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介绍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原名周树人,一生用了180多个笔名。笔名发表文章时用笔署名的别名。中国古代没有笔名,但有表意文字、谥号、房名,其性质和用途与笔名颇为相似。特别是古代文人的别称,如苏轼别号东坡居士,王守仁故里余姚阳明洞,都被称为王阳明,所以人们因苏东坡、王阳明而成名,但其原名却为世人所陌生。这种情况和现代作家因为长期使用一个笔名,原名被世人遗忘是一样的。比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巴金是李尧棠的笔名,曹禺是万家宝的笔名,张恨水是张辛苑的笔名。
现代文坛
在中国现代文坛,大部分作家都用过笔名,有的多达几十个,有的干脆用笔名代替了原名。一般来说,使用笔名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写作和发表;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结局:
避免麻烦
假名是一种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笔名。当作者使用笔名时,总有一些原因使他不想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为了避免在写作中引起麻烦,他对世界使用假名。这样的笔名通常出现在学术辩论或显示其不成熟的文章中。也有作者因为在报刊上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或者为了帮助稿件的采纳,而使用笔名。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谁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以作者是否有名气来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这让作者本人有时也很苦恼。一个笔名就省了你很多麻烦,说好不好只看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有一些学习和研究经验的作者,但是他们并不是很成熟。用他的真名写文章好像不够严肃,还是用笔名发表比较好。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就是能大胆的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不考虑万一出错会有什么不良影响。第二,另一方面,如果你对这个意见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发表一些批评和讨论的文章。”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因为缺乏言论自由,往往不得不用笔名避嫌,这其实是一种笔战的艺术。
有些作者经常在同一刊物或报纸上发表文章,有时甚至同时发表几篇文章。如果他们同名,今天某个人在,明天某个人在,前面某个人在,后面某个人在。读者会觉得单调,但如果换个笔名,版面就会活跃很多。这些笔名有的是编辑写的,是编辑面对时代起草的。不求名
刻意保持匿名似乎有点奇怪,要稍微解释一下。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胖。”有些作者有特殊的个性。他们想写文章,但不想出名。所以他们刻意隐去姓名,让人捉摸不透。有些作者把一些文章当成小动作,这没什么,但是换几块稿费就好了,所以干脆换个笔名,这是“不求闻达”的另一种形式。
出于各种原因,作者使用了化名。一般来说,使用假名的好处是隐形、灵活、方便。中国现代作家的笔名非常丰富多彩,鲁迅、巴金、冰心、罗华生、林语堂、老舍。一个严谨的作家的用词,总是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反复的琢磨,做到“一字稳,几茎断”。当他们在给自己取笔名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仔细思考,寻找新的方式。探索作家的笔名艺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独特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丰富命名艺术。
透过作家的一些笔名,可以看出他们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许地山在1923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花生》。文章主要描述了在童年的“丰收节”夜晚,兄弟姐妹与父亲讨论花生性格的一个人生故事。在孩子们的讨论中,父亲通过总结花生的好处,介绍了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伟大体面的人的人生道理,启发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朴实,埋头工作,造福人类。父亲的这段谈话给少年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志向,并长期以“落花生”(即落花生)为笔名。
辛亥革命后辅佐袁世凯帝制的刘,却出奇地较早“左”了。他叫沈叔,笔名“猛派第一人”,意思是宇宙之大,他却是最“左”的,最革命的。1907年被流放日本时,他设计了一个实行极端平均主义的社会计划。他设想不仅土地、生产资料、产品和财富都是公有的,而且“每个人都应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住在同样的房子里”。但后来,最“猛”的人从“左”转右,甚至支持君主制。“第一猛校”,透过这个讽刺的笔名,难道不可以看到刘复杂性格的另一面吗?有些研究现代文学的人,总爱刨根问底地追问作家的笔名。其实并不是每个作家的笔名都有什么微妙的含义和深刻的内涵。
比如“巴金”的由来就很常见。巴金,原名李尧棠,有一句甜言蜜语。关于“巴金”这个笔名,他曾在文章中坦言:我年轻的时候,在法国。“因为身体不好,听了医生的建议,经一个学哲学的安徽朋友介绍。我去了玛伦河畔的小镇沙多吉里休养,并在沙城中学学习法语。我在中国这个地方交了一些朋友。一个叫巴(巴)的北方朋友和我在一起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第二年,我听说他在热水中自杀了。我不太了解他,但他自杀的消息让我很难过。我笔名里的‘巴’字,就是和他联系在一起的。‘金’这个词是我一个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想到的。当时,在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后不久,这本书的英文版就放在了我的书桌上。他一听我要找一个好记的字,就半开玩笑地说‘金’。”于是,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了“巴金”这个响亮的名字。
巴金还有一支笔名叫,和合写了《金》。从“宇易”来了余三、、的笔名,从“巴金”的谐音来了“金碧”,都是很常见的。
夏衍也使用了一些非常普通的笔名,但它们的起源相当有趣。20世纪40年代初,夏衍在香港《华商报》工作。有一天,他偶然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一凤游云海,一鱼跃过江”,觉得写得很好。恰好他需要用一些假名给华商报写稿,于是他偷了点东西,一下子出了四个谐音假名:冯友、浑海、俞越、江天。浑海有时直接写成云海,鱼跃由鱼伯岳衍生而来。当时华商报副刊第一篇署名文章几乎都是这些笔名。
有一种笔名是作家思乡的产物,比如郭沫若的《墨若》,但要经过一个转折,读者才能理解。有些作家干脆用家乡名字当笔名。比如,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笔名“义乌人”。再比如章太炎的《余杭先生》,蔡元培的《会稽山人》,巴人的《栓川夜客》(巴人是浙江奉化人,奉化有栓Xi)。
五四时期,冰心以性别为笔名,自称“冰心女士”。后来的模仿者也层出不穷,包括、冯、冰莹、石和张金芬。有意思的是,冰心还有一只笔叫“人”。
大概是优雅感造成的吧。有的男作家以“女士”为笔名,如赵以女士和爱思女士,张若谷以“刘女士”为笔名,端木蕻良还有一个女笔名叫“红亮女史”。柳亚子给《妇女世界》写稿时,写的是松陵女人潘,周作人在《妇女世界》发表的文章署名为“云平女士”和“罗比女士”。
周作人有很多笔名。他在《我的笔名》一文中说:因为鲁迅用“孤孟”为号,所以用“蒙奇”为号。1909春夏之际,章太炎给他们写了一封信,称之为“兄于在启明”,于是周作人从此以“启明”为名,并发展了祁鸣、难明、开明、明凯等笔名。
现代文坛上有很多用外文写的笔名,有的是作家名字音译的缩写,有的意思不同。如鲁迅的R S,茅盾的M D,朱自清的P S,郑振铎的C T,陈独秀的C C,冯乃超的N C等等。有些笔名在外文中用中文书写,如郭沫若的笔名“爱某”,是英文“I”(我)的读音,“Macon”是“maker”(作者)的读音。
作家的笔名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很多都在文字的结构或读音上做文章,另辟蹊径,引人深思。有的是谐音作笔名,如徐茂荣(原名)——、——严文井、——陈黄梅、何其芳——何其芳、叶——丁毅、——吴组缃、、童田健——田甜、吴希如——有的会省略原名——字,如萧炳干——萧乾、吴春寒——吴寒、孙怀谦——孙倩、何小达——何大。
有的把原来的名字反过来再谐音。比如刘守松,笔名宋,是刘守松倒装句“宋”的谐音。文殊阳是杨舒的笔名,翻过来就是杨树文(杨叔之的文字)。
还有一些笔名是通过分词衍生出来的。比如曹禺原名,姓“万”分为曹(谐音为曹)和虞两部分,就产生了曹禺。平安原名王继云,后将王姓一分为二,形成了“宇易”和“玉莲一”两个笔名。颜弩,姓聂,有三耳,故改笔名(仍为三耳)。两只乌鸦合不拢嘴是谐音。他在香港发表的一篇散文叫《两只乌鸦随笔》。
作家笔名的由来
1.鲁迅(周树人)
在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其中他使用了鲁迅的名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第一,母亲姓陆;第二,周露是一个同姓国家;第三,取傻快之意。
2.巴金(李尧棠)
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一个叫巴的同学自杀了。为了纪念他,他以巴为姓。他的一个朋友也给了他一个好记的名字“金”,于是“巴金”这个名字就诞生了,他在《死》这本书里用到了这个名字。
3.曹禺(万家宝)
曹禺取自传统的“万”,其姓为万。拆开来看,是曹禺,取曹禺而非曹子,故名曹禺。
4.冰心(谢婉莹)
冰心小时候接触过中国的古典写作,特别喜欢唐诗。她特别欣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客栈与辛健别离》一诗,尤其喜欢其中的“玉壶中有一片冰心”。为了表示自己没有与黑社会同流合污,她以“冰心”为笔名。
5.高尔基(阿列克谢·比希科夫)
高尔基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那么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双亡,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吃了很多人间苦。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他取了“高尔基”这个笔名。
6.张恨水(张辛苑)
“恨水”这个名字是他17岁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出自南唐皇后李煜的《遇见你欢》一词。什么时候重?人自然长大了,讨厌水往东流。“张恨水童年爱词。读了李后主这个词,他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不能像流水一样白白流逝,于是取了这个笔名。
7.朱自清(朱姿桦)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觉得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为了鼓励自己不要入俗,改名为自清。“自净”一词出自《楚辞·卜居》:“你宁愿清正廉明,也不愿自净?“这意味着诚实和保持自己的清白。
8.戴望舒(戴朝宗)
笔名“王澍”取自屈原《离骚》:“王澍前为先锋,费廉后为部属。”神话中驾驶月亮的神王殊,后来成为月亮的名字。月亮在古诗中可以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是一致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风格。
9.老舍(舒庆春)
老舍以“舒”为姓,他的“佘语”也取自他的姓。
10.金庸(查梁勇)
金庸来自最后一个箭头。
11.刘(刘玉赞)
笔名“白宇”出自唐代陆仑的《夏塞曲》:“林中有黑,风吹草动,将军试夜射。第二天早上,他发现他的白色羽箭,深深地插在坚硬的岩石上。”这首诗描述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光打老虎的传说。“你去广猎的时候,在草丛里看到一块石头,就抱着打虎的念头去打它,但是石头没有打成功。见之,石也。”诗中的“白羽毛”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的羽毛。这个笔名体现了作家以某著名历史人物为楷模,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志向。后来,刘还以“石脊”为笔名发表杂文,也源于此。
12.琼瑶(陈喆)
琼瑶出自《诗经·冯伟木瓜》:“投我以木桃,报琼瑶。”这是一首甜蜜的情诗,它的笔名极好地体现了琼瑶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
■附录二:十一位著名作家的笔名来源于鲁迅的好朋友徐守尚,他在1920结尾问鲁迅笔名的含义。鲁迅的回答是:第一,母亲姓鲁;第二,周露是一个同姓国家;第三,取傻快之意。1927年8月,茅盾被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他署名“矛盾”,贴在《小说月报》上。我之所以选择“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生活和思想中的许多矛盾。《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先生一看就觉得“矛盾”二字是笔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事生非,就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笔名“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无关。巴老曾在《谈死》一文中介绍过这个笔名的由来:“巴”来自一个叫“巴”的同学,巴老因为溺水自杀,非常痛苦;“金”是一个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拍的。巴老想找个好记的词,于是这位同学半开玩笑地说了“金”字。“曹禺”一词来源于的“万”。“万”的繁体字是“万”,上面是“米”,下面是“于”。因为“米”字不像姓氏,所以作者根据谐音选择了“曹”字。“徐志摩”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原来,当诗人正在“抓周”时,一个雄心勃勃的和尚来到家里,摸着诗人的头说:“这个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乐器。”这正是徐福想要的,于是他要求儿子被称为“智摩”——智慧和和尚擦头。以“秦母”为名,意在打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权,建立田园和平的生活。萧红和萧军是恋人。当时他们与鲁迅通信,分别以“萧红”和“萧军”为笔名。两个笔名合起来就是“小红军”的意思,可见他们对革命的向往。张恨水从1914开始使用这个笔名,取自李后主的诗句“人长大恨水向东长”,意思是鼓励自己抓紧时间,珍惜生命。高适1930年从美国归来,国家满目疮痍。他对此感到难过。我改名为高士奇,以表达我的野心:“丢了人就不要当官,丢了金子就不要钱!”“高士奇”后来成为他的正式名字。十、杨沫从小爱茉莉,她曾和三妹杨树林商量,两人按排名分别取名莫、杨。后来根据谐音写成了“阳”而不是“君”写成了“阳末”。但她总觉得“沉默”二字与她开朗的性格格格不入,便根据谐音改成了“杨沫”,意思是她愿做革命海洋中的一颗细密的水滴。
Xi。闫文静是湖北人。普通话中前鼻音的“进”和后鼻音的“经”没有区别,而“”又常读作“严文井”,于是他的一群文友干脆把复字删掉,干脆写成“严文井”。后来,他自己也接受了这个带有家乡色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