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山简介

韩应山,原名韩祖攀,生于高阳县北街,5月1933。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为了躲避战乱,韩应山随父母搬到了外婆家(高阳县交泰村),这里成了他的家乡。[被屏蔽的广告]

交泰村是一个靠近白洋淀的小村庄,环境优美,河堤湖水环绕,芦苇青青,池塘清澈。水鸟的歌唱,大鱼的跳跃,青蛙的歌唱,伴随着他多彩的童年梦想。

上小学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他非常喜欢文学。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的农妇。她虽然识字不多,但擅长讲民间故事,背诵一些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唐诗。他的三姐惠兰(后来加入了抗日队伍)送给他一本《现代文学作品选》,里面收集了30年代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让他如获至宝,他特别喜欢读。鲁迅、茅盾、巴金、冰心的小说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从此,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后来,我向村里的孩子们借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他们比赛阅读。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晚上就着一盏黑色的小油灯读给他妈妈听。由于受到文学名著的影响,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全班第一。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他的作文当范文读,最后批了八个大字:生动,印象深刻。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钦佩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小学毕业后,韩应山考入保定市第一中学(原同仁中学),在那里开始阅读大量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的作品,如孙犁、赵树理、周立波、马风、丁玲等人。尤其是孙犁的作品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亲切而朴素的语言;自然明快的意境;美丽而高贵的风格让他疯狂,激起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感情。于是他开始模仿,开始创作。

他的第一幅作品《鸭子》发表在天津日报孙立主编的《文艺周刊》上。他今年刚满17。在此之前,刘绍棠、丛、等都曾在这份副刊上发表过作品,一股清新活泼、朴实无华的文风吹遍了新中国的文坛,随后逐渐形成气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莲花湖文学派”的由来。

初中毕业后,因为母亲截瘫,家里没人照顾,他只好回老家种地。白天坚持生产劳动,晚上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成为著名青年作家。1956年调任保定,在河北省文联任《蜜蜂月刊》编辑。1959随省会迁居天津,在《河北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后来调到天津新港当编辑。1972年,他自愿离开大城市,回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这里出了很多世界名人。孙犁和梁斌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他回到家乡后,每年都坚持去白洋淀水乡体验生活,由此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韩应山同志出版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集》、《跃动图》、《绘画》、《一日的云》、《紫芦集》、《青荷集》、《红菱集》;中篇小说集《绿苇间》、《湖中荷香》、《绞枝红》;小说《镜花池》和文学评论集《孙犁的性格和作品》。

为表彰韩应山同志对繁荣文学创作的巨大贡献,党和国家给予了他极高的待遇和荣誉。曾任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北省CPPCC两会委员,保定青年文学院名誉院长。65438-0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家协会授予他“出版工作积极贡献奖”;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繁荣文学杰出贡献奖”;保定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市级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奖”;1991年,保定市文联授予他“年度文学创作一等奖1987 1989”;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授予他“1987-1990文学创作奖”;1992 5438+0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授予他“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6月12日,韩英山同志怀着对家乡和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享年65岁。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曹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