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急!在线

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月欢。我的祖父是贵州的知府,我的第一个祖母是苗族。父亲年轻时参过军,辛亥革命时参加过地方武装起义。后来因为袁世凯遇刺身亡。我母亲是名门望族的女儿,从小就识字,对沈从文影响最深。湘西偏远的地理特征和他独特的苗族、汉族、土家族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毕业于凤凰县第一小学。这是他的最后一个学位。1917年8月,按当地习俗进入当地土著部队,留在沅水流域,当过兵、班长、秘书、文书、秘书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他看到了“湘军”的强悍和凶残,也看到了地处川湘鄂黔边的湘西。1922 (20岁),在接触到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向往,他只身前往北京。未能升学后,住在“尤溪会馆”(半年后搬到银闸胡同一间公寓,“狭窄发霉”)自习,开始文学创作。这期间,他主要以“沈从文”、“休·云韵”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主编《京华日报》、《人民文艺周刊》副刊。郁达夫著名的《向一个文艺青年的吐露》,是1923对沈从文求助的回复。1926年(24岁)出版第一本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诗歌),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柑》,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1928 1,去了上海。8月,应胡适之的邀请,他以小说毕业的资格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讲师,教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和戏剧集,小说《爱丽丝中国游记》第一、二卷,《若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多管闲事的人》、《不朽的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等。从1929到1,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创办文学杂志《红与黑》、《世界》,并加入新月社。1930年夏,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1931 1十月,胡也频被捕入狱。2月7日,与柔石、尹复、李伟森、冯铿(又称“左联五烈士”)在上海龙华被枪杀。4月,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和她的孩子回到湖南常德。今年秋天,应杨振声邀请,我去山东青岛大学任教。1932年秋,应杨振声邀请赴京,加入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在此期间,沈从文每年都要发表一批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愚公日记》、《旧梦》、《女演员的一生》、中篇小说《女巫之恋》、《天才的交流》、《泥人画》、短篇小说集《男人应该知道的事》、《十四夜及其他》、《沈从文作品集》等,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的时候,沈从文发表了《缅怀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65438年6月+同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人的态度》,引起了著名的“京沪之争”。在这一年里,他还发表了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一个的石》、《慷慨的王子》和《月下风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是沈从文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年。这年5438年6月+10月,他回湘西探望病重的母亲后,写出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并在他的代表作散文《湖南游记》(1936)、《湘西》(1939)中写了许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园集》、《游园记》,在随后的两年里,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出版了一系列小说,如《沈从文小说》、《沈从文小说选》相关知识:1933前后,左翼文学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也频、丁玲、蒋光池等“早期左翼作家”因种种原因退出文坛(或被杀、被捕、病逝等。),而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翼新秀”开始崛起,茅盾的小说创作也进入爆发期。和茅盾等众多作家一样,沈从文的人生也在1937抗战爆发后经历了剧烈的动荡。19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高校南下,途经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后返回湘西,再经沅陵、贵州至昆明。曾任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至1946。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京,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在此期间仍有《女人的日记》、《长河》等长篇小说,以及《家庭主妇》、《君子之妻》、《如坤》(不同于《如坤》)、《邓椿集》、《黑风集》、散文集《祥兴散文》等短篇小说。由于沈从文在文坛发表的多篇文章引起争议,自抗战以来,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持续恶化。在左翼作家发起的“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政治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他几乎每次都被列为叛逆者,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屡遭批判。1948年,郭沫若在《拒绝反动文艺》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断言,他“作为一个反动分子,一直是自觉活跃的”。于是,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学代表大会”期间,他和京派理论家朱光潜、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国统区著名作家佚名,于1949年秋,被送到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他转行到历史博物馆工作。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参与编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1964年完成了专著《其他古代服饰研究》。1969年被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子,1971年获准回京。1980去美国讲课。1988死在北京。

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沈从文是带着神圣的“文学理想”从边城来到北京的。根据这一理想,他极力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严肃性,坚决反对文学的党派性和商业化。在小说创作中,他对都市中的现代文明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精心构建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并在小说的抒情手法和田园风格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沈从文的小说可以分为“城市”和“湘西”两大主题。都市题材是他作为“乡下人”直面现实,重在道德批判,湘西题材是他成为都市人后对过去的记忆,重在对理想的歌颂。于是就自然形成了“冷与暖”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同样,它展示了城市生活。沈从文小说、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在“揭露”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沈从文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更多的道德沦丧和自私贪婪,强调了知识分子的庸俗和卑鄙。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强调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新感觉派小说关注的是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困惑。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描写最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城市和湘西的不同态度上。虽然沈从文自20岁进入北京后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也进入了城市的上流社会,但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发现,城市里的高等人都患上了“阉割症”,他们想爱却连说都不敢说。所以,他宁愿也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乡下人”,而不是和城市的上层人士交往,永远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看待城市的生活。在他看来,城市里的“智者”用“文明”制造的各种绳索把自己捆住,陷入了更不文明的轮回怪圈,而农村人总是返璞归真,寻求人性的和谐。在他的小说中对性的描写中,总是以讽刺的口吻对城市中的各种肤色的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高人”进行嘲讽。《八马》讲的是八个教授的丑,《君子之妻》主要讲的是君子淑女的丑。在《边城》等作品中,完全是褒义。崔璀对性的要求越大胆,他认为就越纯洁美好。在这里,除了乡愁和怀旧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理性的作用。沈从文把性视为人类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象征。观察不同的生活形态来探讨不同人的性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从中可以发现不同文化约束下人性的不同表现。正如苏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以文字的力量,把野人的血液注入腐朽堕落的中华民族老钟,使他兴奋”(论沈从文,《苏选集》第45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描写城市生活的小说对沈从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城乡对比”唤起作者对湘西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湘西和沅水流域的民风民俗。《白子》(小说月刊,写于1928年5月,出版于1937年8月)是沈从文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白子的水手和一个在陈赫河畔卖淫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子经常花两个月的时间在陈河的一条船上辛苦劳作,然后来与情人团聚,并将她赚的钱和她买的东西给她。而情侣们总是数着日子,满怀深情和心意地等待白子的归来,就像一对情侣。在这里,作者不想描写一个劳动者的性格,也不想粉饰一个无知的人生,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诗意发现,展现人的生存状态、自然欲望和生命力。《沙沙》是沈从文最写实的作品之一。小说从肖骁12岁嫁给大她3岁的丈夫开始,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肖骁的勤劳朴实和少女的天真无邪。故事慢慢达到高潮,当肖骁被花狗唱着怀了孕,剧情急转直下,诗意的浪漫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现实。作品自由的结构,风俗的描写,情歌,使小说融散文和诗歌于一体。他的《龙珠》、《梅锦》、《豹与羊》、《月下小静》等作品,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佛教故事中汲取营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地方文化特色。边城(连载于国文周刊1934 1至4月。上海生活书店5438年6月+同年10月出版)是沈从文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生活的缩影,《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中的“希腊神庙”。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理想生活,还有他代表自然本性的理想风格。在这些人物身上,有一种神圣的光辉,体现了早已存在于人性中,并没有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重、健康、美好和虔诚。在与当地章水码头集团的二儿子短暂的接触中,崔璀允许自己萌发爱情,并不觉得自己地位低下。甚至在听说团里一直想和有磨坊房子的人打公婆嫁给他后,她也完全没有把这个消息和自己的婚姻联系起来。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没有“般配”这个概念。所以在作者眼里,她的爱情是超越一切世俗利益的最高尚最诗意的爱情。因此,可以说崔璀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他崇拜爱与美的神。同样高尚的是,团里的两个儿子,大天宝和二老托,都爱上了崔璀,但都没有杀死对方。当天宝得知崔璀爱上了他的弟弟,他主动退出了比赛。很难理解这种理想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然而,作者似乎并不为这一悲剧感到悲伤。在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中,这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的常态。地方民俗如此,众生亦应如此。在这个原始而简单的世界里,没有邪恶,没有贪婪,甚至没有人类最常见的嫉妒,只有善良,诚实,骑士精神和热情。诺为了爱情,放弃了嫁妆的磨坊,选择了渡口;天宝尊重崔璀的选择,为了成全弟弟而选择离开。得知哥哥不幸的消息后,诺松悲痛欲绝,离家出走。甚至崔璀唯一的亲人,祖父,也弃船而去,只留下一个孤独的崔璀。然而,天宝和诺派来的父亲顺顺不仅没有责怪,还来接她回家。甚至追赶崔璀母亲的老马兵也来照顾崔璀。这就是生命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种没有被现代文明扭曲的生命形态,生命形态的极致,是“神性”的表达。这个“神性”就是“爱”和“美”的结合。在作者看来,上帝、爱和美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为了表现这种“极端的人性”,作者一开始就不得不营造一种“荒诞”的意境:“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官道往东……”《边城》***21节,每一节都是一首圆润的散文诗,风格抒情:情节缓慢,心理细腻,优美。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是叙事,抒情是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幻想、生活与自然随着简单故事的发展交融在一起。也许,沈从文在不经意间创造了自己的理想风格:诗意抒情小说。构成“湘西世界”的主题、人性描写、生命形式想象等基本要素,是“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反差。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构筑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因此,与他的城市题材创作进行对比,是我们了解他的“湘西世界”的最重要的内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主旨是生动地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湘西(更大范围内的“楚地”)的民风民俗。我们前面说过,沈从文的小说可以分为“湘西”和“城市”两大主题,他对湘西主题的创作也可以分为“现实”和“乡愁”。至于他在湘西的现实题材创作,我们在专科阶段专门做了介绍:“受鲁迅以乡村记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影响,既描写乡土风情,又触及一些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响动》写女主角十二岁嫁到婆家,小老公不到三岁。后来,她迷上了一个被子工人和一只狗的歌声,她作为一个女人怀孕了。所以像往常一样,她要么沉没,要么被卖掉。只是偶然,她生了个男孩,被婆家留下了。本文描述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继续描述肖骁与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候他儿子十岁,十二岁,忙着给他娶一个大他六岁的媳妇。这就更可悲了。受害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悲惨经历。按照代代相传的老谱,她亲手为下一代安排了这场悲剧。相反,丈夫是关于旧传统美德的消失和瓦解,这当然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落。为了生存,农民不能再忽视旧的传统。有的女人出去做生意,就是卖淫挣钱。这是丈夫允许的。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她们失去了农妇的单纯和羞涩。不仅肉体被蹂躏,精神也被腐蚀。连麻木的老公都忍不了。他终于把妻子接回来了。还有《牛》,描写农民苛捐杂税的痛苦。“然而,在他的怀旧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在《边城》中,虽然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没有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龙珠》、《梅锦·豹与羊》、《月下小景》中,作者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佛教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沈从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性描写,最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性内容的不同态度上。我们知道,沈从文等京派作家虽然生活在大城市,进入了城市的上层社会,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始终以“乡下人”自居,拒绝与城市的上层社会交往,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看待城市的生活。所以沈从文总是用一种讽刺的口吻来嘲讽城市里的各种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高人”。八马图讲的是八个教授的丑行,君子之妻主要讲的是君子淑女的丑行。但在《边城》等作品中,他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他们对性的要求越大胆,他就越觉得他们纯洁美好。原因不仅仅在于怀旧和留恋,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在沈从文那里,性被视为人类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象征,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来探讨不同人的性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从中可以发现不同文化约束下人性的不同表现。但为什么沈从文认为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是病态的,而原始生态下的湘西人的人性是健全的?或许我们也可以问:既然湘西的风景和姑娘都那么美,那他为什么非要来那个丑陋的大都市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是他到了大都市之后,尤其是发现大都市的资深人士都在遭受“阉割”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多么美好?宫刑的意思是“太监”、“太监”。所谓“太监殿”,就是太监。想爱却不敢爱,甚至不敢说,因此,沈从文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乡下人,宁愿称自己为乡下人。所以在他的描述中,面对汹涌澎湃的性,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乡下人总能返璞归真,寻求人性的和谐;而城市里的“智者”却用“文明”制造的各种绳索捆绑自己,陷入了更不文明的轮回怪圈。正如苏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用文字的力量,给腐朽堕落的旧麦隆中的中华民族注入野蛮的血液,使他兴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其实,这些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沈从文之外的,而是始终作为一种陪衬或者一种对整个‘乡村叙事体’即‘湘西世界’的批判性观察而存在的。“也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对沈从文的意义在于,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既有很大的理性成分,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在课本中,我们专门介绍了《边城》的写作缘由,甚至谈到了崔璀的形象原型,这在沈从文的散文中也能找到。应该说沈从文的很多小说都是取材于现实的,但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的湘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它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美如天堂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文学的创作,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课本上说,在这个世界(也就是“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积极地提取了一种没有被现代文明渗透扭曲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式的极端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个“神性”就是“爱”和“美”的结合。换句话说,上帝、爱和美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崔璀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他崇拜爱与美的神。为了表现这种“极端的人性”,作者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营造一种“荒诞”的意境。作品开头的那句话:“从四川到湖南,有官道往东...就像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故事:“很久以前..."《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生活的缩影,《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作是一座供奉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理想人物,也有他向往的理想生活,追求的理想风格。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有一种神圣的光辉,体现了早已存在于人性中,并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重、健康、美好和虔诚。在与唯一男性的接触中,崔璀产生了爱情,并让自己的心灵爱上了当地章水码头集团派来的二儿子(二老)诺。她不觉得自己地位低。甚至在听说团里一直想和有磨坊房子的人打公婆来娶她后,她根本没有把这个消息和自己的婚姻联系起来。在她天真纯洁的心里,似乎没有“合适的搭配”。同样高贵的还有团里的两个儿子,大天宝和二老托,他们都同时爱上了崔璀,却没有杀死对方。同一天,包得知爱上了自己的弟弟,主动退出比赛。很难理解,这种理想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似乎并没有为这一切感到悲伤。也许这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天然林保护走的时候遭遇了不幸,送走太难过了。甚至崔璀唯一的亲戚,她的祖父,也弃船而去,只留下一个孤独的崔璀。所有这些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都是生活的常态,都是当地的民俗,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如此。而生活就是这样,为什么表现生活的小说一定要按照人为的规则来写?所以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是叙事,抒情是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幻想、生活与自然随着简单故事的发展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沈从文创造的理想文体:诗意的抒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