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村在哪里?
关于垂杨村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按照祖上的传统,最初命名为武家庄。孔子来这里观礼时,看到村子周围垂柳环绕,遮住了太阳,使它生长得很奇怪。他称赞太阳:“这是一个垂杨村!”此后,这里被称为垂杨村。村碑上的碑文是错的,因为村西有一个哭泣的阳泉。
关于垂杨村建立的年份没有考证,但孔子在公元前515年(春秋时期,鲁二十七年)观察了这个仪式,当时这个村庄已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村碑上的碑文,远非明代以前。明朝天顺年间,垂柳作为莱芜四十二保之一,管辖周边二十二村,证明垂柳村是其中之一。民国初年,垂杨村设关彝乡,辖李刚、马林、小洼、毛祠、花水泉、于家泉、北山洋等村。解放后,它属于李刚乡和口镇公社,现在属于口镇。
先民在此定居,说明他们被科学研究过。三泉在流,河水永远在流,有了人类生存的源泉。垂杨村的水好,大家都知道。在该村西南部,泉水形成100多亩水田,其中水田100亩,年产水稻2-3万斤。芦苇塘10亩,又名鲶鱼塘。鲶鱼和鲫鱼每年都在池塘里自然繁殖。荷塘10亩,莲藕鲜脆,年产量10000公斤。芦塘、荷塘并列于垂杨泉东南,与稻田相连。芦苇花开,稻香,鱼肥,莲藕肥。这真是一个鱼米之乡。
从1973到1975,村民们发扬愚民精神,从河东运来了近65438+万立方米的红土,在河滩上开垦了200亩土地,改造了近100亩废弃稻田(水位下降水稻就收不到了),扩大了耕种面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65438年至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亩产大幅度提高,村民生活基本达到温饱。1980 ~ 1985,科学种田,粮食蔬菜(主要是大白菜)收获大白菜。垂杨村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大白菜收购批发市场(站),年经营量超过10万吨,主要销往上海、东北等地。垂杨大白菜有一阵子出名了。村民人均收入一年增加200多元,经济意识开始转变,市场意识确立。2000年开始调整种植结构,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大规模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步入小康。
垂杨村村民勤劳善良,讲究礼仪,重视文教事业。明朝隆庆四年,莱芜县令傅国弼在此立了一座孔子观礼处碑(简称孔子碑),并建立了垂杨书院,又称观礼书院。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修复不及时,长期坍塌。后迁至关帝庙,更名为关里学校。关里小学成了周围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民国初年,戚廷秀(戚官庄)、()曾在此任教。
民国二十五年(1936),官立校舍由富户村民重修,规模扩大,并建有女子自习室,属先进之举。会长车薛婧、童琴等。,由陶炎农(本名一,卒于1956,生前系山东省工会秘书长,陶南)主办。有方碑为证,正面题字为陶占义,背面有占地的条文。
解放后,官立小学改名为垂杨小学,至今仍有邻村的孩子在此就读,其中有贾、吕祖珍、韩传勇、任、张。1975至1978扩建校舍20所,初中六、七年级(两年制)1班,高中(两年制)1班,九年一贯制教育,试验田100亩。学生也是学农出身,在寇镇小有名气。他们多次提供县级和镇级的现场会议。莱芜二中的刘文谌(后来的校长)等老师曾带领学生在此实习。1978后,中学停课,只剩下1-5年级班级。2000年,根据上级政府指示,在田庄小学合并班级。
1977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垂杨村已有近百名学生考上高校,其中研究生4人,教授1人(山大张玉军教授),今年已有6名学生考上本科。《莱芜日报》曾以《口镇有状元村》为题报道该村。
垂杨村附近有一些旅游景点,如孔子仪式纪念碑,山口东陵水站,方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和莱芜战役纪念馆,还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稷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