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启蒙教育中的中学生
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清华大学的一些专业,想给近几年入学的学生增加美育课程,因为中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影响了大学课程的学习。总之,优秀的道德品质,聪明的智力,健康美丽的体魄,都是美育的体现。因此,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孩子实施美育越早越好,从怀孕开始。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胎儿不仅能感觉到触觉,还能反射音乐和声音。日本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按期为孕妇和胎儿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然后在胎儿出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播放,发现婴儿对母亲子宫内已经熟悉和喜欢的音乐有积极的反应。在日本,也有许多妇女组织了“维多子俱乐部”,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胎儿进行实验性胎教,从而诞生了东西方古老的“胎教”。
在家庭美育的启蒙中,母亲的作用尤为明显。母亲是人生第一审美对象;母爱是最高尚最永恒的情感美,是人生的第一美感。人类的审美体验是从母爱开始的,母爱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涉及到他的一生。自古以来,人们总是用最美的文字赞美母亲,把最高的感情献给母亲。既然母亲是公认的最伟大、最高尚的审美对象,那么新时代的母亲们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美育启蒙的责任,做孩子永久的美育指导。从心灵到外貌,从思想到言行,都成了美丽的教材和美丽的种子,为造就新一代文明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启蒙美育呢?美育既不是抽象的推理,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只要父母在家里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和氛围,就是最实际的教育。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气质,影响他成年后的审美和兴趣。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就美育内容而言,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和行为的美。
让孩子从小做到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孩子最初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怎么做对怎么做错,而且模仿性很强。如果父母满口污言秽语,怎么能指望孩子从小就说文明语言呢?
其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观察和评价身边的事物。如果母亲在公交车上称赞别人如何照顾她,那么孩子自然能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从而引起美感。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权威性。父母如何说话,如何工作生活,如何对待他人和事物,都会成为他学习的榜样。所以,为了孩子,父母一定要非常小心自己的言行。
(2)环境优美。
家庭成员的整洁,家庭环境的美化,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家庭生活方便、舒适、美好,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即使在婴儿时期,妈妈也要清理奶瓶、被褥、尿布、玩具等。孩子一岁后,要训练他饭前便后洗手,衣服脱得整整齐齐,玩具放回原处。
如果年龄大了,就应该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妈妈打扫房子,洗手帕,浇花等。,使他一方面可以观察和欣赏环境的美,另一方面从自己的劳动中体会到美好的东西是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应该珍惜。带孩子出去玩,开阔了美的视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
(3)外形美观。
孩子的服装反映了父母的思想、品味和审美。所以,家长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变得干净漂亮,体现出孩子健康活泼、令人愉悦的举止,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时代性和民族性。有些家长追求“与时俱进”,大人打扮怪异,把孩子弄成那样,是不科学的审美,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外貌美容中,卫生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个红绿相间的孩子拖着长长的黑鼻子,会有多不和谐。
(4)自然美。
大自然充满了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美,是美育的最佳教材。父母应该多抓住机会带孩子去大自然。出去郊游,爬近水的山,让孩子观察鸟类,捕捉昆虫和蝴蝶,观看夕阳西下,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逐渐发展成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依恋和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文明和幸福的追求。马克思、燕妮、列宁的母亲、居里夫妇等伟人和科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去欣赏和观察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美感,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5)艺术美。
艺术美对儿童起着突出的教育作用。柏拉图曾说,“教育一个人走上正道的第一步,是让他从小就向往美好的身体,然后把心灵的美看得比身体的美更重要。”家长应尽量与幼儿园、学校合作,对孩子进行音乐、舞蹈、图画等方面的训练。诗歌受到孩子的喜爱,家长可以通过听写促进孩子的语言和智力发展。例如,女作家丁玲的母亲姜胜美给正在学英语的女儿听写唐诗,让丁玲在上学前就能动情地背诵几十首诗。
听故事也是孩子们的最爱。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美好的轶事和民间故事。比如儿童心理学家冰心的母亲杨福慈,就曾一边教孩子“字片”,一边生动地讲述“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冰心在童年就认识了世界的善、恶、美、丑。而茅盾的母亲能深入浅出、津津有味地给小讲《西游记》,这使他从小就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