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轮班制教学模式

“轮班制”典型案例赏析

1,分层,分离技术,留住情感

案例一:浙江省温岭中学

根据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学习特点分为两种:教师依赖型和自主学习型。

浙江省温岭中学现在是按学科分类分班,分层班还没开始。为什么不急着分层上课?陈才坤告诉记者:“根据民意调查,500名学生希望分层,400名学生不希望分层。

我们不想一次给学生和老师太多变数。要理出七分之三,比如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先确定科目,再认可这样的转变,习惯老师的教学方式后再开始分层。"

虽然没有分层次上课,但陈才坤思路很清晰:先分班,再分班,根据每种类型的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以后外语三门课分AB级。

不再以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而是创新性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依赖老师,一种是自主学习,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

“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学生愿意去成绩好的班级,成绩差的学生心里会有压迫感。

家长也会有意见,为什么我的孩子在B班,老师也会有意见。怎么才能把握好难度和课时这两个层次?

按照陈才坤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分层的思路,每门课的课时都不一样。比如,根据教师为主的班级,汉语分四个班教,根据自习班,分三个班教,会给这类学生少上一个班。同理,数学和英语也一样。

但是学校会给一个限制,学生三门课不能超过总课时。

比如学生王静,语文、数学、英语一共11节课。她只能选两个班,一周四节课,一周三节课。

总结:这种分层的方法避免了按年级分班的问题,也避免了教师难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我见过几个分层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有这样的问题。老师在快班和慢班都有,不知道怎么把握教学的难度。有些学校是做什么的?慢班少两个例子,快班加两个例子。事实上,它们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从单一的分类班到混合的分层分类班,这样教学秩序才会正常。"

2.打破按成绩分级的“魔咒”,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分类。

案例二:上海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将必修课进行分级分类,打破按成绩分级的“魔咒”,让学生自由选课、选课。

大同中学还开设了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选修模块。

以汉语为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同一种语言。

在大同中学,从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二学期,除了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语文课之外,实现“带课”的拓展语文课分为基础阅读、小说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现代诗词阅读、当下语文阅读、写作指导、名著阅读八大选修模块。

总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每个学生只能独立参加四个模块和两个模块。其中“基础阅读”建议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选择学习,不参加的同学可以选择不上课。

对于“走班制”,学生可以从适合自己发展需求、兴趣爱好、接受水平和节奏的多层次课程中进行选择,然后才能真正“走起来”。

3.移动管理消除了家长的顾虑。

案例三:上海浦东复旦附中

上海浦东复旦附中高二75人,高一120人。

这些学生的正常分班是5个班,但实行分班后,有38个不同的常规学科教学班。

为什么多了六倍的课?原因是学校不仅全员轮班,还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个科目上实行分层教学。每个科目分为A、B、c三层。

A班一般为初一年级学生的50%左右,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36人;C类是年级后不到25%的学生,人数通常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余的学生在b班。

其他学科是按照分层学科的班级结构来实施的,比如地理和历史,是遵循物理的。

确定学科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类?学校的做法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采用行政班教学,然后半个学期后,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由实施分层教学的四个学科的老师给出分层建议。

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分层的弊端在于:一是新生入学时层层离课,降低了学生间的熟悉度;二是中考录取分数线普遍较高,区分度较小,难以作为学生分层的依据。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一新生及其家长难免会有分层的“快班”和“慢班”的想法,习惯于仅以中考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水平。中考高分的学生如果没有进入自己的高级班,很容易产生芥蒂。

分层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情感问题。

总结:为了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除了多次与家长沟通“尊重差异,应用差异”的理念外,学校的四个等级科目采取流动管理,要求教师尽量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考核难度,但教学难度和作业可以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学期申请换一次课。

4.学生自己选课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可以做到。

案例四:浙江省温岭中学

下班前预留试错机会,反悔机会,三次重填志愿选择科目,调剂。

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前几年,温岭中学就开始尝试必修课选修课,大班小班全导师制,一年五课制,开设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才坤校长和温岭中学无疑是新高考改革的探路者和风向标。

为充分满足理性选择的需要,温岭中学预留了试错、悔过、重填三次选考调剂机会。

要点总结:第二次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填写意向表,以便大致了解学生的选择意向;第二次是在第三期课程开始,暑假结束后的第一周;第三次是在第三次课程结束时确定选考科目。通过课程考试,学生将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三门课程作为高考科目。

经过第四次微调和正式确认,少部分对某些科目不太了解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再换一次。

这个选课需要学生和家长签字,最后决定科目。

“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校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我们要求学生给学校提供两种选择: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如果只有一个选择,就不要提交第二个选择。这也是一种尊重,由小班导师指导协调。"

5.管理:资源利用与模式创新。

案例6:浙江省温岭中学

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排课程序

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温岭中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紧张,部分教师开始跨年级上课。

走班制也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单独排课是一个技术问题。

安排课程要考虑许多复杂的因素。按照老办法,电脑排课基本瘫痪。我们找不到一款集选课、排课、排课三大功能于一身的软件。我们只能手动安排课程,甚至请大学教授帮忙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程序。

陈才坤亲自参与了整个课程安排过程。

“我们先用计算机排课,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再根据选考科目的组合一步步往下推,提出先安排语言、数字、外语,选考班级的数量统一编号为一个班级。数字纵向要一样(一天八节课排成一条竖线)(也就是尽量在同一个班上课),横向要一样(五天一节课排成一排),不能重复(也就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只能)

比如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地理三个组合有15人选择通用技术。我们会马上把这15人转入一个教学班,晚上转班。

然后就只剩下两科了,就好安排了。比如对于政治和历史的结合,我们只需要考虑这两门课程来安排课程,就可以顺利安排了。

我参加了排课,看看7选3的35种组合的课表能不能排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发现一些问题供决策。"

目前,温岭中学还在每个教学班门口放置了一个四层书架,每层对应的位置都贴上了题目,学生将对应的作业放在书架上。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包,像大学上课一样随身携带书。

后续学校会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柜,放课本和学习工具。

关于考勤,基于温岭中学学生人数多,学生自律性比较高的情况,陈才坤决定另辟蹊径管理考勤,从反面来做,在大家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实行考勤制度,这样学校统计就更简单了:设置学生的座位,比如A有行政班的座位,有教学班的座位,老师就知道缺了哪个位置。

6、“导师制”学业辅导,“邮箱”收发作业

案例7:浙江省台州一中

针对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问题,浙江省台州一中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晚自习课和作业辅导班,增加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机会。

“晚自习的时候,要求你有很强的纪律性。只要你是这个学科的老师,学生都可以提问。

而且每天第九节课是作业整理课,学校还要求老师进行课后辅导。

”对胡说道。

同时,泰州一中对作业的管理实行邮箱收发操作。

行政班有一个课代表,教学班有一个课代表。作业由行政班的课代表收集,根据不同的老师分发到老师的邮箱。上这个课的时候,是教学班的课代表发给学生的。

7.班主任和导师双轨制管理

案例8:上海浦东复旦附中

离开班级后,老师教的学生群体多变,班级结构趋于松散,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老师找不到学生,抓不住学生。

为此,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行了班主任和导师双轨制管理。

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学校在行政系统内编制了7个班级,并设置了班主任,负责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和集体活动;导师负责8 ~ 12学生,按照学生宿舍划分管理区域。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活指导和家校联系。

目前学校有18导师。他们利用每两周上一次家教课,每两周在学生宿舍上一次夜班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罗说,她的辅导主要采取研究项目的形式,每提出一个社会讨论话题,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都很有好处”。

理想情况下,导师和班主任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老师,但目前学校有些老师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专任老师只有25人,而且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轮班制对资源的需求很大。

副校长俞晓贞认为,根据现有资源,大多数学校只能部分开课。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上课,至少空间资源和师资资源中有一个是非常充裕的。

浦东复旦附中能够全员到岗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室资源充足。其实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在有限的编制下,目前使用外聘教师解决问题,所以学校有15名教师,占全部教师的近1/3。

结论和建议

“走班制”教学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自由,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设计要更加灵活、多样、有选择性,要进一步尊重学生,要因材施教。管理机制要真正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活的引导。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成为高考改革下的大趋势。

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相互交流,越需要冷静理性地认识“走班”,了解“走班”背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变化,这不仅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步实施,让“走班”成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抓手,让师生真正享受到“走班”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