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公平?

首先,教育经理说: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实践者。

乔市教育工会主席

教育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体现,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近年来,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在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运行费后,今年又免除了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已投入1760万元对1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三建两改”,全面改善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力实施城市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鼓励城市教师积极到偏远农村学校任教,要求城市学校支援农村学校;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为贫困中职生和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和公益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当然,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主要靠我们的教师,教师是教育公平的实践者和实施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和他们的全面发展,在照顾“大”的情况时,不能以家庭出身、智力水平、关系密切等为依据来划分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因材施教,宽严相济,在照顾“小”局时放下思想包袱,尽可能提供适合每个不同个体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培养优秀学生”是一种教育公平,“补差”是一种教育公平,因为对弱势学生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适当倾斜他们的教育热情和力度,不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使这些学生具有自信、自爱、自尊等积极的态度,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关爱后进生的意义大于偏袒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享受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自然成长的喜悦,享受到“鸟语花香,水语花香”的精神生活,这也是教育公平的理想境界和具体体现。

第二,老师说:

积极转化后进生

张秀芳武都小学

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分厚薄,尤其是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这是教育公平和优秀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同样,后进生更渴望老师的关爱,更渴望同学的认可,更渴望同样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积极转化后进生。

一个是用爱温暖后进生。由于各种原因,后进生往往对老师产生怀疑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总是有所防备。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才能让学生封闭的心灵向老师敞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爱,用师爱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自尊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进步。

二是利用集体帮助后进生。要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作用,引导身边的同学去帮助后进生。作为同学,他们和后进生有更多的* * *共同语言,平时接触的机会也更多,所以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后进生理解和接受。因此,他们与后进生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团结协作,在转化后进生上往往事半功倍。

三是用期望改变后进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规律:对他人的期望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秘密地吸引和推动被期望者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样,教师也可以对后进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动方式,有意无意地把这种隐含的期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当学生得到预期的信息时,可能会产生鼓励的作用,从而朝着老师预期的方向发展。

普通阶层呼唤公平。

王中学

所谓普通班,就是经过层层考试筛选出来的学生编的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讲究公平,但一旦开设普通班,利弊分明,胜负显而易见,失去了公平!

首先是教师。普通班的老师心里有怨气,再加上学生基础差,学风差,教学自然就没意思了。正所谓“付出的不一定有回报”。导致普通班的教学变得得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至于成绩,领导们的重点——实验班之类的自然就要比拼了。这种观点一旦形成,普通班的老师就成了维护校长。班里只要不出事,就会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次是学生。脚短寸长,更何况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学生。现在把他们硬性分成三六九等,教育大大不公平!普通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失去很多,自卑心理急剧增加,自信心降到零。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差生,再怎么努力都考不上高中,更别说重点高中了!出路要么上职校,要么进入社会。于是大家开始上课心不在焉,粗心大意。睡觉,听歌,看小说...一大片,一大片,满满的是;迟到、早退、逃课、逃课更是屡见不鲜。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会处理的。至于分数,我会彻底麻木。好一个“混”字!

可见,一旦设立随班就读,教育公平就丧失了!虽然重的人多了,但是失去的更多。要知道普通班的学生占绝对多数,未来的社会会有更多的普通人来建设。长此以往,国民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教育公平如何凸显?所以,教育呼唤公平,普通班呼唤教育公平!

重点班也不容易。

太和中学李明发

学校办重点班的目的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产生更多的“尖子生”,以提高办学效益和声誉,但实际上,重点班的老师、学生和校长都不容易。

第一,校长吃亏了。作为一名学校校长,我心里清楚,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然而,目前衡量一所学校成绩的唯一标准是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社会以此评价学校,政府以此奖励学校和老师,于是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学校,迫使校长把所有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织到重点班,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是苦老师。在重点班当老师,虽然看似“无事光荣”,但在升学指标面前却如履薄冰。领导压力大,家长检查,全天候照顾,生怕一不小心;测试,练习,高密度的课时让人喘不过气来。完成目标是一种解脱,达不到标准就是浪费我们所有的努力,真的是累死人,苦不堪言。

第三,学生吃了苦头。虽然分配到重点班的同学都是荣誉进去的,但他们并不开心。他们往往对学校、老师、家长期望过高,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容易形成一种焦虑。每天上十几节课,晚饭后一头扎进书海山野。“花”过早地被分数捆绑,失去了灵性和创造力,容易形成高分低能。

让教师流动起来。

五里墩小学夏

多年来,政府坚持对重点学校“重点投入”,使其硬件建设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效益明显;而非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待遇差,留不住人,人浮于事。教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现在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很多人宁愿挤破脑袋也不愿意找关系花钱上好学校,为了加盟名师,让重点学校通过大量的借读费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教育严重不公平。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调动教师,促进教师的均衡发展。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区或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打破小学与初中、初中之间的界限,教师全部流动,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而稀缺的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专任教师更是流动性大,可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任教。名师要发挥名师在流动中的作用,流向一个地方,促进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在有利的教研条件下,流动到条件更好的学校,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而教师的工资和津贴相对统一,这样教师基本上可以均衡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学生说:

不要按等级排列座位

鄂州市高级中学一班王娟怡(10)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流行”这样一个规则:每次考试结束后,按照成绩从好到坏排序座位。老师还振振有词地认为,这是民主的方法。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公平。成绩好的同学选好座位,更有利于上课;成绩不好的同学只能挑别人留下的座位,可能超出老师的关注范围。越难学,他们的成绩可能越差。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这种按照成绩来排座位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教育上的不公平。

但这种不公平的行为似乎有其道理,因为学校需要一批“高分人才”来提高知名度,老师需要高分学生来赢得声誉。一个能考高分的学生,就像“一颗钻石恒久远,一颗钻石恒久远”一样吸引人,而学困生却不敢回避。难怪学校和老师视资优生为宝,视差生为草。

众所周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人们经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一个优秀的园丁应该让整个花园充满生机,而不是在一片焦土上长出几朵所谓的娇艳花朵。同样,打破“按成绩排座位”的行为,其实也是我们老师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遵循教育规律,维护教育公平。因此,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正确理解学校存在的真正意义和自己的职业使命,从本质上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

四、父母说:

禁止按关系分班。

陆幼文陈露(卢湾小学)

近年来,一些学校悄然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分班形式——按“关系”分班。也就是说,学校打算把所有关系户的孩子都分到同一个班,安排最有实力的老师授课,配置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对此,学校也有苦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了兼顾学校的利益,我们只能投桃报李,保证这些相关家庭的孩子在分班中享受到优质的教学环境。

但是,毕竟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只占少数,无血缘关系的父母占大多数。这些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迹,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并不重要,但是学校优质资源的短缺却让他们望而却步。同样,学校的“关系型”分班也是短视和自满的,因为学校总是考虑少数学生和少数家长的所谓利益,未能营造公平合理的教育氛围,最终会失去更多的支持,损害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最后会得不偿失。

按“关系”分班虽然有些无奈,但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因此,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严格禁止这种按“关系”划分的行为,堵塞教育腐败的滋生渠道,建立和完善合理、公平、公正的划分制度。

电脑分配不可取。

邵心树(凉心坞小学)

自从国家取消“初中联考”,实行电脑派位后,学生的“优秀”不再是择校的优势。进好的中学有三个途径:一是靠关系,二是交钱,三是各种特殊证书,但要看学校认不承认。于是,每年秋季开学时,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择校奔波,希望不通过关系参与电脑派位就能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即使被保送到普通学校,也会想尽办法从名校、重点学校转出、借读。虽然要交几千甚至几万元的择校费,但家长们还是趋之若鹜。

这样,学生通过金钱和权利选择重点学校,极大地侵犯了教育公平。在这方面,我认为通过考试来选择是相对公平的。当辖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或者辖区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辖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电脑派位根本无法限制有权有钱的人,反而给孩子上了一堂人生教育的反面课:你无法主宰自己。所以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根据考试成绩入学是相对公平和有动力的。

诚然,根据考试成绩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尽管有很多缺陷,但至少包含了个人的努力。目前教育部门实行“电脑派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但由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仅靠抽签和电脑派位无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教学质量的差异导致升学率不同,让家长和学生拼命挣扎挤进名校。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均衡教育资源,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应该取消电脑派位,由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择校。

五、社区说:

城市应该反哺农村。

凤凰街道办祝桂平熊鹏志。

现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随着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农村家长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导致了“一校难求”的局面,导致了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也让很多家长异口同声地呼吁教育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大力实施“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

首先,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把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到农村,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环境,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享受到充分的教育公平。

其次,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大学者不是建筑,而是大师!也就是说,要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还应该重视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绝大多数优秀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输给了城市孩子。对此,在加强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和城市农村教师培训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加强农村教师力量,特别是针对偏远学校和薄弱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进而从源头上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注农民工子女

张市水利局

农民工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最艰苦甚至最危险的工作,拿着低廉的工资为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最简单的愿望就是通过家庭条件的改善,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但是因为生活所迫,早出晚归,工资低。他们租着简陋嘈杂的房子,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孩子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正因为如此,农民工子女也给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如果我们教师再对他们漠不关心,不公平,就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偏差,导致性格变化,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甚至干脆逃学流浪街头,就会出现一批在歧视和排斥中长大的“二等公民”。所以,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让学校不可能拒绝这些本该和城市学生拥有同样蓝天的孩子。首先,学校和老师要开放、包容、接纳,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让他们融入学校教育的群体,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朴实、勤奋、吃苦的优秀品质,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树立自信,扬长避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同学的真情在心中,抬起头来,站起来,健康和谐地成长。

六、专家说:

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周宏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都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实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每个人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却不容易实现。要做到这一点,我的观点是政府要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政府提供或大部分由(如后者)政府提供。虽然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主要是个人,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和国家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就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中国对教育的投资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虽然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才达到3.28%。当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左右接近4.5%。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要求,教育投入要实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本级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