社。有人建议送我去前村的昆曲队学习吹笙或者吹笛子。族里的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身边五个朋友。所以我失去了唯一学习音乐的机会。三十年来,我从未握过乐器,对音乐一无所知。我仍然不知道我是否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至于学画,就更不可能了。我经常用竹纸覆盖小说书籍的石版画,临摹书中的英雄之美。有一天,王先生看到了,挨了一顿臭骂。抽屉里所有的照片都被找到并撕掉了。所以我失去了学习成为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看书,也给了我一点人生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老师是我慈爱的母亲。
每天天一亮,我妈就把我叫醒,叫我穿上衣服,坐起来。我不知道她醒着坐了多久。她看到我醒了,就告诉我昨天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让我承认错误,好好学习。有时候她会跟我说她爸爸的所有好处。她说,“你必须永远追随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只认识这个完整的人。你要向他学习,不要失去他的股份。”(股票下跌意味着丢面子,出丑。)当她谈到悲伤时,她经常会流泪。直到天亮,她才给我穿上衣服,催我去早教。学校大门的钥匙在王老师家;我先看了看校门,然后跑到老公家敲门。王先生家有人隔着门递钥匙。我接过来,跑了回去。我打开门,坐下来看书。十天里,我是第一个打开校门的人。直到我丈夫来了,我才回家吃早饭。
我妈妈对我最严格。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和严格的父亲。但是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打我。我做了错事。她只是看着我,当我看到她严厉的眼神时,我吓坏了。直到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她才教训了我一顿。罪行是巨大的。她等到夜深人静,关上门,先骂我,然后惩罚我,或跪下,或绞我的肉。不管惩罚有多重,我都不准哭。她教儿子不要发泄怒气,要别人听。
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耍,只穿了一件背心。那时,我母亲的姐姐,于颖阿姨,住在我家。她怕我冷,就拿出一件小衬衫让我穿上。我拒绝穿它。她说:“穿上吧,天冷。”我随口回了一句:“娘(爽),什么!老子不是老子。”我刚说完这话,一抬头,就看见我妈从屋里走出来。我迅速穿上衬衫。但是她听到了这句轻浮的话。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让我跪下,给了我很重的惩罚。她说:“失去老子你多骄傲啊!好说话!”她坐在那里气得发抖,不让我睡觉。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我不知道我揉进了什么微生物,但是我患了一年多的眼疾。医生来了又走,总治不好。我母亲既后悔又焦虑。听说她的眼睛可以用舌头舔掉。一天晚上,她叫醒我,她真的用舌头舔了舔我生病的眼睛。这是我严厉的老师,也是我慈爱的母亲。
我妈23岁守寡,后妈当家。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家里经济不宽裕,在上海完全靠二哥操作调度。大哥从小就是个窝囊废。他抽鸦片,赌博。当他拿到钱时,他跑了出去。他跑出去了,就回家出主意。他看到香炉就卖了,拿出了锡茶壶。我妈请了我们家长辈几次,给他定了月租费。但他总是缺钱,到处欠烟欠钱,到处赌博。每年除夕夜,我家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提着灯笼,坐在大厅里不肯走。大哥已经避免出门了。大厅里的两排椅子上坐满了灯笼和债主。我妈进进出出,做年夜饭,感谢灶神,给压岁钱之类的,就好像没见过这群人一样。半夜,差不多“关门”了,我妈从后门出去了。一个邻居来到我家,每个债务人开发了一点钱。行善作恶的,这群讨债的打着灯笼一个个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妈从来没骂过他。而且因为是元旦,她的脸上从来没有流露出任何愤怒。这样的过年我已经过了六七次了。
嫂子是最无能最无知的人,嫂子是最能干最小心眼的人。他们经常吵架,但因为我妈的好榜样,他们从来没有公开骂过对方。他们生气的时候就是不说话,不回答,把脸拉下来,很难看;二嫂生气的时候脸色发青,更加怕人。他们生我妈气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但我逐渐学会了读人的脸。我渐渐明白,世界上最恶心的是一张愤怒的脸;世界上最肮脏的事,就是把自己愤怒的脸给别人看,比打骂还糟糕。
我妈为人大方,脾气好,又因为是后妈,所以对什么都比较上心和包容。大哥的女儿只比我小一岁,饮食和衣着总是和我一样。我和她有点小争执,总是很痛苦。我妈总是责怪我,让我什么都让她做。后来大嫂和二嫂都生了儿子。他们生气的时候就打孩子,骂孩子来泄愤。一边打,一边用尖酸的话骂别人。我妈只是假装没听见。有时候,她会忍不住,悄悄走出门去,或者去邻居嫂子家坐一会儿,或者走后门去邻居家聊天。她从不和她的两个嫂子吵架。
每个嫂子生气的时候,经常十天半月天天进进出出不休息,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孩子泄愤。我妈也只是忍了忍,来不及了,就有了自己的办法。这一天的黎明,她没有起床,轻轻哭泣。她没有骂任何人,只是为丈夫和自己哭,恶业,留不住丈夫照顾她。她第一次哭的时候声音很低,开始哭出来。我醒来劝她,她不肯活。这时候总能听到前厅(二嫂住前厅东房)或者后厅(大嫂住后厅西房)有门开着,一个大嫂走出房间去厨房。没过多久,小姑子来敲我们的门。我打开门,她进来了,端着一碗热茶,送到我妈床边,劝她别哭了,请她喝点热茶。我妈慢慢不哭了,伸手去拿茶碗。小姨子站着劝了一会儿才退出。没有一个字是关于任何人的,也没有一个字是关于这十天半月来那张愤怒的脸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泡茶的嫂子,永远是那个气了十天半月的人。奇怪的是,在这一声喊叫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平静和安宁。
我妈对别人最善良最温柔,从没说过伤感情的话;但有时她也很坚强,不会受到任何人身侮辱。我五叔是个游手好闲的浪人。有一天,他在烟店抱怨说,我妈家里有事总是找人帮忙,大概也总是对他好。这句话传到了我妈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起来。她邀请了家里几个人,给五叔打了电话。她当面问他,她给过谁什么好处。直到吴大爷公开认错赔罪,她才罢手。
我的青春是在母亲的教训下度过的,受她影响很大。我十四岁的时候离开了她(其实我才十二个月大),二十多年来我一个人在这茫茫人海中,从来没有人管过我。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对别人的好,如果我能原谅和体谅别人——我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
十九,十一,二十一个夜晚
单词
1.优雅:形容人们说话和举止优雅。
2.肮脏:这意味着卑鄙和不道德。
3.生本:未读的书也指新课程。
4.云(y √):指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5.害群之马:就是害群之马。
6.家族:指同姓或同宗的人。
7.做好工作:我还是说说坏话好,就是用各种方法说服。
8.梅先生:胡适小时候叫“四米”,外号“米二”。
9.舒(shù)祖母:在过去,她被称为我祖父的妾。
10.巴度:胡适的家乡是安徽绩溪县上庄村,原属绩溪县巴度乡。
11.皖南之神。相传唐代张勋被追封为第三太子,太子神指安史之乱中保卫江淮的张勋。
12.浪人:一个无赖。
13.宽容:指的是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或者说是宽容和谦卑的限度。
14.辽阔:辽阔而空旷。
15.提问:提出问题;据实询问。
16.原谅就是宽恕。
17.控制:约束自由行动或言论;阻止人们越轨。
18.惩罚:惩罚;惩罚。
19.轻佻:言语和行动都是轻佻的,戏谑的。
20.抱怨:感到厌烦和不满。
21.史文恭:水浒传中的人物。
22.19、11、21日:民国19年11月21日,即1930,165438+10月,21。
23.质疑:据实问是非;提问。
24.侮辱(wǔ):损害对方的人格或名誉而蒙受羞辱。
25.准备:为工作、事业或建立一个机构提前做准备。
26.佃农:过去租用地主土地的农民。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0,是作者中年生活经历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守了23年。在经历了生活的痛苦和折磨后,她于46岁去世。而最大的痛苦就是很多亲人相继去世。为了儿子胡适,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忍受了一切,奋斗了23年。她宁愿自己尴尬,也不愿为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个注重智力投入的开明母亲。191811年6月,她在守寡的艰辛中离开了人世。胡适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撑起了整个家庭。在家里,母亲扮演着慈母严父的角色——不仅要把母爱倾注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还要严格控制孩子,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
评论和分析
平实的语言下,文章更有情怀。这种母子间宽容而持久的爱,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品展现出感人的效果。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有感人的力量,不是凭借什么恢弘的结构,华丽的文字,而是凭借它的朴实。
平实的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地刻画了我妈的性格:“我妈每天天一亮就叫我起床”,“催我上早教”。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此外,胡适之的母亲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作为寡妇和后妈,除了自己的儿子“步《老子》后尘”,她还能指望什么?所以“我妈对我最严格,是慈母严父”。对于亲生的儿女,母亲“格外关注一切,包容一切”,“实在没办法,就悄悄走出门去”。只有通过这种平实的叙述,母亲屈辱的痛苦形象才跃然纸上,触动读者心中同情的声音。没有一堆华丽的词藻。对母亲的爱深沉而单纯。
其实平淡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任何虚伪做作都不会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过阅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对母亲深深的爱。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胡适在童年时期接受了传统儒家忠孝仁义的伦理教育。后来,他从朱的小学里学会了“勤俭持家”,所以他对母亲的难处理解得越来越深。所以他在家乡的九年生活,除了读书,还给了我一点生活上的训练。此时此刻。我的老师是我慈爱的母亲。“当然,我更爱我妈妈。”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对别人的好,如果我能原谅和体谅别人——我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字里行间强烈地流露出了对母亲的爱和尊敬。感情的真实和纯粹令人感动。
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童年游戏和失去机会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答:哀悼和后悔童年的往事。
2.文章前三段和母亲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三段作家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描写了他童年的爱好和快乐,另一方面描写了孩子贪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到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前三段,作者想说明的是,他的童年生活,除了读书,是贫穷的,是有缺陷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不仅弥足珍贵,难以忘怀,而且影响深远。这样看来,前三段确实不是闲着没事写,说明“我妈”是“我”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凸显了母亲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
3.为什么写你妈妈和家人相处的事?
答:文章里除了写母亲如何管教,还用了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这看似脱离了“母亲是我的老师”的主题,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管教,更多的是体现在平时为人处事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也是写母亲如何做我的老师,如何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说,我不仅写了母亲关于“我”的言行,也写了母亲关于“我”的榜样。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九年的生活,回忆了母亲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关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的感激。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以及我的老师,慈母,严父,对孩子教育善良,宽容,充满活力,严格的人格特征,表达了对她的爱和感激。
5.为什么妈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打我”?
答:这是保护我儿子的自尊,不是给别人听的,是给别人看的。
6.“她没有拿儿子出气让别人听”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中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进一步巩固了妈妈严师的形象。
结构上,和下面这篇文章比较一下:嫂子打儿子生气。
7这篇文章写了一些关于母亲的事情?你向你母亲展示了怎样的性格?
答:在这篇文章中,我写了关于我母亲的七件事。
1)妈妈叫“我”起来管教,催促“我”上学——严格的催促。
2)妈妈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保护“我”的自尊,好好教孩子。
3)“我”因为说了些鸡毛蒜皮的话被妈妈狠狠惩罚——对“我”要求严格
4)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深爱着儿子。
5)母亲处理大哥欠下的债——宽容、温柔、善良。
6)母亲处理两姐妹的矛盾——包容、温柔、隐忍。
7)母亲被五叔侮辱,她要求他当众道歉,讨回公道——她只是生气。
8情感表达?
答案:1)“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对别人的好,如果我能原谅别人。体谅一下——我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在这里,作者写了作为一个大家庭中的继母,操持家务、维护家庭和谐的不易,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2)最后一段:文章最后指出,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妈。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本文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精读课文。
教材选自《胡适自传》(黄山书店,1986版)。
文章的分段和段落含义
我(1-4)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表达我对童年的追忆和遗憾,为后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做铺垫。
2 (5-12)我母亲的教育
直接教育(口头交流)
5自然段:叫醒我,催我去上学。
(反复灌输,严格督促)
6自然段:严父。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好孩子)
第七段:我说话轻,被重罚。
间接影响(举例)对生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然段:除夕夜如何应对害群之马大哥的债主(宽容、温柔、善良、仁慈、度量)
9-11自然段: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善良、宽容、隐忍)
12自然段:被浪人五叔侮辱,必须当众认错。(有很强的精神)
这显示了母亲的性格。
(13)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和她的感激之情。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 . 2 . 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学名洪标,字西江,后改称胡适,笔名天风、苍辉帖儿、衣舍,其中的名字和字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的典故。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作家和哲学家。因为他提倡文学革命,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我年轻的时候在家乡的学校读书。14岁赴上海求学,1904跟随哥哥到上海,先后入梅溪学校、城中学校,1906考入中华公学。1910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转文学院学习哲学和文学。1915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威任系主任。我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我开始和在美国的同学讨论白话文,最后我写出了我对文学改良的看法,发表在1917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倡导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影响很大。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出版第一本白话诗集1920。五四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受聘为中国公学校长、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到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系主任。独立评论成立于5月,1932。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驻美大使。1946成为北大校长。65438年至0949年,他去了美国,第二年他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古斯特图书馆馆长。65438-0958年赴台湾省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召开第五次院士大会。在欢迎新院士的招待会结束时,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