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五百字》评析。。

秋天真诚的话语不应该是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大胆的孩子要记住比赛。“秋风秋雨愁人”,这是古代的一句侠义碑文。扪心自问,如果是你,你敢吗?——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投身革命,每时每刻面临生死考验!你能做到吗?——为了大家,放弃小家。为了更长远和更多人的幸福,放弃自己奢华温馨舒适的生活吧!在肯定和否定的回答之间,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是忠于大义还是狭隘的爱。在我昨天看到的东西中,它最让我震惊。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勇气、正义和世界上最壮丽的爱。当然,我也看到了他们的脆弱。他们是读书人,有一腔拯救国情的勇气,他们的勇敢行动震慑了一切邪恶的人和一切邪恶的潮流。但毕竟是读书人,没有实力打,没有!是武力!因为他们奋斗的力量可以撼动山河。难怪发誓不杀伯仁的李姗殷县令上吊自杀了。“秋风秋雨愁人”留给世人的,散落山河,一片秋景。在这种“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热血沸腾的人能担心一大群丑陋的面孔喊着“春光明媚”吗?面对风雨煎熬的人能不担心吗?(未完待续)-根据风雨

背后的声音——秋瑾和王庭筠

作者:武才人

在她传世的所有照片中,带着匕首的照片是最常见的。她的容貌原本很端庄美丽,却因为眉宇间的冷气和刀锋,久久难见。

“我不惜花大价钱买宝刀,却无法想象一个女子能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但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鉴湖》的女主角秋瑾。

她曾经有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秋瑾,原名秋闺瑾,称玄青。这些汉字温暖而细腻,读起来就像琼瑶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一样令人愉悦。只是后来,她下定决心要“比男人更优秀”...我希望男人屈服...而且做男人做不到的事”,于是她改名秋瑾,theNo。熊静。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女人。她最早是在中学课本上读到她的诗和事迹。我以为她一定是被封建家庭和男人欺负了,于是奋起反抗。

有时候,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来自大多数人的想象。这种差距值得深思。

她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天资聪颖。“我小的时候,在家和哥哥姐姐一起学习。我天资聪颖,读过一次...之后我逐渐学会了针线活,尤其是刺绣。”“读书全在义,而我善词,工于诗,工于美。”

“一湾流水好无情不送悲送红花”“烟在陌唇轻,香暖燕翅始诚”“窗外芳草如烟,幽闺懒廉”——这些都是她早期的诗。无非就是一些充满爱恨情仇的句子。虽然她从小热爱骑马和击剑,但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时代也是多愁善感,有一颗楚楚可怜的心。

结婚时,秋瑾被父母许配给了王庭筠,一个富有绅士的儿子。她嫁的老公,比她小四岁,岳麓书院毕业,长相清秀,性格温柔。据记载,他“清清白白,身材苗条,面容白皙,有帅子之誉”。

虽然王庭筠没有秋瑾那么有才华,但他并不像某些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是个文盲,可以算是个懂书懂礼的富家子弟。而且出家之初,秋瑾和老公公婆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接下来的几年,秋瑾给王家添了一儿一女。

奇怪的同床异梦,真的和老公背道而驰,是从她来北京之后开始的。1903年,王庭筠通过他在曾国藩家的亲戚,捐了一个掌管户部的京官。秋瑾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后,结交了许多进步的朋友,眼界也逐渐开阔。巧合的是,她在北京的住所恰好是吴志英的隔壁,她是一个有着负面文学名字的才女。秋瑾和吴志英彼此很合得来。两人都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造诣,思想都倾向于创新,向往着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新鲜事物,于是结拜为姐妹。通过吴志英,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和报纸,境界不断提高。因此,她逐渐拉开了与保守且热衷于事业的丈夫王庭筠的差距。

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王庭筠虽然是一个保守的人,但他对妻子的言行并不像那些封建专制丈夫那样严格。秋瑾为人处事一向比较洒脱。两人第一次大冲突是因为秋瑾在中秋之夜穿男装去看戏。据说王庭筠为此事打了秋瑾。对他来说,毕竟是北京官员,妻子的惊世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秋瑾在几天后赌气离开的时候,不仅找朋友再三劝说,最后还亲自来道歉,把她接了回去。

他其实对秋瑾很有耐心。也许是为了更接近她,他还学了外语。而秋瑾对这个才华不够,思想陈旧的老公还是不满意。

秋瑾在北京遇到了一个日本女人。她是史静大学日语教师服部哲博士的妻子。秋瑾曾告诉她,她不喜欢甚至厌倦丈夫的温柔善良,不满意“和谐”的家庭氛围,却找不到抗拒的理由——“我总觉得对这种和谐不满意,甚至是厌倦。希望老公强奸我,暴力压迫我,让我鼓起勇气和男人斗争。”

这还不是王庭筠最大的悲哀。当一个人不爱你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的。

服部哲·外川智子在回忆录中说,秋瑾曾多次对她说:“我决心要做一件让男人瞠目结舌的事。”尽管服部哲·外川智子告诉她“女人生来就不低于男人,她们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穿着男人的衣服,身体却无法改变。女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女人,只有活得没有自卑和尊严,男人才会佩服她...你固执地打男人,却表现出你软弱的本性。”其实两性之间,永远不会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种事。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感。但这些观点秋瑾很难理解,也不接受。

对于秋瑾赴日留学,王庭筠一开始就强烈反对。有些人抓住这一点猛烈抨击他,骂他是清廷的走狗等等。事实上,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王庭筠是朝廷的官员。他的妻子抛下年幼的孩子去了日本,他也可能参加反对清廷的革命活动。一个是因为夫妻情分难以割舍,一个是怕给家里添麻烦。要求他慷慨回答,很奇怪。为了阻止秋瑾出国,王庭筠抽空陪秋瑾逛街,看戏,买她喜欢的字画文物,但这一切都留不住秋瑾的心。

但最后看到秋瑾决心已定,这个男人因为离家在外,也不放心。相反,他去找服部哲凡子说情,请她做秋瑾赴日的“向导”。他对服部哲·凡子说:“如果你拒绝带走她,我的妻子会不知道如何受苦。虽然我们有两个孩子,但我还是求你带着她!”

有人说,如果王庭筠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与妻子齐飞一争高下,或许这段婚姻还有救。而他确实做到了,他不是王庭筠,而是谭嗣同。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勇士永远只是我们中的极少数。

她是一条要闹的龙,他只是爱锦鲤鱼,在一个和平的角落;她是要在天空中翱翔的鲲鹏,他只是枝头安静的小山雀;她是大家眼中铿锵的玫瑰,他只是玫瑰脚下的无名野草。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巨大差距。所以有人说他应该感谢秋瑾。要不是他的妻子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他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

但其实他们忘了,即使他只是一株杂草,他也需要雨露的滋养。也许他想要的不是历史书。他想要的只是一个稳定的家庭,膝下有儿女,有互相照顾的妻子。

他好像没什么毛病。错的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

据史料记载,秋瑾死后,王庭筠元气大伤,服汤药数月,身体逐渐消瘦...病了两年,他负担不起。年三十岁,葬于覃逸四甲三都叶子堂。

我见过太多对这个人的指责,但其实他才是那个被命运戏弄了很久的人。如果他没有娶到秋瑾这个世间少有的侠女巫师,也许他这辈子会幸福很多。秋瑾常年与他分离,对他的感情接近于零,但他坚持不肯放弃这段婚姻,一直没有纳妾。这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的情况下是非常罕见的。即使在今天,当年他为秋瑾所做的,恐怕今天也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

此生,虽然我不能成为一个男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心不止于此,男的好厉害!秋瑾传世的照片里有很多男装的图片。她外表的温柔和行为的刚毅成反比。如果她一直是个男人,或许,她自己的痛苦会少些。换句话说,留给别人的痛苦会更少。

她和王庭筠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然而她所有的诗里都没有母爱的痕迹。在她日本之行后代代相传的信中,她从未向他们提及一个字。

据1935《湘乡历史地理常识》记载,民国24年,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王庭筠的父亲看到他的儿媳妇突然回家,以为她已经改变了主意,喜出望外,所以他热情地接待了她。秋瑾说他想办学校,但是缺少资金。王庭筠的父亲拿出一笔钱给秋瑾,这样他的儿子就可以和秋瑾再次见面了。几天后,秋瑾趁机从王家溜走,迅速返回上海。

不只是这一次秋瑾回王家要钱。王在《秋瑾阿姨的回忆》一文中说:我家过去住在湘乡的荷叶。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看见我姑姑秋瑾来我家。她每天都在我妈房间看书,呆在家里。在湘乡住了一个月后,她回到了湘潭。据我妈说,秋瑾阿姨找她妈要钱,她没理。秋瑾阿姨在桌子上砸了一刀,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人见她这么凶,管家给了她4000块钱。

1907期间,秋瑾在浙江大同书院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秘密策划武装起义,战败后被捕。农历六月初六,死于玄亭口。

她死了。为了她的理想和正义被斩首。有人目睹了残酷的行刑现场——透过人群的缝隙望去,有一个女人躺在血泊中。人看起来很瘦。

在她的一生中,除了生了两个孩子,她几乎是以男人的生活方式活着。有些人会认为死亡最终成全了她。但我就是觉得难过。

刀和酒,其实都不是女人的东西。她带着一把日本刀,擅长喝酒,穿着男人的衣服,把名字改成了熊静。也许她的理想是男人的理想。而历史依然是人类书写的历史。

秋瑾死后,她哥哥被印伟带走,不敢去收尸。先是被山塘牵制,仓促掩埋(埋在浮山山脚下),后被挖出来埋在“严家滩兵社”。后来和许把她葬在西湖附近,但因为清政府要平坟,只好把她的尸骨挖出来放回严家滩。

这时,王家挺身而出,派人以儿子王元德的名义前往绍兴,冒险将秋瑾的灵柩运回湖南韶山,与王庭筠合葬。1912年5月,经湖南、浙江两省同意,秋瑾遗体重新安葬于杭州城外西湖西支桥。湖南妇女界和同盟会经总督府批准,拨出长沙市庙重建秋女烈士祠,全部由王家出资。

秋瑾没有伤害王家。而王家对秋瑾,也是仁至义尽。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作家或电影编剧不惜妖魔化,把他的形象丑化,以衬托夏的光辉形象。虽然激起了王氏家族和秋瑾后人的强烈愤慨,但的反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王庭筠在泉水下,估计会死不瞑目。

秋瑾死后不久,王庭筠也去世了。失去父母的王灿芝在八岁时几乎死于饥寒交迫,而王元德从未为母亲写过一句话。

在那些完美、高大的身影背后,有许多微弱、悲伤、哭泣的声音。然而,没有人听到。

有机会看了女主角秋瑾的放映。不知道为什么接下来的几天总是缠着秋瑾/水晶。也许她女扮男装真的很帅很可爱,表情让人难忘。其实我对Crystal一直没什么感觉,但是这部剧说明她演的很努力很努力,而且长相也不错,值得加分。

看这部电影最感慨的是对过去历史书的记忆。作为高考历史班的一员,我对陈天华、徐锡麟、经世忠、孟慧这些名词都很亲切。对男女来说,天佑更是亲切——看到他们出来我忍不住笑了,全场都笑了...虽然我每次都想笑他们的慷慨,上帝保佑真的有点像徐天华。他一脸包子脸认真说话的样子,还有他穿着中山装留着长发走路的样子(可能是因为太胖了),让我立刻看到了当年历史书上徐天华的黑白照片。在日本,反对集体回国的学生竟然是鲁迅和徐守尚。他们没有说出片中学生的名字,但是查了资料才知道,了解了很多。

剧本还算扎实,好像没什么重伤,整体感觉挺严重的,但是武侠剧特别多,一开打就容易迷路。我之前采访过邱礼涛导演,对他导演的电影很清楚,但看过的很少——因为不是血腥恐怖就是打斗,口味太重。但是我不同意有人说这部片子低俗。可能流行,但是低俗,庸俗,媚俗?至少男女主角秋瑾和徐锡麟很亲近,但并不亲密,只停留在战友和战友之间,再也没有在暧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秋瑾死的时候,虽然有“等”的举动,但是没有回来见她最后一面。我觉得这个细节有点精致。

秋瑾的丈夫王庭筠是一个喜欢花鸟鱼虫的君子,而郑嘉颖很英俊。好在电影没有把他当成秋瑾的对立面,也给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说“我是君子,我生来就是君子,不能玩救国。写诗能救国吗?”当时真的觉得他很有道理,连秋瑾都被他搞得有点糊涂了——于是走上了武装救国的道路。虽然王庭筠不是英雄,也没有野心,但他仍然是一个体面的丈夫。他对女人的刀枪很宽容,每次回来都接受离家出走一两次,甚至毫无怨恨(只有一次秋瑾男装出席某个高调的公开场合,他发了脾气)。只是秋瑾为了大家不得不抛弃家人。其实他也很穷。

片中还有两个角色,是秋瑾在日本时的战友。男生有钱有家,追女生,被其他战友拦着。多年后他们又见面了。秋瑾发现这个女孩还是以小妾的身份嫁给他,不想理她,非常生气。女孩可怜巴巴地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真的帮了我很多。我是来接你的。”我的想法和上面一样:秋瑾本人是正直的,不忠诚的,独立的,不屈的,但是这个离开了革命道路的姑娘有什么不好呢?当她父亲去世时,这些热情的同学和同志有没有出来帮忙?如果有,也不会让那个男生趁她危险;如果有,多年后看到她嫁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可能甚至不知道她遇到了困难。如果英雄们说不能计较这样的小事,要先救国,这样才能避免更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跟时代和时局关系不大吧?这个女孩只是希望有人对她好。至少现在,她可以轻松地出钱帮秋瑾办报纸。

我真的没有野心。如果我生在过去,不做汉奸就永远成不了英雄。但在这样一部正面赞扬秋瑾的电影里,和她不一样的小人物,虽然没有立体丰满,但还是有血有肉的,毕竟是好的。

邱礼涛知道这种传记片很好传,尤其是秋瑾负责女权的崛起和革命的火花,所以难免有很多高大全的台词。他的对策是完全避免,而是最小化,同时保持主题和叙事的亲密度。他既保留了《秋雨愁》的点睛之笔的强调和渲染,又尽量用口语化的句子来阐释秋瑾的志向,同时又进行了层次化的处理。从“男人为什么不能做女人”的问题,到后来的革命大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避免无聊。当然,满足观众娱乐的最大前提是把革命者全部塑造成武林高手和枪神。

这个主题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来处理,以秋瑾之死作为结尾,但这样一来,高潮就过于饱和了:徐锡麟起义,巨斗,被捕后死亡,接着是秋瑾的拒捕之战,死亡,大量连续的动作场面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秋瑾被捕后官场上同情者与砍头者的角力也难以充分展开。今天的做法是把秋瑾一战放在开头,徐锡麟一战作为高潮。之后为了呼应秋瑾主演,又加了一个光复会成员当克星?基顿的巧妙逃脱,在武功上是平衡而饱满的。整部电影齐头并进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邱礼涛不做死板的回忆和倒叙。他用情感将两条线索串联起来。被抓后的每一个场景,都对应着一种回顾的情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进,形成流畅的叙事,让人想起Memento的别出心裁。

影片没有主角和配角,几乎都各有千秋。邱礼涛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没有浪费任何一个角色对剧情的贡献。秋瑾老公一看就是个爱享乐的有钱人。通常观众期待他衬托秋瑾正气的绿叶,并不期待他有什么正面影响。但是,正是他那种吐心撕诗的疯狂行为,成为了秋瑾留学日本的动力。这样的人物处理在一般的动作片中并不多见(希望秋刀不是如履薄冰的粉丝)。阆中夫人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没有她,秋瑾长长的“女权主义”野心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表达(她不能总是和男人争论,也不能和徐锡麟讨论)。甚至在陈天华跳崖后的追悼会上,一群兴师问罪的官生显得不可理喻,也对秋瑾的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会成为一文不值的路人。

影片中的打斗呈现出一种“单挑风起云涌,群殴平”的效果克里斯托和熊欣欣的室内打斗就是狭小空间内动作调度的典型例子。借助钢丝和快速剪辑,肆意破坏的文章极具视觉冲击力,借助武力的动作设计,面对一份燃烧的文件成龙式的机灵挣扎,彻底抹杀了Crystal非从业者的身份,造成了与熊欣欣惊心动魄的对决。杜宇航和熊欣欣之间的高潮打斗是空地上的一大成功。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成年人的武器,飞来扫去,踢来踢去。两个人都是从业者。与前者相比,他们在房间里更有气势,但不足和威亚的痕迹一样严重,尤其是炮击后飞来飞去的人。杜宇航可能天生就是武术冠军,但他还是有些套路的痕迹,需要镜头语言来弥补。

相比之下,十几、十几就可以认为不尽人意了。当初秋瑾在院子里一个敌人砍倒,几乎就是一个主妇切菜,完全没有主人的风度。不如鞭挞后面集市上的官兵,但在剧情上不是很站得住脚(就算她老公捐了官,他老婆打了官兵,打了洋人,却能全身而退?),是为了文学和武侠剧的比例协调而加入的。日本学生与军警冲突的剪辑是最差的,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不大,但自有其意义:怎么拍一部历史片,不夸大民族情节,不打几个日本人?徐锡麟受伤后,与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是最英勇的干云。他拍的是男主角的悲剧结局,但是太短了,反派成功的结局总是憋屈。

在拍摄历史电影时,邱礼涛的风格是非常现实的。之前的《叶问前传》也是历史题材,但总有夸张的噱头来描述一代宗师的成长,比如鲁豫大师、日本“资深”间谍,而《秋瑾》则完全抛弃了这些,除了夸张的武打,几乎没有超现实主义的笔法。徐锡麟被绑在血盆大口中被虐待的场景,秋瑾被折磨时撕心裂肺的惨叫,镜头特写中惨不忍睹的手指,本来不可能如此震撼,但既然还原了历史,没有这些就没什么味道了(顺便说一句,还是不建议家长带太小的孩子去看), 而革命先烈刘道一和陈芬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的场景,如果换成和《神枪手》和《智慧星》结尾类似的定格照片,在樱花下牵手。

另外,拍一部历史传记片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今天观众都是历史专家,怒火中烧的情况下,更是要如履薄冰,避免一不小心闹出笑话。在这一点上,邱礼涛在细节中看到真实篇章的能力是不小的,甚至到了过于严肃的地步。影片中,日本学生把拍照称为“照片”,在电影院里引起一片轻笑。不过考虑到故事年代和这个外来词的来源,这里的用法还是很贴切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几个,喜欢真实电影的观众当然会收获很多乐趣,但历史的真实未必符合艺术的真实,在难以调整的观众中,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观影体验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