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

高中生上网。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清楚地宣告了我们已经进入了E时代,E时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高中生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互联网。面对网络传输的大量信息,他们往往全盘接受。网络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当我们谈论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时,我们更关注网络本身。事实上,忽视高中生作为网络接受的主体之一是不明智的。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作为上网者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们是一个具有特定接受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群体。因此,我们有必要调查高中生接触网络的心理动机,寻求教育引导对策,引导学生善用网络。

一,高中生上网的现状及心理动机

笔者对上海市复旦中学186名有上网经历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上网目的动机”(多选)的反馈:78.5%是查找信息的第一位,其次是阅读书刊(54.3%)、聊天(53.2%)和欣赏音乐电影(53.2%)。

以上信息表明,几乎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把查找信息作为上网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查找信息”一样,“交流和聊天”也是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目标。作者将这186名学生分组。整理后发现,在一个由品学兼优者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小组(50名学生)中,信息搜索仍然排在第一位,交流聊天排在第四位;在一个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组成的群体(51学生)中,交流聊天排在第一位,信息搜索排在第二位,游戏娱乐排在第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似乎更注重交流和聊天。进一步分析表明,这反映了学生上网的心理动机。

1.高中阶段的教育与高中生对成人社会的了解和干预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这使得学生选择了互联网。

文化教育内容陈旧枯燥,更新缓慢,教学形式不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节,很多时候学生无法寻求到实用的答案。然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潜在的成就感、对成人社会的好奇心以及尽快融入其中的愿望,使他们无法容忍单调的现状。所以,网络以其快速、多变、丰富、直观、互动、开放、自由、隐蔽等诱人的优势吸引了高中生,我们无需惊讶。

现实中,那些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生,在网络上往往处于领先地位。聊天室不是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学习成绩优秀也不需要他们把时间花在为学业服务上。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笔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认为互联网上有无穷无尽的资源。高中生作为跨世纪的年轻人,现在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传统书本上的内容已经很难满足需求,而互联网正好提供了一个向百家争鸣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领先。良好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得到认可,所以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一步充实自己。他们的网上行为可以看作是对扩张的追求。而处于激烈竞争后跑步位置的同学,感觉很累,这主要来自心理。学习成绩差,让他们承受着来自传统观念的巨大压力。虽然几经努力,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但这些学生心中涌动的潜在成就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其他可能让自己成功或快乐的领域。这是一种退群重选的网络行为。既然学校教的课程不好,不够实用,不如在网络世界里游一游,说不定能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生动的例子。上海复旦中学有一个2001的高中毕业生,从初一开始接触电脑,开始上网。进入高中阶段是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他清楚地意识到靠学习成绩考上理想大学的可能性不大。在互联网上,他凭借过硬的技术获得了国内外的订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他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他孤傲甚至骄傲地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真正懂技术的人的。”最后因为这方面的特长考上了上海交大。

不好的是那种消极的,沉迷的网络行为。由于学习成绩的落后,他们长期得不到认可,导致自信心逐渐丧失,自我意识正常发展,自我要求不断降低。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当他们发现聊天室和网络游戏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忘记现实中的烦恼时,他们就主动接受了,然后就无法自拔了。令人担忧的是,与网上蒙面人厮混,受困于网络泥淖(欧美称网游为mud,意为“烂泥”),只能让这些学生离现实生活更远,心理更被锁定。

2.学校的心理环境单调压抑,竞争激烈,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交流空间。初级阶段的心理辅导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接近网络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的青少年,在延续童年自我中心意识的同时,心理生活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青春期的主要心理收获之一,在于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令人兴奋和激动的。与成人世界相比,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是主观的,外部的、有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可能性,主观体验的中心是他们自己。他们心理收获越多,就越容易感到无助和担忧。通常,青少年希望自己的知识、信念和人生价值观能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得以保持,希望自己理想化的知识和设计能够被认可和接受,希望自己能够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成人社会中获得营养,增加自己世界的内容。当青年学生的主观体验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即与外部有形世界合拍时,他们就会显得平静或自信,欲望水平不断上升,从而向成人社会快速过渡。但是,一帆风顺的人不多,大多数情况下,经常被拒之门外。当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行为不匹配时,男生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浮躁和紧张。

激烈的学习竞争占据了大部分校园生活,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可以有可以倾诉的朋友,但是客观环境让他们很少能真正的互相倾诉。再加上社会、家庭、学生生理等其他因素的聚合,高中生的心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但是,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不愿意公开承认我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即使承认是私人的,也认为可以自己解决。很少有人愿意去心理咨询。这也让学生因为不太信任学校的咨询机构而缺乏求助的勇气,于是用简单的方式来平衡和解决_幻想和假设_;网络只是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发泄和倾诉的平台。开放的互联网和易于使用的OICQ让他们不知疲倦地搜索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觉得好的时候,大家都成了网友,聊天室自然取代了心理咨询室。

相对而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青少年中遭受的失败更多,心理失衡也更严重。但随着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的心智逐渐丰富敏感,积累的情感能量越来越丰富却无法释放。所以他们迫切需要沟通,需要倾诉和理解,不想再有负担。就像一个同学说的,“我可以在网上自由宣泄自己的感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网上,你可以随便说,不用管别人的想法。“她认为此时她得到的应该比她付出的多。

可见,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人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舞台,其巨大而丰富的触角为人们提供了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几乎复制了一个完整的成人社会。必须承认,在这个成人社会里,“自我”是不会被挤压的,它无条件接受各种人。当那些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渴望被成人社会接纳的少男少女四处流浪时,他们想要卷入社会,又想从中逃离的尴尬,就在漫游中消失了。他们可以在现实中参与自己幻想的任何事情,从而获得客观的肯定和主观的快感(虽然都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保密性也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更加自由、直接、安全。在网络中,学生的愿望可以不受限制地实现,同时也不用担心失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通过改变身份,避免“自我”受到打击,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