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一中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
1953年9月,中南地质局401队千余名队员奉命前往平顶山进行地质勘探。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大军来到这里参加煤矿发展大会。1956期间,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平顶山作为国家重点煤矿之一,开始大规模建设,人口6.9万。为满足矿工子女接受初高中教育的愿望,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河南省教育厅拨款4.5万元,许昌区教育局负责筹建平顶山矿区完全中学。筹备人员以东大营民房为办公场所,在东大营小学进行了第一次闭卷入学考试。65438+9月1,0956,学校利用罗浮山南麓原野县工农煤矿废弃的20多间破草房作为教室开课,* * *招收2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329名学生。1956 65438+2月学校搬迁至五一路西段(现平顶山印刷厂院内)。到1956期末,扩大到7个班,学生353人,教职工25人。
1957年3月,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57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拨款12万元,在西杨村西修建一中(现实验中学)第二校区,先后建成两栋两层小楼,北楼为教学楼,可容纳19班。南楼是宿舍楼,38栋;并建了礼堂,操场两侧建了三间家属居住的平房。9月,1957,学校搬进第二校区上课。6月,1961,初高中分开,高中关闭。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初级中学。1964年7月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68年6月恢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71,恢复高中生招生,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那一年,招收了七个班的高中生。
建校之初办学条件差,但师生自己动手,通过开办校办工厂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相对稳定。1957“反右”整风运动开始后,学生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2党中央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极大地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同年被确定为市唯一一所重点初中。“文革”期间,学校受到极大冲击,教学秩序混乱,师资匮乏,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学质量跌至建校以来的最低水平。
第二个时期
1977,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末,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1981年3月,学校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验收后,被确认为河南省首批24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此后,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本科大学录取率、教学质量评价均居全市第一,并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集体”等称号。截止1992年末,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6个教学班,高中24个教学班,在校生1800余人。
1993年7月,平顶山市政府投资15万元,在九里山北麓建设第一中学第三校址,占地140亩。同年9月,初高中再次分开。初级中学留在原址,更名为“平顶山市实验中学”,高级中学迁至新址,仍使用“平顶山市第一中学”校名,规模为24个班,1.500余名学生。
到20世纪末,学校在新校区建起了图书馆,安装了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并为教师修建了两栋住宅楼。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培养了央视《军事地平线》主持人李娜、以一曲《九妹》唱响神州大地的著名歌唱家黄鹤翔、著名演员毛子、周鹏等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1999年6月被授予“市级文明行业示范点”称号,1999年10月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2月被授予“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8月,被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第三期
2000年9月,主席、高书记
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成立了。在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了“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良好氛围。学校坚持按照学生初中阶段的进度平均分班。同时增加选修课和德育课,开设语文、英语读写课和英语口语课,完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从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衡量学生成绩,从师德修养、科研成果、课堂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师成绩。
截至2005年底,教职工246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高级中学教师8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人。拥有省级优质班主任28名,市级优质班主任32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名。
2001年8月,学校征地60余亩,投资15万元建设西校区,新建综合教学楼一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食堂两栋,使建筑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学校规模扩大到48个教学班,2600名学生。此外,学校对1#教学楼进行了改造,修建了100米文化长廊,修建了5#、6#青年教师公寓、7#学生宿舍,并重修了校门和内广场,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增加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已投入654.38+000多万元建设千兆校园网。使图书馆藏书达到654.38+0.6万册;投资300多万元,装备了12个高标准的科学、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两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报告厅和学术报告厅。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具,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截止2005年底,共有62个班,3820名学生,其中高一22个班,1409名学生,高二20个班,1151名学生,高三20个班,面积21260名学生。
2000年至2005年,重点大学升学率、本科大学升学率、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市第一。* * *有15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培养了3名全市高考状元,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基地”、“省级规范化学校管理”和首批“省级示范高中”。
第四阶段
1958建校以来,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本科大学录取率、教学质量评价均保持全市第一。连续多年获得平顶山市“陈光”杯体育高中团体总分第一名,平顶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