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师急需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仅供参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如下:

1.发展特征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在当今任何学科都是前所未有的。“计算机芯片的性价比每18个月就会翻倍”一般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为摩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软件的不断升级。这样,“信息技术课程”这门学科将长期处于高速高淘汰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为中小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并在他们的长远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教师水平、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目前的中小学并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也只是根据当地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甚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来确定。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择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适性和移动性,越适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现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几年后上班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2.综合特征

与中小学其他学科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更强。涉及到很多边缘和基础科学,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也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它具有基础文化课、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学科课程的特点。就中小学实际而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结合通常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应试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学科化”。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三者之间的界限极其清晰。看来“信息技术课”只能讲计算机“学科”的内容了。这种片面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所谓学科性,严重制约了很多“信息技术课”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所以,目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计算机语言……”,只是低年级少了一两项,或者难度更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途径之一就是“淡化”学科界限。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以超文本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思想,为综合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基于这一特点,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应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其综合性,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学习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与其他学科或活动相融合,非常全面。此外,在教学中,应适当淡化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拓宽思路,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在计算机文化的综合应用影响下,提高计算机硬件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应用特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一种新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地(课内和课外)为学生创造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学生只有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理论和实践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正是由于计算机具有图片、声音、交互控制、动画和视频等手段,以及日益增长的远程通信能力,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教办65438到0997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的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4.工具特征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共同的智力工具”。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一学科具有工具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严格贯彻“强化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加强实践”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并应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来处理现代社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信息技术课传统教学中的两个误区:一是把信息技术课做成中英文打字课;二是把“信息技术课程”变成简单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不可否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练习和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但不能只重视一点而忽略其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既不能只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辅助教学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辅助教学功能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是从图书资料检索入手,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和网络通讯工具的灵活运用;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查找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第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搜索、选择、识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识别自己需要的信息,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学习和研究学科知识。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由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变为计算机操作教学,并辅以语言教学,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使之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他们可以用电脑学习写作、算术、绘画、音乐、数学、语文、自然、英语等科学文化知识,用电脑开发。

(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或选择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练习和锻炼。“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当然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者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例如,某教师将多媒体计算机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局部制作-通论-计算机打字表达-评价批改”等六个教学板块组成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实验。其中,除1、2、6环节主要由教师发挥作用外,其他环节(包括第6环节)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来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片、动画、活动图像等视听情境来代替课本中的静止图片,让学生“根据情境讲故事”或“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因为多媒体电脑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软件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先“局部讲解”再“整体讲解”的方式练习口头叙述。这样既能贯彻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会感到压力,又能为认知主体提供更多练习“讲”或“写”的机会,即积极练习语言表达。在“打字表达”环节,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情况,一边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自己想写的一段话或一篇短文。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这里的“打字”是起到促进思维,帮助认知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在这个环节练习打字。在“评改”过程中,学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和修改。如果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优秀的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供全班欣赏和评论。这种基于网络(尤其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改,由于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评改,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因此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样,学生感到非常亲切,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实验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特色。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计算机实验,而计算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如城镇中小学,要求计算机实验操作课时数与教学课时数之比为1: 1。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对于计算机较多的学校,学生操作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一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而不练是没有用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应用导向”,以实践为导向,精讲多练。“精讲”就是老师要讲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髓;“多实践”就是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意识,而不是“纸上谈兵”、“无机教学”。

(2)对于学生来说,在计算机面前,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物理仪器,而是一个学习、动手操作、构思和创造的环境,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计算机操作是实现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可以综合运用自己在各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计算机工作,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抽象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创造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有趣的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是什么年级,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注重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注重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很可能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培养和培养学生形成真正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精心诱导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热情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耐心开导学生的每一次困惑,使学生在学习和学习中不断进步。特别是要挖掘计算机与其他课程整合所体现的优势,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实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将“计算机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的概念:首先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会飞的花图。蝴蝶一在屏幕上“飞”起来,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一些不喜欢数学课的同学也在这个时候活跃起来。学生根据一只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叠的现象,很快理解了“对称轴”的定义,并受此现象启发,还可以举出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和隐藏功能,使两个对称的三角形不时移动,使其在不同情况下(如图形在对称轴的两侧,两个图形交叉或对称点在轴上等)出现对称图形。);有时隐藏或显示一些线段线和延长线。在这种可视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无聊。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总是仔细观察,积极思考,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发现对称轴的三个基本性质,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不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数学教学的任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