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是什么派别的代表?

姚鼐(nàI)(1732-1815),字季传,字梦之谷,号保玄(今桐城中学),字保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奎并称“桐城派第三祖”。[1]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取得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被授予庶吉士。三年后在山东、湖南做副考官,会尽量做到和考官一样。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任编纂官,乾隆三十九年秋(1774)因病辞官。回到李后,以收徒为生,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景福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中山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和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中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1]

姚鼐的学术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还有他的历史和诗歌。文人方苞以刘大奎为榜样,主张“先有法而后能变,变后而后大”。他在方苞重义理、刘大奎精于修辞的基础上,提出“义、考据、修辞”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是桐城派散文大师。[2]著有《Xi鲍轩诗集》,并编有《古词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