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营造新型师生关系和民主氛围。
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过分管理,教学方法不灵活,都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敢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政治教师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以绝对权威自居,垄断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课堂变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上好一堂政治课。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搭建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从而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步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营造积极思维的教学氛围。
学习来源于思考,用脑思考是开发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充满新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要设疑,引思。思维源于怀疑,怀疑是思维之火。有怀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解释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学中运用回答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他从不直接向学生陈述或传授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得出结论。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正问句、反问句、屈问句等方式大胆提出假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上的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好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上的一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通过呈现事实,交流论证,以论证促思考,讲道理,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事实证明,学生动脑子发现问题,讨论论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比老师讲解几遍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美国为什么利用人权问题一再炮制反华提案”、“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开放方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们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情和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浓厚,就不会入迷,就不会有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是指学生以高度的兴奋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现在面前的真理感到惊讶和震撼,在学习中认识和感受自己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为人类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思考、观察和学习。所以,兴趣是创造之母,是成功的老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源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那种教条,死记硬背,枯燥的语言,直白的讲解,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会让学生抑郁,厌烦。教师要创新,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丰富、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用比喻激发兴趣。由于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是抽象的,教师应遵循人类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运用形象、生动、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那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例子作为比喻,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果用“身体和衣服”的关系来解释生产关系,就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根、干、枝”的比喻来说明三大产业的关系;用“开窗装纱窗”的道理来解释对外开放与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关系,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起到了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第二,带着感情的激情。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敞开心扉和情感的过程。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和远大志向,对祖国、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是激发创作欲望、激发创作热情、激发创作斗志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思政教材丰富的内容,创设和运用具体的教学情境,或载歌载舞,或声嘶力竭,或声泪俱下,以激情和亲情来激励学生。比如,强调对* * *产品主义的坚定信念,似乎让学生看到了无数* * *生产者宁死不屈,在屠夫的屠刀下英勇就义的惨烈场景;讲爱国主义,歌颂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学生以“我来自中国”为荣;讲述科技强国、教育兴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历史使命,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为己任,从而在生动的教学中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怀。
第四,营造优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可以促进人的创造能力。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创造力的驱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或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手段。美育发展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需要。
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促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美化自己,创造未来世界。从这个方面来说,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审美意识的教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为理性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非常完整科学,以美启迪人,陶冶人,对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体现在思想美上,用* * *无产阶级理想陶冶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养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准备。三是体现在行为美上,以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社会公德为准绳,帮助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养成文明行为、关爱他人、热爱集体、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等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贯彻审美教学的原则,做到语言美、体态美、教法美、板书美,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政治课的理性美和现实美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享受美,体验美,憧憬美好的未来。那么,就会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动力,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一代人。
五、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也是培养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古今中外科学家的发明都是艰苦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创造力在实践中发展。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对动物和植物的长期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优胜劣汰”的基因变异规律。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逐步发展起来的。政治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进行思维加工,撰写报告或论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和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从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中认识到社会的主流和本质,明辨是非,提高理解能力。比如我们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拟定一个社会调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个调查。学生可以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大量事实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通过社会调查,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针对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表达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