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所有需要学生注意的物体和操作活动,都要尽可能赋予无意注意的特征。

老师的教学内容要恰当,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有所创新。这是激发小学生兴趣,保持他们对学习注意力的关键。

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时,要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表情和手势等,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熟悉的课文阅读、同类题型的反复练习等,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法保持新鲜感。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物体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局要相对稳定。在视觉辅助手段的应用上,背景材料一定要淡化,呈现的时间要适当,不要过早展现。后半节课使用的教具,不要在课开始时让学生接触。

老师的衣服和发型不要太耀眼。有些老师经常在换了新衣服或剪了发型后,在课前在学生面前“发光”,可以有效削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迅速、恰当地处理意外事件。如果天气突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下雨、停电、室外噪音等。),学生生病或严重违纪,老师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惊慌失措。他们应该用自己平静的情绪谨慎而迅速地处理,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课间休息时,不能让学生玩激烈的或竞技性的游戏,以免学生过于兴奋而不能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注意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要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内容和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注活动完成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组织注意力。他们绝不应该离开课本本身,孩子的知识和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学习动机

让小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是让他们专心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评分要宽松;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正面引导。比如给红笔的每一个应用做一个正号,比如“√”“古”“优”;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得到肯定,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培养学习兴趣,更加重视学习活动。

3.培养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训练有素的注意力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分心,能够快速转移注意力而不产生惯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的困难任务,交给学生去解决。任务可以和课程结合,也可以纯训练,老师可以根据要求自己设计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一次小测验,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再比如随机呈现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迁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简单的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注意力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所以注意力的核心是务实,而不是追求看似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仅不会有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更严重的是会养成注意力的不良习惯,如无精打采、疲劳等,大大阻碍学习效果。

(三)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改变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高度集中需要相当多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的关注势必会让人疲惫不堪。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集中注意力而不疲劳?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堂课中,甚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融合在每一个认知活动中。比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先易后难,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这样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放松。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尽量防止注意力不集中的机会,让小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力的转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使两种注意力按照一定的程序交替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在如何运用注意力转换两定律上也是如此。

1.如何充分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坚持学习活动的前提。

(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要向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知识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可以理解其作用和社会价值,激发其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使其进入有意的学习活动。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学习活动需要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任务过重、节奏过紧,应放松心情,给学生适当的放松时间。有时候,老师放慢语速,穿插一些有趣的对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学生就越不容易分心。

对于学生无意的注意,要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创造一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1)教学内容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抽象枯燥的内容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方法要直观灵活。根据学生无心注意、具体思考的特点,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是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没有具体的对象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直观、生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图片、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任何学习都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来互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需要学生下大力气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有所突破。所以学习重点难点的时候,特别容易累;但是,单靠无意的注意是无法达到系统学习知识的目的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两种注意来协调活动,把握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间的转化规律,既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等让学生轻松学习,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学习知识。但在阐述基本原理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发扬刻苦学习、知难而进的精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时,他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学习上,他不再对学习感到头痛。这时,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无意注意。意向后的注意力是通过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转化的。是一种更高级、更自觉的注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为学生培养的。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课最重要。正如姚教授所说,首先要讨论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问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期望。有时候我们想象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了解学生状态后,我们会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目的和意义,大致指出并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每节课的开始也很重要。可以尝试用问题、例子或者社会事件来引入我们的内容,也就是姚教授说的尽量体验理论生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不同的例子。这些例子要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心理学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

老师的表达和表现也很重要。有好的教案,不温馨不和谐。两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动力了。

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操作难度适当控制激励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价。

(四)适当奖惩,保持内部学习动力。

(五)设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

(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因材施教?

教师能够清晰地把握所教对象的气质特征,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容易生气的弱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对于热血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轻浮、优柔寡断、不体贴等弱点,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完成自己开始的事情,对他们严格要求,形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于有粘液的学生,老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固执、冷漠、偏执等弱点,训练他们的敏捷,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于抑郁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情感脆弱、敏感、多疑、孤独、胆怯、羞怯等弱点,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乐群等心理素质。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由于中国教育对“标准”和“最佳答案”的要求太多,所以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和可能性,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不做任何评论。也就是理念要“开放”。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启发式问题;

(2)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讨论,产生思维碰撞;

(3)发散问题与收敛思维的结合,就一个问题,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归纳,训练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动机、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创作知识和技能。

(7)平时鼓励学生做小发明或配合老师参与一些科研项目。

(8)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9)教给学生新的创造方法。

(10)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

(11)让学生分析总结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性活动,实现对创造力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从认为创作是伟人的事到普通人也能创作。

5.纠正不良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错误的行为是不良品德的前奏;品德不良是犯罪的前奏,采取的教育措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心理学依据,主要包括:强化动机理论:采用负强化;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道德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学生坚强意志。道德发展理论:从他律到自律

还有:

(1).消除怀疑和反对。

教育者在改变品德不好的学生时,首先要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用信任和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用包容的爱向学生示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消除他们的疑虑。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育的影响力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没有这个前提,转化教育不仅无效,还会适得其反,加速学生堕落。

(2)自尊和集体荣誉感的重建。

品德不好的学生,在长期的低评价中形成了自卑的状态,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种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对批评和惩罚无动于衷,似乎毫无羞耻感。其实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其实他们没有荣誉感,往往是因为没有真正融入集体,或者觉得被集体排斥。因此,教师在转型教育中重建学生的自尊和集体荣誉感是非常重要的。

(3)形成是非感。

是非观念和感情的形成离不开道德认识的提高;提高学生道德意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说理,也就是常说的说服教育。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存在的“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就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会使教育者的说理对学生完全无效。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个是具体人的意义障碍。这种意义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动机,往往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给他们。学生可能对这个老师有意见,有意思障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交谈表现出善意,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消除学生的敌意。

第二是具体要求的障碍。这种意义上的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态度的情况下,机械地重复一些要求,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拒绝接受。这是一些要求的意义的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关键是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4)改善微观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善学生所处的微观社会环境,让更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社会因素出现。因此,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适当的干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5).锤炼道德意志,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对于品德不好的学生来说,接受转化教育过程中的考验是教育者信任的表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改正坏习惯。测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测试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有适当的监督,力求成功。二是允许复读,在复读中坚持教育。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重复,这有其双重性:如果学生能从重复中吸取教训,这种负面的体验会成为日后约束诱因和不良习惯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反之,可能会出现大的倒退。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复读为契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学生继续保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换句话说,当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个事物时,这就是注意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善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习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没有任何意图、目的和努力而产生的注意。是人们对那些强烈的、新奇的、有趣的事物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指向和专注。既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

1,合理使用直观教具,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一些直观教具。因为有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无意的注意。但直观教具在教学中一定要合理使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的老师在使用完幻灯片和视频播放器后,不把幻灯片取下来或者放到镜头上,就开始讲解其他内容,有的同学还会盯着幻灯片或视频看,影响听力效果。有的老师过早地展示直观教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直观教具吸引住了,老师讲解的内容就被忽略了。

2、防止单调,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单调、沉闷、重复的东西不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时要注意灵活性。老师说话的音量、语气、节奏的变化,老师表情的变化,都能引起学生无意的注意。此外,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拼音字母,可以用游戏辅助法;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教小山羊。教学《雪中的小画家》可采用绘画辅助法;教学《钓铁牛》可采用实验演示法;在进行文本朗读教学时,可以分为全班朗读、小组朗读、个别朗读和角色朗读。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有预定目的的、通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维持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仅靠无意的注意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仅靠无意的注意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

1,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越清晰,意志力就越强,注意力就越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教育学生把自己确立为建构者。要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学习的思想,让学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太阳》时,可以这样介绍:“人们说万物生长在太阳上。太阳有什么特点,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太阳》这一课吧。”

2.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知情义合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即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思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对知识产生冷漠和厌倦的态度,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的时候,老师一边讲解诗歌,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作者、香炉山、瀑布。学生看着黑板画,仿佛沉浸其中,一下子就有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和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有* * *音。当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教学任务会更好地完成。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看到、听到、口到、手到、心到,可以更好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看书,看图,看演示;听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阅读,回答问题,讨论;书是空的,在书或笔记本上圈圈、点点、划划、记录;进行表演等。

第三,因材施教。

这个学生的注意力受到他所知道的一些常识的影响。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教的知识略知一二,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活动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常识,还要让学生有所发现。比如教鲸鱼,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鲸鱼看起来像鱼,生活在海洋中。它是一条鱼吗?学生画鲸鱼的时候,经常会在鲸鱼背上画一个水柱。这个水柱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什么海洋动物?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听课、提问,还是习题、复习,老师都要照顾到全班的学习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的速度和难度要适中,让成绩好的“吃饱”,成绩差的及时消化吸收。布置作业时,有的同学写得慢,有的同学写得快,写得快的同学写完后喜欢东张西望或摆弄东西。老师可以教育他们养成写完练习默读的习惯,或者安排一些提高练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注意规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