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寺庙?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始建于五代金代第二年945年,原名“幸福苑”。至宋代祥符年间(1008-1016)改为现名。一千多年来,寺庙历经沧桑,一代又一代,跌宕起伏。宋正和七年(1117),改为道观,称“沈啸宫”。此后不久,它被修复为一座佛教寺庙。在明代,该寺庙曾被有权有势的人作为私人别墅居住。只是到了万历年间,旧观念才得以恢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外行人占据。直到1928年元婴大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法海寺才被收回重建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僧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困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福州等地佛教协会设在该寺。“文革”期间,除寺庙建筑外,佛像等陈设全部被毁,房屋被工厂和机关占用。1976后,落实宗教政策,将寺庙归还佛教界,并进行修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堂、大雄宝殿、大悲亭、红花楼和客房。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人皇《鼓山志》记载,涌泉寺为“池首”。五代侯亮开平二年(908),在池塘里建了一座寺庙。建寺时,门前有泉,故名涌泉寺。宋先平二年(999),真宗赐额“孤山白凤涌泉寺”。明朝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重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对其进行了翻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寺庙多为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季翔厨房等。

西禅寺

宜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

西禅寺建于隋朝以前,原名清寺。晚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建。始建于元九年(1349)。明二年(1437)和崇祯十年(1637)两次重修。清代曾多次重建。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十七年(1891),按唐宋格局重修,法堂后面新建藏经阁。1928年,又重修了一座明远阁,并修建了花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大殿被侵华日军炸毁。修复后。1956重建。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后来由爱国华侨僧侣、俗人和海外华人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庙、塔天灯、大乘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塔、感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杰尼院,又称瑞丰林阳寺、瑞丰院。该寺始建于唐末长兴二年(931)。这座寺庙在明朝初期被废弃了。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废弃。现存的寺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寺庙建筑大体沿袭鼓山涌泉寺的格局。1930年,元英法师担任方丈。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祠堂、感恩堂、古月塔、客堂、禅堂、斋堂、僧寮。

1983年,临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躲在寺庙里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的金鸡山脚下。

地藏寺,名为霍林寺,建于武帝大同元年(527年)。它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庙。它重建于唐甘宁元年(894)。五代的时候叫金鸡山的霍恩吉,庙里有个藏经阁。宋、元、明三代都修过。大火过后,寺庙被摧毁了。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弘治地藏寺旧址新建一座寺庙,名为地藏寺。虽然清末以来多次扩建,但基本保持了原貌。抗战前夕,经过整修,成为福建妇女的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北楼、客堂、五观堂、佛堂、库房、方丈房、廖芳。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翔凤山脚下。

崇福寺原为“朱升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后毁。明末清初有一次复兴。回收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改建扩建,至今已有丛林规模。该寺是曹洞宗达摩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在寺内建立佛教疗养院,改为女子道场。1981年,福建佛学院女子班在寺内成立,这是当代中国第一所仲尼大学。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文献记载,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建于日本长崎县,是翔凤崇福寺的一个分支。改革开放后,日本佛友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的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堂、大雄宝殿、法堂、佛堂、五观堂、观音阁、仓库、季翔厨房、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始建于唐宪通十一年(870),原名应天雪峰寺。甘宁元年(894),迁址晨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名为雪峰崇圣寺,当时号称“南丛林第一”。明代,此寺被列为中国佛教寺院五岳十寺之一。清末,雪峰寺、宜山长青寺、鼓山涌泉寺、瑞丰林阳寺、祥丰崇福寺被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元英法师担任方丈。此外,金圣大师于1938年赴大马弘法,在怡保修建“东联殿”作为雪峰下殿,并一直拨款回寺修建。抗日战争期间,寺庙遭到炮击,国王庙被台风摧毁。1980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是禅宗云门派和法眼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的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先纪念馆、枯木寺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白山。

万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代以来,历代的兴废观点不一,历史难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侵华日军所灭。万历二十九年复兴(1601)。万历四十二年(1614),授“万福寺”。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回归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名寺。1928年,寺庙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建设委员会,有计划地修复万福寺。

清顺治九年(1652),中国僧人在日本长崎所建的光福寺住持易然与唐三藏护法联名,多次邀请袁茵讲学。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袁茵带领弟子离开黄贝南下,七月五日抵达日本长崎。日后还得到了后水威天皇和德川幕府将军德川的青睐,在京都内佑司赠予的土地上修建了寺庙。新寺建成后,袁茵不忘旧山,仍将其命名为黄渤山万福寺,并创立了一个新教派,与原来的日本人林佶、曹东站在了对立面,被称为黄渤派。后来日本僧人把福建的祠堂称为“古黄檗”,把京都的新庙称为“新黄檗”。日本黄白的建筑规模、丛林体系、宗教仪式完全仿照福清黄白的形式,三百年前的隐元规模至今仍保留。前十代住持多为居住在中国的僧人。清中叶以后,黄白山的中日僧人交流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间,日本黄白教各寺院以该教派议长姬静九峰为首,组成“黄白古塔友好参访团”,来到福清黄白万福寺祭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友好关系。后来,“日中友好黄林(林佶和黄白)协会”拜访了许多代表团。1983年,他们在黄白山立碑,名为“黄白万福寺开山藏元禅师杜东真Xi之地”作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是南山,所以广化寺也叫南山寺。

广化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宗瑞赐“灵岩”额,命书法家刘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更名为“广化寺”。它的后代有他们的盛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完全建成,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寺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重建。海外信众捐款1980重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大,总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部为佛堂)、祖堂(上部为佛堂)、罗汉堂、唐杰、张坊室、斋堂、客堂、念佛堂、阚善楼、西圣阁。

自广化寺有史以来,道教一直是众所周知的,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该寺现设有福建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慈寿寺塔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塔始建于唐僖宗干甫三年(876)。光启二年(886年)扩建,授“慈寿寺”。宋朝进行了全面的扩张。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重建后。元朝末年,毁于战乱。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三次被毁。清朝已经没落了。清末民初,又相继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建。1981年后完全恢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加拉帕戈斯殿、祠堂、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殿、斋堂和客房。

1983年,慈寿寺塔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开元寺

一座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说开元寺建于唐代。大悲殿和大雄宝殿初建,取名“安百里道场”。后改名为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命天下各州建庙以记年,后定名为开元寺。五代两宋时期,开元寺发展了100多个分支。元朝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整合为一座大寺,赐名“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朝被烧毁了。明洪武、永乐二次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

开元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白亭亭、石敬楼、振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殿、“弘毅大师纪念馆”(原尊圣院)等。

开元寺因其众多的僧侣而闻名。比如唐代,人慷慨,赤膊上阵,结合文字、文展、达摩、道学、英语;五代时,他们开明,觉悟,头脑清醒;到了宋朝,他们开悟了,沉默了;到了元代,大圭也是如此。民国以来,巷、圆郢、物、物都有变化。弘毅大师曾在西虹发住过,寺内有“弘毅大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部龙山脚下。

龙山寺始建于隋炀帝年间(618—619),原名普贤寺,又称天柱寺。明天第三年(1623)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了部分寺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五年重修。千百年来,几经废弃和修缮,现存寺庙多为清代建筑。

龙山寺的主要建筑包括放生池外的大门、华表、照壁、钟鼓楼、金刚殿、天坛、童渊殿和大雄宝殿。

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人的足迹漂洋过海,传到了海外,所以寺庙的分支也很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葡京的龙山寺,菲律宾的龙山寺。在台湾省,据说有400多座龙山寺庙。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的五老峰。

据记载,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五代重修。原名泗州大院。宋志平于(1064-1067)重建,并改名为赵普寺。该庙于元代废弃(1341—1367)。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进行了改扩建。明末毁于大火。清康熙年间的重建。因该寺位于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名为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第二次修建了七座修复厅。1924改为什邡丛林。从那以后,许多寺庙被重建和扩建。闽南佛学院于1924年在寺内创办,1 937年停办。1934年,弘毅大师和瑞金大师在此创立了佛教郑阳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庙、大雄宝殿、八角阁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房、仓库、普通塔、海慧楼、赵普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有闽南佛学院和郑阳医院。此外,在后山还建有转峰、汇泉的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智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智提山西部。

该寺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赋予了它一座严肃的寺庙。雍熙二年(985),改名雍熙寺。毁于元二十年(1283),次年修复。明朝永乐五年(1407),授华藏寺。明朝万历元年(1573),上谕中兴,赐额华藏万寿寺。现代重建。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乘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除了大寺庙,还有20多座小寺庙在那洛岩和山中的坎罗吉洞穴。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的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原名延寿寺。明天(1621—1627)将更名为南山寺。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近几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乘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和尚佛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区全国重点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